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用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創造出來的 可惜的是大陸把中國漢字簡體化,大多字已無法看出當時造字的源由,雖然遺憾,但漢字沒有被拉丁化已已是萬幸。
漢字一共有 90,000 多個,而被簡化的漢字只有 2,235 個;其次,並不是先有繁體字才有簡體字,在文字演變中,繁體簡體一直同時存在,大部分的簡體字都有上千年的歷史,甚至許多簡體字比繁體字的歷史更長。
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筆畫最簡單,但是總量非常少;金文,延伸出更多的漢字;篆書,再次增加文字量;隸書,比今天的簡體字簡化更徹底;最後,使漢字穩定下來者,楷書可謂厥功甚偉,楷書的撰寫方式奠下繁體中文的基礎。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甲骨文是迄今爲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甲骨文研究已成爲國際性學術課題,對促進中華文化傳播、增進文明交流互鑑發揮了重要作用。
未來的一代,主導兩岸的仍將操之於大陸。希望大陸不要放棄傳統文化的菁華;而台灣正在去中華文化,要去得徹底很可能漢字(正體字)也被唾棄。正體字是傳統文化的菁華之一,每個漢字都能說出它背後的故事,這故事有的長達數千年!
「息」字由「自」字和「心」字組成。「自」字是鼻子的象形,「心」字則為心臟的圖畫,代表肺。鼻子和肺都是呼吸的器官,故「息」字表示呼吸。 呼吸是一個不自覺的生理活動,要安靜下來才能感知,故「息」字又有休止的意思。
漢字與中華文明緊密相連,文明的連綿不絕決定了文字的不斷延續,文字的不斷延續又維護了文明的綿延賡續。儘管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中華文明的發展經歷了一些波瀾和曲折,但台灣傳承從未中斷,爲漢字的延續和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和充足的條件。
中國文字之美,首先要明白文字中的文化含義
繁體字承載了漫長的漢語文化發展史
承載了祖先的智慧,具有獨特的形式、豐富的內涵
從漢字中的諸多“遺傳信息”?,可以找尋到人類祖先認識自我
、探究自身的密碼,用它們可以解讀先民的心靈,見證人類不斷努力實現自我的決心。
歷經變遷的漢字可說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漢字每一個字都有其字意,差不多可以說每一個字背後都有其故事,每一個字都可從字體間推敲出意思,所以可以說漢字是世界上最豐富情感的字體。
✉️
㊙️
簡單來說,語言決定思維,每一種語言以不同方式觀照並反映世界,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對世界有不同的感受和體驗。這種感受常常反映為語言的(iconicity)象似性,即用語言符號來「擬構」現實世界的結構、存在和各種事件狀態、也完全按照時間順序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