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現代人都不看書。」書店一間一間倒,紙本書的銷量一年比一年慘淡。根據文策院2022年的調查報告顯示,臺灣2021年的圖書市場產值是新台幣189.52億元,相較於2020年的201.62億元衰退6%。
但我想既然有那麼多人在惋惜紙本書的消亡,那代表還有很多人喜歡看書吧?身為愛書人的我,決定來探究這個問題。
根據2019年《聯合報》「願景工程」的調查,40.8%的台灣人,在過去一年沒有閱讀任何紙本書籍,如果你一年讀超過20本書,就是排名前10%的台灣人了。
針對這個問題,我決定先從個人的角度來分析。我算是很喜歡看書的人,在台灣可以算pr90,一個月至少讀超過5本書,在網路盛行的當代,書對我來說有什麼魅力?為什麼我還是喜歡看書?
總體來說,網路具有互動性,適合吸收最新資訊,還可以結合影音、圖像、文字,表達方式更多元,書本不具有互動性,以純文字為主,最多輔以圖像說明。然而,正是因為書具有封閉和單一性,才能讓我們進行深度思考與閱讀。
結論:我認為網路無法取代書,網路的娛樂性和社交性確實更高,但當你認真要學習的時候,相信你還是會去找書來看。
我原本也是紙本書的愛好者,直到我開始看電子書之後,發現看書的時間變多了,也認為電子書終將成為時代趨勢,就像紙帛當初取代了竹簡,這是為什麼呢?
總體來說,電子書完全具備紙本書的優勢,卻少了紙本書笨重、不易攜帶的缺點,我以前因為螢幕閱讀較容易讓眼睛疲憊的關係,還是喜歡讀紙本書,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現在的電子書閱讀器一樣有辦法做到不傷眼睛。
當然,我認為紙本書也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在未來,他會變成藝術收藏品一般的存在,而非日常閱讀用途。就像即使數位時代保存相簿很方便,還是有很多人喜歡把珍貴的照片印出來珍藏。即使可以寄電子賀卡,大家還是覺得手寫明信片更有溫度。
我們常說「現代人都不看書」而我在這裡想要釐清的是,現代人是不看書,還是不閱讀?
(附註:此處對閱讀的定義為非影音的文字閱讀。)
我必須承認,在影音盛行的現代,就連我這樣愛好文字的人,閱讀時間也被擠壓了,影音相較於文字有什麼優勢呢?
但仔細想想,雖然現代人都在滑手機而較少看書,但滑手機的時候,你是花更多時間讀文章,還是看影片?文字相較於影音又有那些優勢?
現代人確實不太愛看書了,但不代表不閱讀,我們只是把閱讀活動遷移到網路上。
無可否認,在網路發達,資訊爆炸的現代,現代人的專注力確實下降了,我自己也曾深受干擾,直到有意識地數位斷捨離後才緩解。不過我也好奇,那些本來就不愛深度思考的人,就算沒有網路干擾,就能深度思考了嗎?他可能只是換個方式消遣而已。
看著銷量慘淡的圖書市場,很多人說這年頭當作家會餓死。而我認為,如果你想像過去一樣,只靠賣紙本書賺錢的話,可能真的會餓死。但文字依然具有很強大的優勢,作家只需要順應時代變化,就能找到突破口,甚至有更多元的發展。
電子書絕對會在未來逐漸取代紙本書。作家可以掌握著低成本的優勢,配合AI等協作工具,獨立出版電子書。
雖然影片取代了部分閱讀,但數位閱讀仍有不可取代性。作家可以依照網路讀者的閱讀習慣,調整文字風格,成為網路作家。這年頭許多作家都是先在網路上累積讀者群,才成為作家的,和過去期望編輯賞識你才能出版的路線大不相同。
而且由於圖書市場慘澹的關係,現在的出版社大多也不願意出版素人的書,而是傾向去尋找已經有讀者基礎的網路作家出書。
許多暢銷的電影、電視都是改編自小說。因為文字具有低成本、快速產出、只需獨立作業的特性,反而能不受限制,更好發揮創意。
現代作家不會餓死,但需要順應時代變化。作家需要更主動地去尋找讀者群,打造獨特的內容,或是有意識地與影音合作,才能在市場中勝出。
這是一個更加自由的時代,你不需要得到編輯認可,也有可能成為作家。也是個競爭更加激烈的時代,因為所有人都有機會被看見,有無數形式的創作者與你競爭。敢於突破,主動出擊,找到自己的讀者群,才有可能在時代的浪潮下乘風破浪。
而在文章結尾我想問的是:
自主性更高,意味著我們不再需要受限於傳統的束縛,但也喪失了順從帶來的安穩感,你喜歡這樣的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