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對於我這世代的人,國中時期接觸到由 Peter, Paul & Mary 翻唱走紅全世界的 “Blowing in the Wind,"“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大概就是我們「認識」巴布狄倫作為「抗議歌手/時代之聲」的全部了。
就連1997年首次與 Dylan 於波隆那相見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也不例外。他也無法讓 Dylan 為他獻唱世人皆熟知的原版“Blowing in the Wind "。何況凡夫俗子的眾生?
不像本地極少數的幾位專業音樂人,幾十年來勤奮不懈地,持續維繫著那在風中危顫的本地 Dylan 文化香火,也早就知曉今天的 Dylan 已經不知脫胎換骨,全身打掉重練,浴火重生了多少回。
對一般「不請自來」又不夠「用功」的粉絲聽眾,或是像我一樣,在心底想盼了近50年 (!) 之久的人而言,2011以及2018 的兩場 Dylan 在台演唱會,懷著「我本將心向明月」的深情赴會,卻在嘈啞粗礪又轟然巨響的音響中,狠狠被「奈何明月照溝渠」的自取其辱所重創,以致 (玻璃?) 心碎裂滿地…
談到「舊曲新銓」,樂迷們最常津津樂道的是,Eagles 在解散18年後的1994年重回舞台。開始他們巡迴演唱的首場MTV特別演唱會。燈光尚未亮起時,陌生優美的不插電吉他聲響起。觀眾靜靜等待… 還不確定該如何感應…
而華麗的吉他旋律竟緩緩緩緩滑向逐漸熟悉的前奏… 然後,「嘩!」原來是1976年原版的 “Hotel California” 前奏,被如此婉轉「接生」出來!全場觀眾瞬間瘋掉,全體從座位上彈射起來!
或是,與 Dylan 同世代、才氣與聲名都不亞於 Joan Baez 的創作民謠女神 Joni Mitchell, 2000年推出的爵士專輯中,除了經典爵士曲目外,更收錄了兩首極為愛樂者所熟知,她自己於1966, 1971年的創作“Both Sides Now”和 "A Case of You"。
這兩首舊曲新編的版本,爵士化後的旋律依舊,曲風與演唱完全改觀,效果卻是更加情感綿密細緻。憂傷美麗的重逢觸動,幾乎可以完全取代當年的原版記憶!
或是,聽聽 Leonard Cohen 世界巡迴演唱的錄音,他在現場和歌迷們親切幽默的互動問好,並不忘在樂聲間,優雅有緻的穿插介紹每位樂手。
他的演唱曲目也都經過變造裝修,與錄音室版本並不盡相同。但是效果只有更峰迴路轉,轉出一片片悠然長存於彼此熟悉的記憶中,台上台下互相珍惜的情感。那種撫慰人心的巨大力量,只有瞬間的驚叫與眼淚能承載…
(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