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面向廣大的群眾,從剛出社會到準備退休的建議都有,
也分成了四個族群會遇到的狀況。
1.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或單身族2.夫妻都有收入的雙薪家庭
3.上有父母、下有妻小要照顧
4.準備迎接退休的人
每個階段都會有自己的問題,裡面也有作者實際遇到過的案例,
我覺得可以參考,但不是每個人的問題都可以套用在自己身上。
關於作者
本書的作者是洪哲茗、邱茂恆,兩位都是財務顧問。
財富不只是金錢的累積,也代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
作者希望大家都能夠藉由做好財務管理,提升自己的生活水準及生活幸福度。
給我的啟發
理財的第一步就是理解自己的現況與目標。
儲蓄
在剛開始理財時,儲蓄比投資重要,在本金不多的情況下,比如投資10萬塊,
一年賺個10%報酬率,也比不上你一個月省個一千塊,更別說有可能賠錢,
但是在儲蓄之前,我們要先了解自己的金錢習慣。
記帳
書裏我印象最深的概念就是記帳,記帳是整理自己的價值觀,
記帳及規劃就像是理財地圖,透過記帳了解現況,找到自己在哪裡,
設定目標後再規劃路徑,你要開始旅程之前,要先搞清楚自己在哪裡。
記帳不只是單單的紀錄,還可以看出自己的金錢價值觀,
價值觀會影響人的行為模式,金錢的去向就是具體的證明,
記帳可以幫助自己推算消費傾向及花費習慣。
就像是google會根據使用者習慣投放廣告,因為演算法知道你的習慣,
所以可以把你比較容易消費的商品推到你眼前。
記帳也可以讓你知道自己的消費習慣,
你可以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比較容易控制不住花費,掌握了自己的現況之後,
才有辦法設下目標,避開誘惑前進。
有了目標,就有前進的方向,檢視花錢的習慣有沒有符合自己的目標,
如果沒有,要想想需不需要改變花錢習慣,
我們看不見的小東西,累積起來也是頗有重量,
如果一直視而不見,最後可能會壓跨自己的財務,
像是每天咖啡、菸酒、店員推薦特價商品、朋友聚餐、餅乾零食。
找出那些因為習慣而浪費掉的金錢流向,讓自己的理性介入習慣消費,
就像是玩戰略遊戲一樣,資源有限,我們得把資源放在最重要的地方,
消費錢先想想花「資源」換到的「價值」,是不是能夠幫助你往目標前進,
如果不想改變習慣,就得推遲目標或是更改目標,
如果不想改變目標,就得好好再思考一下這筆錢該不該花。
讀後感
其實書的內容蠻廣泛的,有個人理財、從儲蓄到投資、勞退、保險、買房,
只是因為記帳這邊我特別印象深刻,我其他內容都忘光了,
記帳就好像是自己習慣數據化,不只是單純的消費記錄,
還可以檢查一下自己在哪裡很容易被影響,
看著紀錄會發現有一些東西現在看起來根本不想要,只是當下被環境影響衝動購物。
另外理財真的要從小就稍微接觸一下比較好,以前我的生活就是沒有理財概念,
所以在開始打工時,都是亂花錢,
沒有學習理財觀念的孩子唯一可以參考的對象就是父母,
如果父母都屬於亂花錢的,孩子在意識到理財觀念前很大機率會跟父母一樣亂花錢。
不過理財還是多看看不同的專家,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每個人適合的方法都不太一樣,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比較重要。
我之前也試過發薪時把部分的錢先存起來,然後只花剩下的,
不過問題是我超支時,會把錢再領出來用,
如此一來下次再超支的時候我又會這樣做,所以這方法就不太適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