不得不說《良善之地》一直是我的歡樂泉源,刷了四次還不膩,看似一本正經宛如家庭喜劇的劇照根本都是騙人的。
劇情一共有四季,每集只有 30 分鐘,伴隨主角群的吐槽十分輕鬆下飯。黑色幽默、名人時事梗、dirty joke 穿梭其中,偶爾笑出來都還心虛想說自己會下地獄吧。多虧這部,我也開始喜歡爛到不行卻魅力十足的角色。超現實加無厘頭的背景設定也很新鮮,例如惡魔用冷凍優格來折磨人類、某種酷刑是被放在太陽的表面燃燒、宇宙全知全能的法官整天沉迷於追劇等等。
不過事前警告,前面笑多大聲、後面就會哭多慘!
《良善之地》劇情講述四名性格、種族、身分、智商迥異的主角,死後被分配到「良善之地」(The Good Place),在這個快樂天堂享受來世生活--然而,計分系統竟然搞了大烏龍!
其實女主角艾莉諾·薛爾史托普是一個生活糜爛、酒精成癮、自私自利的世紀大爛人,卻因為與一名救助他人的國際人權律師同名,被分配錯了地方。誤闖天堂的艾莉諾尋求靈魂伴侶兼大學哲學教授其迪的協助,希望透過學習哲學來成為一個好人,提升自己的「積分」(也就是生前功德值啦),避免露出馬腳後被丟到「The Bad Place」(aka 地獄)受刑。
然而,當他越想掩飾,整個良善之地就越是發生各種離譜意外,而且他也逐漸發現有秘密的不只是自己。從他的靈魂伴侶其迪、隔壁住的富二代千金塔哈妮、德高望重的台灣僧侶江宇(傑森)、設計了良善之地的建築師麥克、社區助理珍妮,乃至這整個伊甸園,好像都不太對勁。
「人為何要善良?」是整部劇情的核心。人應該善良是因為我們相信來世有報應?周遭環境對我們投射的期待?即使沒被看見也會過意不去?
《良善之地》藉由死前分數不夠好的四個人類主角,探討了許多著名的哲學經典,從古希臘時代的亞里斯多德、柏拉圖到我們耳熟能詳的電車難題,試圖為「好人」訂定一套標準:
這些話題表面上看起來很死板,但《良善之地》藉著主角群時不時摩擦出幽默笑話,將這些哲學議題一一自然展現,讓人在看劇時絲毫不無聊,竟覺得有幾分道理。
在劇情前期,其迪引用其中一個哲學理論教導艾莉諾「要成為好人,必須要做出好的行為」,但這套說法立刻就被推翻。即使艾莉諾的外在行為改變了,積分依然沒有增加,他也知道:自己的內在動機是腐敗的,他只是想留在天堂(獲得獎勵),而非真正想幫助人。
另一個例子是塔哈妮,生前為金字塔頂端的富二代,塔哈妮的捐款募資幫助無數人,但事實上他做公益只是為了展現出自己比妹妹還要優秀,這樣不純的內在動機,也使他失去天堂的門票。
這裡卻值得我們深思:雖然艾莉諾和塔哈妮並非出自真心,卻實實在在用行動幫助他人,為什麼這樣還不夠好呢?
我自己很喜歡的議題是「電車難題」,其迪為了教導建築師麥克(實質上是一個投奔主角群的巨大火魷惡魔)學習人類的道德良知時,模擬出電車難題的不同情境。
當今天躺在軌道上的都是陌生人,我們會下意識犧牲數量較少的那一側;倘若今天裡面有一個是我們所珍重的人,心中的砝碼便完全不同了,該犧牲自己重視的人?還是拯救多數?
如果將場景變換成取一個陌生人的器官救活五個人,又該怎麼選才符合倫理道德?
