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簡體字與中華傳統文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任何民族都有其自身發展出的文化, 所謂文化, 簡言之就是生活方式及其所創造之典章制度, 文物乃至思維邏輯, 但這些都會邊受到其生存空間自然條件的制約, 因此不同生存空間的民族, 會產生不同形式的文化, 也因此「文化」只有不同而無優劣之分, 不過文化中所創造的物質部份, 則是可以比較其優劣.
因此每一個民族都有其傳統文化, 許多文獻說某個民族沒有文化, 這是說不通的, 只能說某個民族文明(civilisation, 指創造出之物質)比較落後, 而文化(Culture 偏重於精神方面)只有不同, 不能比較, 邏輯上所謂「異類不比」, 正是此意。
雖然每個民族都有其傳統文化, 但不是每個民族都能創制自己的文字, 文化需要靠文字始能延續與傳播, 因而沒能創制文字的民族, 其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傳播都會受到影響。
人類創制文字最初都是從繪畫開始, 也就是所謂的象形文字, 具體的事物可以畫下來, 但抽象的語詞, 卻無法以圖象来表達, 因而往往從最初的象形文字改變為標音文字, 如埃及、巴比侖等是, 但華夏民族則以「象形」、「形聲」、「轉注」、「指事」、「假借」及「會意」這六種方式, 克服了象形不能表達抽象語詞的缺點, 創制了沿用數千年的漢字。
當今世界上可能有數十百種文字, 或許更多, 但從其創制的原理而言, 只有「表音文字」與「表意文字」兩種。表音文字或稱聽覺文字, 必須唸出來聽了, 才能明白其字意, 目前全世界的拼音文字都屬於表音文字。
表意文字或稱視覺文字, 必須看到字, 始能明白其字意, 目前使用表意文字人口超過二千萬的, 只有漢字。漢字依其造字原則(上文所說的六種方式)造成漢字, 因此漢字每一筆都有其原理, 少一筆或多一筆都會破壞了造字原則, 改變了意義, 更會失去了漢字獨有的美感。每個漢字都承戴著中國文化的精髓, 不容隨意更改其筆畫。
誠然有一些漢字筆畫較多, 如「龜」字, 一般在平時寫時多寫成「龟」, 其實「龟」字古已有之, 並不是簡體字, 平時在正非式文件為求快速使用簡體字並無傷大雅, 但如若在正式公文書、教科書、證書等, 如使用簡體字, 則是是對傳統文化的破壞, 也會喪失其效力, 這是無庸置疑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 中國確實有許多文盲, 中共建政後, 為消除文盲, 加強人民的識字率, 制作了幾百個簡體字, 並以簡體字制作公文書、教科書, 且稱原有的漢字為繁體字。事實上, 傳統的漢字正確名稱應是正體字, 並無繁瑣多餘的筆畫, 怎可將其稱為「繁體字」?
