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字總表》其實只有兩種簡化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一篇我們大致介紹了民國初年的文字簡化運動,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率先在1964年公佈《簡化字總表》,中華民國教育部則晚至1979年才出版《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我們依發表的先後次序,這次先介紹《簡化字總表》的簡化依據。以下根據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公佈的《簡化字總表》,把簡化字分成「舊有簡化字」「新造簡化字」兩類舉例說明。

「舊有簡化字」是一個大分類,總而言之就是指能夠在歷代文字使用發展歷史中找到根源的簡化字,不論是源於書法字體、古代本字、古俗字等等,都歸類為「舊有簡化字」。例如:「爱」字是源於行書和草書的書法字體中已有的簡化,中間的「心」字在書法字體中簡化為一橫,於是簡化字就採用中間沒有「心」字的「爱」字。「从」字作為「從」字的簡化字,源頭更可以追溯到甲骨文、金文,「从」字才是古代本來的「從」字。「齐」字作為「齊」字的簡化字,見於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屬於古代俗字;「怜」字作為「憐」字的簡化字,則是源於宋代韻書《廣韻》收錄「怜」字是「憐」字的俗字。「齐」和「怜」皆由於俗字筆劃較少,因此採用為簡化字。

「新造簡化字」則是純粹為減省筆劃而創造的新字。例如:「際」字省略的是「祭」字的上半部,留下「示」字,成為「际」。「標」字省略「票」字的上半部,留下「示」字,成為「标」。以上兩個字都是形聲字,我們知道形聲字就是依靠形符和聲符兩部份組成的,「際」的聲符是「祭」,「標」的聲符是「票」,本來我們都可以辨認出聲符,但簡化為「际」和「标」後,不同的聲符統一為同一個形體,失去了文字的獨特性,更破壞了形聲字的基本結構。「示」字既不是形符,又不是聲符。「新造簡化字」中有一些是在形聲字的聲符去進行簡化,以筆劃比較簡單的同音字取代本來筆劃繁多的聲符。例如:「億」簡化為「亿」,本來的聲符「意」筆劃較多,簡化後以筆劃較少的「乙」來取代。「滬」簡化為「沪」,也是以筆劃較少的「戶」作為聲符,取代較繁複的「扈」。

上述兩種分類中,「舊有簡化字」是一些有文化背景、歷史淵源的簡化字,學習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史知識才能理解其中的簡化原則。「新造簡化字」比較容易受質疑,特別是在形聲字的結構方面會造成混淆,有些新造簡化字是同一個聲符,卻要代表好幾個讀音,或是一些本來的形聲字經過簡化後,聲符無法達到表音作用。

