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桃樂絲的故事已經是家喻戶曉,就算忘記結局,至少大概記得故事在講些什麼吧。時隔多年,重新閱讀這篇故事,多了些小時候不曾有過的感觸。原來,這是一個如此療癒的故事呢!
不過也有人認為,桃樂絲的故事象徵著美國某段經濟歷史。雖然作者本人從未說過,但故事中某些事物的顏色、外型、文化等,似乎都隱含了某種深意。
因此,我決定用兩個視角來看這篇故事,一個是以經濟的角度,一個則是我的想法,更偏向於以自我成長的角度切入。若有興趣的話,還請繼續看下去唷!
剛開始看到有人以經濟的角度來解析桃樂絲的故事,我還覺得「這不就是個童話故事而已嗎?」。沒想到看完後竟然有點被說服了…所以想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順便增加一點神奇的小知識(?)
故事的源頭要從美國的「白銀運動」說起。
白銀運動發生在19世紀70年代初至19世紀末,以農場主為主體,要求聯邦政府增加貨幣以實現通貨膨脹的群眾運動。這場運動在政治跟經濟方面,都對19世紀後半的美國有著很大的影響。不僅讓美國從金銀複本位制改為金本位制,也對後續的貨幣政策產生深遠影響。
有人認為,作者其實是想藉由本書抒發白銀運動失敗的心情,因此才會在書中加入不少帶有象徵意味的設定或角色。
※詳細的歷史背景,可以參考MBA智庫百科
故事中被桃樂絲壓死的東方壞女巫,很有可能是在影射美國總統克里夫蘭。因為他曾經帶頭廢除購銀法案,主張金本位制。
連結翡翠城的道路「黃金磚」,則暗示著金本位。稻草人則是西部農民的化身,樸實呆板;錫人則代表工人階級,整日像機器一樣不停地工作……等等。
聽完之後,讓我不免覺得是有些說服力的。不過本來每個人皆有各自解讀事情的方式,相信與否,取決於個人。對我來說,像這樣用不同視角來看這篇故事,也算是另一種樂趣。(還莫名科普了一點點美國貨幣史?)
※詳細的解析,可以參考大紀元的這篇文章
桃樂絲的故事之於我來說,更像是一段治癒自我的過程。在旅途中,遇見形色的人物,結識新的朋友,面對各種突發狀況。直到旅程盡頭才發現,這段旅程早已完整了自己。
桃樂絲為了回到自己的家而踏上旅途。路上結識了新的朋友:
渴望有顆大腦的稻草人;
渴望有顆真心的錫人;
渴望有勇氣的獅子。
若將這趟旅程看作是桃樂絲自我治癒的過程,那麼每一位朋友所想要的東西,分別代表了她期望擁有的人格特質。想要有顆大腦,是期許自己能擁有邏輯思考的能力。想要有顆真正的心,期望自己能同理他人。想要有勇氣,期望自己能不畏面對任何挑戰。
對小時候的我來說,也曾經跟桃樂絲一樣憧憬這些特質。彷彿只要有這些特質,就會成為一位很厲害的人。所以在成長過程中,不停地追尋。好不容易長大成人,以為已經找到的那刻,在面對成人世界的複雜與現實後,就像吹走桃樂絲家的龍捲風一樣,將這些特質吹得不知去向。
於是,重新由「我」為根基出發,再次尋找遺失的特質。
稻草人雖沒有大腦,在旅途中卻總能想出妙計,幫助一行人順利度過難關。錫人沒有真正的心,卻比任何人更能同理他人,連不小心傷害一隻小動物都會讓他淚流不止。獅子缺乏勇氣,卻一次次發出威武的獅吼,直面遇到的挑戰。
內心嚮往的特質也許從來都不曾離開過。只是呀,人都很健忘,一不小心就以為丟失了東西。拚了命地向外尋找,尋求各種方法,甚至向神明祈求。卻忘記回頭看看自己,真的遺失這些東西了嗎?
在我看來,他們早已充分發揮這些特質仍不自知。那我是不是也跟他們一樣呢?
如同奧茲賜給一行人的獎勵,就算在外表上看似擁有這些特質,也不代表真正擁有。試著向內在的自己詢問,了解自己擁有的並未消失。最後發現,其實打從一開始便不需要展開這段旅程。
桃樂絲的故事已經成為美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有不少改編的音樂劇或同人作品問世,可見這篇故事受到多少喜愛。
我喜歡這篇故事帶來的趣味,並感動於背後隱藏的寓意。雖然有人從經濟這個意想不到的角度來解讀,但說得也挺有幾分道理的。不同的視角,也為這個故事增添不同層次的感觸。
或許,這就是經典故事的魅力所在呢!
珮姬.悅讀小天地
如果喜歡的話,請記得按愛心❤
想看更多文章,請記得按追蹤➕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支持是我持續書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