從此在大陸的學生都只認得簡體字, 除了大學文、史科系學生因要從古文獻吸取資料, 必須認得正體字, 一般大陸知識份子對正體字大多不甚了了, 這等同自外於傳統文化, 是很不智的作法, 也可以說是對博統文化的破壞。
中共雖然出版了許多簡體字的書, 但是《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四庫全書》、《永樂大典》、《太平寰宇記》、《玉海》...等史書, 由於篇幅太過龐大, 以《四庫全書》為例, 總計著錄圖書三千四百七十種, 七萬九千零十八卷, 另有不錄其書而僅存其目六千八百十九種, 九萬四千零三十四卷。可見這些叢書篇幅之大, 真可說是卷秩浩大, 如果要全部轉為簡體字, 不僅需要如天文數宇的經費, 更需要數以萬計文史方面的人才, 可能需要數十年乃至百年的時間, 這等於是不可能的任務。這也等於大陸除了文、史科系畢業生外, 一般知識份子對上述這些大部頭的叢書都看不懂, 對知識份子而言, 這是莫大的損失。
在台灣, 一直使用正體字, 所以一般高中生只要其國文具有中等程度, 便可以直接閱讀《史記》、兩《漢書》⋯《資治通鑒》等史傳, 而且接受正體字教育者, 可以很輕易依據上下文看懂簡體字, 但接受簡體字教育者, 則很難看懂正體字。就文化的道統而言, 中國文化的道統在台灣, 這是不容置疑的。
中共把一些簡體字改的可說是毫無道理, 如「麵」字, 依造字原則從麥, 從丏聲, 被簡化為「面」, 與臉面的面相同, 完全與麥無關; 再看「愛」字, 被簡化為「爱」, 請問去了「心」還有愛嗎? 簡體字「干」字既代表「幹」、「乾」又代表「擀」,如果單獨出現「干」字, 則不知道何意。還有「蕭」字被簡化為「肖」字, 很可能許多大陸的知識份子不知道蕭何、蕭道成、蕭衍是何許人, 同樣的「蕭規曹隨」也不知作何解, 從這個角度看, 簡體字是對傳統文化的破壞。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巴比侖、印度及中國, 依據英國史家東比或譯為湯恩比(A,Toynbee)於其所著《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一書中, 提出文明必經:「誕生、茁壯、成熟、滅亡」這四個過程, 以之衡量埃及、巴比侖、印度文明乃至希臘、波斯文明, 都能成立, 唯獨對中國文明不能適用, 這其中的原因雖多, 但自秦始皇頒行書同文後, 中國所有的文獻都以固定的漢字表達, 而這種固定的漢字一直沿用至今, 這應該是中國文明不墮入湯恩比所設定的文明發展的「定律」的重要因素, 於焉可見正體漢字承戴了數千年的中國文明, 正體字的功能何其大焉。
漢人的語言約略言之可分為官話與方言两大類; 而官話又可分為: 北方官話、上江官話及下江官話。 方言則更為複雜, 約略言之有: 吴儂方言、閩浙方言、兩廣方言、閩南方言、客家方言; 如此複雜的語言, 如此南腔北調, 如果只憑語言, 根本無法溝通, 兩千多年來四方之民所以能溝通無礙者, 端賴有統一的正體字, 從而可見正體字的功能何其大也。
大陸推行簡體字, 又不能將所有古文獻全部簡體化(其不能簡體化的困難前文已有敍述), 這等於阻礙了一般國民閱讀、研究古文獻之路, 對推廣傳統文化絕對是莫大的傷害, 總而言之, 簡體字不可取, 所幸大陸近來已有不少民間出版品已用正體字印刷出版, 這是對中國文化的正確作法。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8會員
45內容數
康熙、吳三桂、五世達賴與準噶爾部酋長噶爾丹這四個活躍在十七、八世紀的人物,對中國近代史有著巨大的影響。這四個人的關係錯綜複雜,彼此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或鬥智或訴諸兵戎。本系列將就此四人事跡酌為敘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學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清朝是少數民族所建第二個全國性政權(第一個是元朝),清朝在入關前,原稱後金,是女真族努爾哈赤所建,努爾哈赤崛起之初,是生女真一個小部落的首領,深知以女真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必須跟鄰近的、游牧於科爾沁草原上的蒙古各部落合作,唯有取得蒙古族的支持,才無後顧之憂,唯其如此,才能夠大展鴻圖跟大明帝國爭奪天下