在此提出「舊有簡化字」和「新造簡化字」二分法只是一個大致的分類,必定有難以分類的漏網之魚。這次簡單說明了簡體字的來源和分類,下一次就要介紹正體字的整理和爭議。

avatar-img
64會員
164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稽古齋 的其他內容
其實,簡化文字的想法是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同時出現的,它與白話文運動、文學大眾化、普及教育、破除封建社會等觀念都是當時知識分子所重視的議題⋯⋯
上一次介紹了異體字的定義和幾個異體例子,這次續談「正體字」。
接下來幾篇會跟大家談談最近頗熱門的話題:簡體與繁體。在談繁簡問題時,我們仍會使用到一些基本概念,包括前面介紹過的六書,特別是形聲字和與它有關的省形和省聲問題。另一個比較關鍵的是「異體字」觀念。這次先來說明什麼是異體字、異體字如何形成。
上文我們介紹了正體系統(篆→隸→楷)的演化,以下談談草體系統的發展。
正體文字的發展要在經歷了由隸書到楷書,才算真正穩定下來。以下我們便談談楷書發展由形成到成熟的三段時期。
前面幾次我們從甲骨文、金文開始談起,一直經過了戰國文字和篆書,現在來到隸書,還特別要談文字演變上的術語:「隸定」與「隸變」。
其實,簡化文字的想法是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同時出現的,它與白話文運動、文學大眾化、普及教育、破除封建社會等觀念都是當時知識分子所重視的議題⋯⋯
上一次介紹了異體字的定義和幾個異體例子,這次續談「正體字」。
接下來幾篇會跟大家談談最近頗熱門的話題:簡體與繁體。在談繁簡問題時,我們仍會使用到一些基本概念,包括前面介紹過的六書,特別是形聲字和與它有關的省形和省聲問題。另一個比較關鍵的是「異體字」觀念。這次先來說明什麼是異體字、異體字如何形成。
上文我們介紹了正體系統(篆→隸→楷)的演化,以下談談草體系統的發展。
正體文字的發展要在經歷了由隸書到楷書,才算真正穩定下來。以下我們便談談楷書發展由形成到成熟的三段時期。
前面幾次我們從甲骨文、金文開始談起,一直經過了戰國文字和篆書,現在來到隸書,還特別要談文字演變上的術語:「隸定」與「隸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二十世紀中期,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一項舉世矚目的文字改革——漢字簡化政策的推行。這一舉措,不僅改變了中國文字的發展軌跡,更對國民教育、文化傳承與社會效率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這項改革的背後,有著複雜的文化抉擇與現實需求,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當時的背景是,中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識字率
我國對子多樣化;除了正格聯即以平仄相對應外字數相同、意境、對仗工整等要求。而其他為變格聯對平仄不嚴謹,即寬對但其他比照正格對之標準;另有獨樹一格之“無情聯”,自有它們的潛規則規定本篇不予以論述探究。 本文探討變格對如拆字、諧音聯等因為拆字、合字、唸音等因素,需要寬平仄對應才不至於造成“以詞害意
Thumbnail
中國文字自漢代《說文》的九千餘字,不斷地孳乳繁衍,發展至宋代,已超過了三萬字。但到了今天,許多古字因長久未被使用,可以說失去了生命。其實,生活中的常用字頂多一、二千字罷了。然而即使是經常使用的字眼,一般人也未必清楚其本義為何?像佛家常會用到的「業」字,大家對其之理解,往往限於引申義,若進一步詢之以本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這邊的文字指的是中國文字,中華民國台灣繼承了正統的繁體字,對岸中共國則改良了文字結構,成了簡體字。 繁體字又稱正體字,即使筆畫再多,也要一筆一畫地寫完才能讓人看懂意思,而簡體字則是減筆減畫,甚至加上一些不倫不類、和文字本身不相關的筆畫,務求讓人易學易懂,我稱它叫文字的偷工減料,這樣的態度一產生,做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十 按《文通》的意見,句必有起﹑語兩詞,這是最基本的句子結構。「字之為語詞,動字居多」。動字又分外動字和內動字。如是外動字,必有止詞,位於其後。22 如是內動字則不可以有止詞。如語詞非動字,而是靜字,用作語詞的靜字則稱為「表詞」。如表詞不用靜
Thumbnail
清末民初,被外國人欺負,當時曾經有種想法,認為國家強弱和使用的語言有關。 而中國積弱不振,就是使用的語言造成。   因此,有人主張中文要改成拼音,如果無法立即改拼音,就先簡化,再改拼音。 中共簡化中文,目的就是要改拼音,早期有些簡體字,都附上拼音。   中文同音字太多,無法改拼音。  
Thumbnail
