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永遠都無法得知自己該去企求什麼,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既不能拿生命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世改正什麼。”
來看看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作者:米蘭.昆德拉
尉遲秀翻譯
皇冠文化出版
一個改編拍成布拉格的春天的小說,電影沒有看過,所以也就沒有什麼既定的想法,從小說四個角色(惟獨缺了狗)來看待同一段歷程,而生命之中什麼是輕,什麼又是重,就跳脫物理上的定義。小說有趣的就在於可以就當個故事腳本看,但同時又映射呼應內心某些想法,又或是透過文字體驗一種不同的人生,從而去想一想當下這個人生可以如何。
“可重真是殘酷?而輕真是美麗?”
風流的外科醫生托馬斯,處處留情,但從不讓任何一個人在家中過夜,直到特麗莎的出現,打破了自己對於這些情人們的規定,與特麗莎的相遇是多個意外巧合堆疊而成,於是乎自己對這些巧合有所隱喻,然後以為自己依然可以在這些情人之間迂迴,但卻默默地又被打破了平衡。
“非如此不可! Es muss sein!”
有時候失去了才知道珍貴,所以當特麗莎選擇離開,托馬斯獨處的快樂只維持了不到一天,然後才發現自己原來是無法承擔失去,然後決定放下了自己的職業發展追隨愛情的腳步(當然後來還是有片段持續的肉體外遇),所以有什麼真的非如此不可嗎,沒有人真的知道,也不是上帝視角的第三人可以決定,每個決策點都可能產生不同的分歧。
“墓園不過就是個骯髒的垃圾場,裡頭都是骨骸和碎石”
弗蘭茨一個愛上情婦莎賓娜的已婚教授,薩賓娜同時也是托馬斯的情人之一,這樣四個角色交錯的故事,剛好呈現出一種相當強烈的對照,弗蘭茨想要一段穩定的關係,選擇了離婚,但這樣的穩定反而讓薩賓娜選擇在這個城市消失離開再也不回來,彼此的價值不一,也許就只剩下肉體的交換與滿足,沒有辦法再有進一步的發展。
“生命的悲劇總是可以用「重」這個隱喻來表達”
薩賓娜,四個角色唯一還活下來的,離開了自己原生的家庭與故鄉,離開了想跟自己結婚的大學教授,彷彿與自己的過去完全切割,但心中也有那麼一絲放不下,但收到了托馬斯與特麗莎的死訊,如同跟過去的唯一一個聯繫也斷了,然後呢?只有讀者可以想像…
“她在烏鴉孤伶伶的身影裡,看見自己的命運”
托馬斯與特麗莎決定到一個小鎮遠離一切,外科醫生甚至變成了洗窗工,但仍然四處調情,特麗莎自己也曾想嘗試這樣的感覺,但這一切根本就不如自己的想像,同時又圍繞著那個革命時代的背景,會不會這樣的人員也是被秘密安排的,沒有人知道,但知道的也許是自己的選擇,選擇了之後才知道不合適,但已經來不及了。
“在所有的處境裡,決定的機會只有一次”
卡列寧,是托馬斯與特麗莎所養的狗,也許有一些人的描述,但在這樣交錯角色身處同一時間線上有不同感受的架構之下,就比較沒有關於狗的主觀視角,但也許就這樣對比出一種單純,每天都如一個固定的循環,不覺得厭倦,反而覺得開心喜悅,只是惡性腫瘤讓托馬斯選擇了安樂死的方式。
“死神以牠所愛的人為外貌,來到牠的身邊”
他們回到了酒吧,開心地喝酒跳舞,兩人間唯一的聯繫是那條狗,那失去了狗以後,彼此要如何面對已經完全變調的人生,然後不禁想起當時如果,那會是如何?而什麼才是真正自己想要的,也參雜了時代背景下的因素,沒有人知道答案,但小說也給了結局,就不需要再糾結了。
“發現自己自由自在,沒有使命,那是個最大的解脫”
前些日子就看完但一直沒有時間好好想想如何分享,"永劫回歸”會是個什麼概念,同樣的故事與時間線隨著不同角色視角有不同的感受,那麼如同書名一樣孰輕孰重,看似相對如光譜兩端,實則超越二維也許不是相對而是主觀,那麼改變一個想法就會不同吧,很不錯的一本小說分享。
#阿崴閱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