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內埔的客家庄,有一位被稱為「細狗」的李秋元,他的故事不僅是個人信仰的歷程,更是信仰如何改變命運並傳承下去的縮影。李秋元的生命經歷,見證了信仰力量如何在貧困與迫害中點亮希望,並成為一個信仰家族的典範。
李秋元出生在東片村的一個小作農家,家境貧寒,生活艱難。為了養家,他不得不外出工作,其中在杜君英庄的糖廠擔任傭工,成為他信仰旅程的起點。在糖廠裡,李秋元認識了來自福佬的基督徒廠東及來訪傳福音的「紅毛人」。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李秋元聽聞福音並接受了基督信仰,成為一名基督徒。1872年,他開始參與杜君英設教的福音工作,踏上了信仰的道路。
李秋元的信仰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當他在信仰的引領下辭去福德會的管理職位時,當地鄉親的反應並不友好。鄉人們對他進行言語攻擊,甚至有暴力威脅,對他的信仰提出強烈質疑。有些人甚至唆使業主收回他家租用的耕地,令家中的生活困苦。當時,李秋元一家有時只能依靠簡單的食物,如以粗石磨成雞腿狀的食物來充飢。面對這些困難,李秋元依然堅守信仰,未曾放棄。
儘管面臨重重困難,李秋元的信仰堅持最終迎來了上帝的祝福。一日,糖廠的廠東注意到李秋元長子聰慧過人,遂願意借出三百銀元,幫助他開設糖廠。李秋元利用這筆資金,於景興村創立了糖廠,並在三年內還清了借款。隨著事業的穩定,他又在隘寮外開設了另一家糖廠,生意興隆。
更加神奇的是,李秋元在東片村購置的土地,曾因洪水而被淹沒,但水退後,這片土地反而增生了五、六寸肥沃的泥土,變成了良田。這塊土地的收成年年增長,不需施肥,每次收割都超過往年。同時,曾經想藉由打樁將其土地淹沒的鄉人,反而自食惡果,他們的土地被洪水沖毀。
李秋元的信仰故事不僅是他個人的經歷,更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家族。他經常教導子女:「當我貧窮受逼害時,上帝為我開路,假使當時沒有信主,也沒有人幫忙開設糖廠把握時機,便沒有今天的成就,上帝是應該敬畏的,願您們不可離開上帝。」李秋元的子女尊重並遵從父親的教誨,繼續堅守信仰,並從上帝的恩典中獲得祝福。
李秋元的後代在教會中也擔任了重要角色。許多後輩成為了教會的長老、牧師及傳道者等職位,繼續在教會服事。他的曾孫李喜祥,曾擔任內埔鄉長及教會長老,並撰寫了「巴克禮博士二崙蒙難碑記」,見證了信仰的力量和延續。
在 19 世紀末的台灣,基督教在客家地區的傳播並不容易,李秋元的故事展現了早期客家基督徒在面對社會壓力與貧困時,如何堅守信仰並將其傳承下去。他的故事也是早期台灣基督徒信仰歷程的一個縮影,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宗教和文化背景。
在李秋元的一生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如何在貧困與迫害中依然保持堅定的信仰,並經歷了事業的興旺和土地的奇蹟。他的一生不僅是信仰的見證,也是信仰傳承的典範,顯示了信仰如何在一個家族中延續並影響後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