《前漢·賈誼傳》貪夫徇財,列士徇名;夸者死權,品庶每生。 陳存先生的大作:論「欲」的初文「谷」是「益」的簡化。 「欲」,被當作閩南語beh的訓讀字! 其實是「要」字的源頭字!iok ->iau ! 「愛」,則是iau 的轉音! 普通話的「要,愛」都是語言演變下的增義字!而傳統的民間紀錄,如歌仔冊
Thumbnail
  1969年清明節過後不久,何應欽將軍提議提出由教育部會同中央研究院,研究整理簡筆字,以「適應當前的教學實用及光復大陸後的文教設施」   這個提議實在很危險,不知道何大將軍哪裡來的膽子,難道不擔心變中共同路人!當時在位的總統可是蔣中正耶!   我們懷念他......
Thumbnail
 古人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說法,雖然在現代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言語溝通的真誠與意義已被糟蹋得慘不忍睹,但是某些字辭,某些句子,還是不斷影響著人,感動著人。   畢竟人是依著辭彙來建構我們的認知,透過辭彙來探索我們的思想,因此,傳說當倉頡造字時,天下紅雨鬼夜哭,想來也是其來有自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二十世紀中期,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一項舉世矚目的文字改革——漢字簡化政策的推行。這一舉措,不僅改變了中國文字的發展軌跡,更對國民教育、文化傳承與社會效率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這項改革的背後,有著複雜的文化抉擇與現實需求,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當時的背景是,中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識字率
我國對子多樣化;除了正格聯即以平仄相對應外字數相同、意境、對仗工整等要求。而其他為變格聯對平仄不嚴謹,即寬對但其他比照正格對之標準;另有獨樹一格之“無情聯”,自有它們的潛規則規定本篇不予以論述探究。 本文探討變格對如拆字、諧音聯等因為拆字、合字、唸音等因素,需要寬平仄對應才不至於造成“以詞害意
Thumbnail
中國文字自漢代《說文》的九千餘字,不斷地孳乳繁衍,發展至宋代,已超過了三萬字。但到了今天,許多古字因長久未被使用,可以說失去了生命。其實,生活中的常用字頂多一、二千字罷了。然而即使是經常使用的字眼,一般人也未必清楚其本義為何?像佛家常會用到的「業」字,大家對其之理解,往往限於引申義,若進一步詢之以本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這邊的文字指的是中國文字,中華民國台灣繼承了正統的繁體字,對岸中共國則改良了文字結構,成了簡體字。 繁體字又稱正體字,即使筆畫再多,也要一筆一畫地寫完才能讓人看懂意思,而簡體字則是減筆減畫,甚至加上一些不倫不類、和文字本身不相關的筆畫,務求讓人易學易懂,我稱它叫文字的偷工減料,這樣的態度一產生,做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十 按《文通》的意見,句必有起﹑語兩詞,這是最基本的句子結構。「字之為語詞,動字居多」。動字又分外動字和內動字。如是外動字,必有止詞,位於其後。22 如是內動字則不可以有止詞。如語詞非動字,而是靜字,用作語詞的靜字則稱為「表詞」。如表詞不用靜
Thumbnail
清末民初,被外國人欺負,當時曾經有種想法,認為國家強弱和使用的語言有關。 而中國積弱不振,就是使用的語言造成。   因此,有人主張中文要改成拼音,如果無法立即改拼音,就先簡化,再改拼音。 中共簡化中文,目的就是要改拼音,早期有些簡體字,都附上拼音。   中文同音字太多,無法改拼音。  
Thumbnail
《前漢·賈誼傳》貪夫徇財,列士徇名;夸者死權,品庶每生。 陳存先生的大作:論「欲」的初文「谷」是「益」的簡化。 「欲」,被當作閩南語beh的訓讀字! 其實是「要」字的源頭字!iok ->iau ! 「愛」,則是iau 的轉音! 普通話的「要,愛」都是語言演變下的增義字!而傳統的民間紀錄,如歌仔冊
Thumbnail
  1969年清明節過後不久,何應欽將軍提議提出由教育部會同中央研究院,研究整理簡筆字,以「適應當前的教學實用及光復大陸後的文教設施」   這個提議實在很危險,不知道何大將軍哪裡來的膽子,難道不擔心變中共同路人!當時在位的總統可是蔣中正耶!   我們懷念他......
Thumbnail
 古人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說法,雖然在現代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言語溝通的真誠與意義已被糟蹋得慘不忍睹,但是某些字辭,某些句子,還是不斷影響著人,感動著人。   畢竟人是依著辭彙來建構我們的認知,透過辭彙來探索我們的思想,因此,傳說當倉頡造字時,天下紅雨鬼夜哭,想來也是其來有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