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亞當·格蘭特,華頓商學院教授,也是暢銷書「逆思維」的作者,因為之前有看過逆思維,所以在得知有新書之後也買來看看,。這本書聚焦在學習的進步與成長,作者認為只要有適合的環境,任何人都可以學會任何事,並且與我們分享追求進步的方法。
接下來就分享我讀完書之後寫的幾個重點
我把作者的方法分成自己能做的事以及外在因素兩大類型,這次就分享一下個人本身比較容易能做到的方法。
品格
以前讀富蘭克林自傳跟查理·蒙格的書都有說到品格的重要性,品格注重的性質有積極主動、紀律、親社會性、決心這幾樣,很多人認為這是天生的性格,但書中有研究基礎指出這些性格可以靠幼兒園教師的教導所培養出來的,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點上,所以大多專注在知識的取得上,早早投入知識的學習,經驗豐富的幼兒園教師著重在培養孩子的親和性、紀律、積極等個人特質,而認知技能的優勢會隨著時間減少,這時候就需要積極主動、紀律、決心才能夠持續學習下去,過去很多人都是被父母、老師要求專心讀書,這些都是被逼的才會去做,所以很多人一離開學校就不會再成長了,而經驗老道的幼兒園教師會讓比較多的孩子培養出上述這些品格技能,讓他們在學習的路上比其他人走得更遠。書中有舉幾個例子,不管是西洋棋還是球隊,優秀的隊伍成員都會自我要求,自己設定今天要做的事,然後就盡全力去達成,犯了錯就從中尋找可以改進的地方,教練要做的事就是給他們一個方向和建議,幫助成員可以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
追求不適感
人會避免犯錯,如果犯錯就會修正自己的行為,避免錯誤會影響到自己的生命安全,這特性在以前危險的草原上很適用,在現代這個特性保留了下來,我們還是討厭犯錯,所以就變成不做就不會錯,但錯誤也是一個可以讓自己有成長的機會,為了不犯錯而只做熟悉的事情會失去成長機會。
一般來說人都會因為生活習慣固定,喜歡待在熟悉的生活,但如果在學習中處在熟悉的領域當中,這樣是不會有所成長的,在熟悉的事物中要加入一點點挑戰,讓我們感到一些些的不適感,等到熟悉之後再繼續疊加不適感上去,就會獲得成長。
尋求幫助
作者用搭建鷹架來舉例,在蓋房子時,會先搭建輔助性質的鷹架,學習上也需要有鷹架來輔助自己,在遇到瓶頸的時候就需要優良的老師、教練來引導,幫助自己能夠突破現狀,不過有研究指出,專家在教導門外漢的時候,教學品質是最爛的,原因在於有很多知識技巧在專家眼中是「常識」,所以專家在教學的時候很容易忽略,一般人也覺得專家比較專業,所以專家說的往往就照單全收,反而覺得是自己沒天分,所以在向專家學時也不能照單全收。
另外自己也可以成為自身的鷹架,就是教導別人,想要指導他人勢必要自己先能吸收現有知識,然後化為自己的經驗,用簡單易懂的方法表現出來,這樣一來在指導他人的途中,自己也會受益。
刻意玩樂
學習是枯燥乏味的,可以在學習中加入挑戰環節,玩點小遊戲,剛好前陣子看了王者理查這部片,這部片是在敘述網球球后大小威廉絲姊妹的父親是如何將這兩位姊妹培養成世界知名網球選手,在小時候訓練的一點環節,她們在底線放一個空罐,練習發球只要打中就有一美元獎金,這樣把遊戲帶入發球訓練中就不會感到無聊,也會不斷訓練自己的發球準確度;書中提到一位籃球員的訓練也是類似,挑戰一分鐘內要得幾分,但每一次投籃後都要跑回球場中線,這樣可以訓練折返速度、投籃準確度及耐力,球員也會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分數,比單純練習跑步、投籃有樂趣。
總結
書裡有提到的環境因素有運氣、學校系統、公司制度等,就閣人來說就不是能控制的了,頂多就是自己離開換一個環境,有時候我們離不開該環境,就只能靠現有資源提升自己。
之前讀巴菲特自傳他自己說過他之所以能夠成功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出生在美國,這就是中了人生的樂透,光是出生在美國就贏過許多國家的人,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地區的「文化」就是比較容易成功,如果你出生的環境好,比較容易受到身邊優秀人士的影響,但處於劣勢還是有機會可以成長,書裡就有提到一位太空人的經歷,他出生於非法移民的家庭,但他的學習能力讓他克服許多困境,直到最後成為一位太空人,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本書,裡面還有許多作者訪問過的人,都經歷過挑戰自我獲得成長的故事。
專注在自己能夠做的事上面,就像是原子習慣一書提到的,專注在小事上,每天一點點累積,追求的不是成果而是進步與成長,只要每天比昨天強一點就可以了,忘記是不是這本書的句子:你不一定要當莫札特,巴哈也有不錯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