筆者在《論一個中國》一文中提到自秦始皇統一天下, 到清宣統宣退位的2133年間(221BC〜1911AD), 中國共有五次分裂, 但各分裂體均自認自己是中國, 因此雖分裂但未分離仍然是一個中國, 南北朝時南北雙方都堅稱自己是中國, 如北朝稱南朝為「島夷」而南朝稱北朝為「索虜」, 可見雙方都認為自己
 要談這個問題必須要先瞭解「中國」一詞的由來, 較早出現「中國」一詞的文献應是《詩、大雅、民勞》篇中提到「...... 惠此中國, 以綏四方......」, 從上下文意看, 都只是指一個地方, 何況「國」字的結構是一個「口」加一個「或」, 也是指一個地域而言, 都不指今天所謂的國家, 這是不可否認的
摘要 二○二○年是個不平靜的一年,由於新冠病毒肆虐,造成全球性災難,幾乎所有媒體都以報導新冠病毒疫情為主,以致許多消息都被忽略了,尤其在台灣客觀環境與大陸新疆、內外蒙古、西藏距離遙遠,又在主觀「去中國化」意識形態下,對大陸邊疆地區以及海外藏情消息,較諸往年,更為少見,筆者以台灣二○二○年主要平面媒
北齊昏君數高緯, 亡國在即不知悔; 兵臨城下無所謂, 寵姬更請殺一圍. 南北朝時, 北方以北魏為主, 大致還算安定; 南方則是東晉、宋、齊、梁、陳, 也還勉強算是平靜.北魏原來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 接近草原地帶, 北方的柔然經常擾邊, 因此從道武帝以來, 就不停的攻伐柔然, 並且在沿邊地帶
摘 要 日昨此間報載外蒙古將於2025年全面恢復傳統蒙古文,新聞內容對近代外蒙古政治演變、蒙古之始創及演變多語焉不詳,且有若干錯誤,按蒙古崛起之初,未有文字,十三世紀初滅乃蠻之後,俘其大臣成塔塔統阿,遂命其以及回紇字母拼寫蒙古語,由是始有蒙文,按乃蠻、克烈係操突回語之民族,有可能係西元九世紀中葉回紇
清朝是少數民族所建第二個全國性政權(第一個是元朝),清朝在入關前,原稱後金,是女真族努爾哈赤所建,努爾哈赤崛起之初,是生女真一個小部落的首領,深知以女真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必須跟鄰近的、游牧於科爾沁草原上的蒙古各部落合作,唯有取得蒙古族的支持,才無後顧之憂,唯其如此,才能夠大展鴻圖跟大明帝國爭奪天下
筆者在《論一個中國》一文中提到自秦始皇統一天下, 到清宣統宣退位的2133年間(221BC〜1911AD), 中國共有五次分裂, 但各分裂體均自認自己是中國, 因此雖分裂但未分離仍然是一個中國, 南北朝時南北雙方都堅稱自己是中國, 如北朝稱南朝為「島夷」而南朝稱北朝為「索虜」, 可見雙方都認為自己
 要談這個問題必須要先瞭解「中國」一詞的由來, 較早出現「中國」一詞的文献應是《詩、大雅、民勞》篇中提到「...... 惠此中國, 以綏四方......」, 從上下文意看, 都只是指一個地方, 何況「國」字的結構是一個「口」加一個「或」, 也是指一個地域而言, 都不指今天所謂的國家, 這是不可否認的
摘要 二○二○年是個不平靜的一年,由於新冠病毒肆虐,造成全球性災難,幾乎所有媒體都以報導新冠病毒疫情為主,以致許多消息都被忽略了,尤其在台灣客觀環境與大陸新疆、內外蒙古、西藏距離遙遠,又在主觀「去中國化」意識形態下,對大陸邊疆地區以及海外藏情消息,較諸往年,更為少見,筆者以台灣二○二○年主要平面媒
北齊昏君數高緯, 亡國在即不知悔; 兵臨城下無所謂, 寵姬更請殺一圍. 南北朝時, 北方以北魏為主, 大致還算安定; 南方則是東晉、宋、齊、梁、陳, 也還勉強算是平靜.北魏原來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 接近草原地帶, 北方的柔然經常擾邊, 因此從道武帝以來, 就不停的攻伐柔然, 並且在沿邊地帶