--結果,其迪無法回答上述麥克的這一連串的疑問,因為他根本選不出來。
到了劇情後半,艾莉諾一行人為了逃到真正的良善之地,被惡魔們窮追不捨時,麥克才找到答案:「只要躺在鐵軌上的是他自己。」
現實世界中談犧牲性命未免太過沉重了,不過或許當人類不再理所當然將自己置身事外,而是對他人多一分同理心,願意一起面對難關,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罪惡之地宣稱人性本惡,正因為人類有太多缺點,才會通通下地獄,至於良善之地雖然沒有明說,但整套嚴苛無比的來世評分系統在在顯示:只有夠好的人才有資格上天堂,否則其餘都得下地獄償還人間的錯誤。
《良善之地》設計的角色中並沒有真正罪大惡極的兇犯,最多也就是像傑森這類的地方流氓或布蘭這類有錢的種族歧視混蛋。就像艾莉諾說的:「我可能沒那麼好,但也沒那麼壞,我應該屬於中庸之地。」
傳統定義上的「好」被嚴格規範著,友愛他人、謙卑有禮、愛護動物、飲水思源、見義勇為、審時度勢⋯⋯但凡出現一絲瑕疵就會被恥笑為偽君子。舊的計分系統就像是外界對我們的評價,有時想做好事卻弄巧成拙、有時坦誠相告卻會傷害他人,不論怎麼做,都會有不如他人意的部分。
主角群也逐漸發現來世系統計算積分的方式並不合理,正因每個人生活環境和成長經歷截然不同,也都有自己要面對的課題,對家人、對朋友、對弱點、對過錯⋯⋯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素,不可能用同一種標準來檢視。
當有的人一生都處在絕望無助的環境中,一味要求對方變好並不公平,如果對方不是不想變好,只是缺少別人推一把呢?
我最感動的劇情是四人行被丟進人間重新測試分數的這一段,當他們發現自己已經死了,過去的分數糟糕透頂、簡直無可挽救時,隨即起了另一個念頭:既然自己注定上不了天堂,那就拯救身邊的人,導引他們回到正軌,讓他們死後能夠上天堂。
我們彼此負有何義務?(What We Owe Each Other?)
艾莉諾等人在死後世界的記憶被重置了數千次,因此產生無數版本的自我,但不論生前多麼為人失敗,每當這四人聚在一起,就能揭發這座虛假天堂的真面目,他們也一次次蛻變為更好的人。因此死後即停止計分,真的公平嗎?
分數只能知道一個人過去做了什麼,但永遠無法知道明天是否有所改變。
對於如何評斷一個人的好與否,《良善之地》給了別出心裁的答案:比起純粹打擊罪惡、強迫自己達到聖人般的道德標準,更重要的是,是否願意去面對自己生命中的課題?就如第二季其迪引用康德的話:「改進自己是我們的責任,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最後,新的評分系統誕生了,一個人該加分還扣分,不再只用一種道德規範來評量。我們還是可以一言不合罵髒話、有點自私、愛慕虛榮、飲酒作樂,但這些都無傷大雅,因為這是每個人的喜好與特質。重點在於隨時間過去,我們是否有增進自己,使內心成長,並在實現自我價值之餘也幫助他人更好?
至於那些還無法跨越生命難題的人,就繼續在人生系統裡面反覆測試,搞砸、自甘墮落、振作、更換方法,直到能正視自己的不足,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
艾莉諾回憶起在做出自私行徑前,有時心中會冒出一道小小的提示聲:「不,你不該這樣做」,就像肩上的天使試著讓他遠離自私惡魔的誘惑。
當主角們決定放下過去,幫助自己的家人、好友擁有美好的未來,也彷彿化身為肩上的天使,給予對方祝福。
在結局的最後,人生圓滿的艾莉諾選擇回歸世界,靈魂化為一道光芒飄至某個陌生人身上,成為他人心中的小小聲音,將小愛轉變成無私的大愛。
「對他人的祝福」或許就是每個人心中那道「小小的聲音」的來源,在我們面臨困難時用來提醒自己。因此,與其説肩上的天使是社會賦予的道德良知,不如說,比起擔憂外界的評判,我們心中其實也期盼身處更有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