摘 要 日昨此間報載外蒙古將於2025年全面恢復傳統蒙古文,新聞內容對近代外蒙古政治演變、蒙古之始創及演變多語焉不詳,且有若干錯誤,按蒙古崛起之初,未有文字,十三世紀初滅乃蠻之後,俘其大臣成塔塔統阿,遂命其以及回紇字母拼寫蒙古語,由是始有蒙文,按乃蠻、克烈係操突回語之民族,有可能係西元九世紀中葉回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邊的文字指的是中國文字,中華民國台灣繼承了正統的繁體字,對岸中共國則改良了文字結構,成了簡體字。 繁體字又稱正體字,即使筆畫再多,也要一筆一畫地寫完才能讓人看懂意思,而簡體字則是減筆減畫,甚至加上一些不倫不類、和文字本身不相關的筆畫,務求讓人易學易懂,我稱它叫文字的偷工減料,這樣的態度一產生,做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五 從十九到廿世紀,大多數的歐洲語言學家對中國語的研究態度彷彿都離不開一個考古的視覺,視中國語為一個原始部落遺留下來的一套原始符號。「原罪」來自中國語「沒有文法」,即非屈折語。下面有四個同義短語的例子,讀者不妨思考一下﹕ 中國語﹕ 活地‧亞倫的一齣新喜劇。 英語﹕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三 但在上述這種文化氛圍之中,即以歐洲為中心的單向觀點,閱讀過程中出現偏差還是不可避免的。於是,普魯士的語言學之父威爾海姆‧馮‧洪堡特  (Wilhelm von Humboldt) 首先提出一個觀點,認為中國語2 是一個原始的語言,而它的原始性正在於這個語言的「簡單化
Thumbnail
清末民初,被外國人欺負,當時曾經有種想法,認為國家強弱和使用的語言有關。 而中國積弱不振,就是使用的語言造成。   因此,有人主張中文要改成拼音,如果無法立即改拼音,就先簡化,再改拼音。 中共簡化中文,目的就是要改拼音,早期有些簡體字,都附上拼音。   中文同音字太多,無法改拼音。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Thumbnail
從 ❙清❙ 初的「滿蒙一體」﹑「滿漢一家」,到 ❙清❙ 末的「五族大同」﹑「六族大同」﹑「七族大同」,到 ❙中華民國❙ 的「中華民族」,各個名目均為為大一統鋪墊的踏板。 最後出現的是「五族共和」。 ...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邊的文字指的是中國文字,中華民國台灣繼承了正統的繁體字,對岸中共國則改良了文字結構,成了簡體字。 繁體字又稱正體字,即使筆畫再多,也要一筆一畫地寫完才能讓人看懂意思,而簡體字則是減筆減畫,甚至加上一些不倫不類、和文字本身不相關的筆畫,務求讓人易學易懂,我稱它叫文字的偷工減料,這樣的態度一產生,做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五 從十九到廿世紀,大多數的歐洲語言學家對中國語的研究態度彷彿都離不開一個考古的視覺,視中國語為一個原始部落遺留下來的一套原始符號。「原罪」來自中國語「沒有文法」,即非屈折語。下面有四個同義短語的例子,讀者不妨思考一下﹕ 中國語﹕ 活地‧亞倫的一齣新喜劇。 英語﹕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三 但在上述這種文化氛圍之中,即以歐洲為中心的單向觀點,閱讀過程中出現偏差還是不可避免的。於是,普魯士的語言學之父威爾海姆‧馮‧洪堡特  (Wilhelm von Humboldt) 首先提出一個觀點,認為中國語2 是一個原始的語言,而它的原始性正在於這個語言的「簡單化
Thumbnail
清末民初,被外國人欺負,當時曾經有種想法,認為國家強弱和使用的語言有關。 而中國積弱不振,就是使用的語言造成。   因此,有人主張中文要改成拼音,如果無法立即改拼音,就先簡化,再改拼音。 中共簡化中文,目的就是要改拼音,早期有些簡體字,都附上拼音。   中文同音字太多,無法改拼音。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Thumbnail
從 ❙清❙ 初的「滿蒙一體」﹑「滿漢一家」,到 ❙清❙ 末的「五族大同」﹑「六族大同」﹑「七族大同」,到 ❙中華民國❙ 的「中華民族」,各個名目均為為大一統鋪墊的踏板。 最後出現的是「五族共和」。 ...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