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你會陷入這樣的狀態:一件事沒做好,你開始回想過去那些不順利的時刻,然後一個個拋出來檢討,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我果然不行。」
這種時候,你可能不是在真正的「自我反思」,而是進入了「去脈絡化思考」的陷阱。
這種思考模式,讓你把一個失敗從整體脈絡中抽離,無限放大,忽略影響它的所有背景、條件、變數,然後硬是把它貼上一個絕對的標籤。它讓你的內心糾纏不清,像是掉進一個無限迴圈,不斷質疑自己,找不到出口。
你以為自己是在理性分析,其實只是被情緒操控,越想越負面,越想越失衡。
以下這 5 種影響,也許你也曾經經歷過——
事情發生了,你原本只是有點懊惱,可是過了一會兒,腦海裡開始自動回放更多類似的場景——上一次也是這樣,前一次也是這樣,再往前幾次也是這樣……
「怎麼又犯這種錯?」
「我是不是真的沒救了?」
「我是不是一直都這麼差?」
這些念頭像是密密麻麻的蛛網,從一個點開始,迅速擴展成一片陰影,把你困在裡面,動彈不得。
你明知道這樣想對自己沒有幫助,但情緒已經先一步佔據了你的心,你停不下來,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是不是根本沒有人會在意?是不是大家早就看穿了你的無能?是不是你做再多努力都沒有意義?
這時候,你不是在反思,你是在處罰自己。
「結果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你這樣告訴自己,然後把所有沒達到標準的瞬間列出來,彷彿這就是唯一的證據,證明你的努力毫無價值。你甚至開始否定那些過程中曾經的進步,因為**「反正最後還是沒成功,還不是一樣!」**
但真的「一樣」嗎?
你可能曾經比之前更熟練了,你可能學會了某些新的方法,你可能比過去更有耐心,但這些都被一個「沒達到目標」的結論全數抹去。你明明離成功只差一步,卻因為沒有馬上得到「最終證明」,選擇讓自己全盤否定。
這不是客觀的評估,而是殘酷的抹煞。
有時候,你會盯著一件事情的眼前結果,看它沒有馬上帶來改變,就覺得這整個過程根本沒意義。
「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
「這件事真的值得嗎?」
「是不是應該直接放棄?」
你開始焦躁,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在浪費生命,開始想著乾脆放棄,去做些更「有價值」的事。
但什麼才是「有價值」?你現在看不見它的作用,就代表它不重要嗎?
有些能力需要時間累積,有些人際關係需要時間醞釀,有些努力的回報不會立刻到來,但它們不會因此失去意義。
只是,當你的視線被「當下的感受」卡住,你無法看見更遠的風景,只覺得自己站在原地,什麼都沒得到。
當事情不順利時,你是不是習慣先責怪自己?
「是不是我不夠努力?」
「是不是我不夠聰明?」「是不是我本來就沒資格成功?」
你開始反省,但這已經不是健康的反思,而是一種單向的自我攻擊。
你忘了考慮,這件事本來就有挑戰,你忘了考慮,時間點可能不對,你忘了考慮,你的資源是不是足夠,你忘了考慮,這件事可能根本不是你一個人能決定的。
你只記得:「一定是我不夠好。」
你以為這是負責任的態度,但其實這是失衡的思維模式,因為當你把所有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你反而會變得無力,甚至害怕嘗試,害怕再犯錯。
你以為你是在找方法改變,實際上你是在消磨自己的信心。
你曾經努力過,但沒成功。
所以你告訴自己:「算了吧,以後應該也做不到。」
過去的經驗變成你的枷鎖,讓你不敢再嘗試,因為你害怕再一次面對失敗,害怕證明自己真的沒有能力,害怕跌倒後沒辦法再站起來。
你忘了,很多人的成功,並不是因為「一開始就能做到」,而是因為他們跌倒了很多次,卻選擇繼續走下去。
但當「去脈絡化思考」啟動,你的眼中只有「我以前做不到」,卻沒有考慮到:「那時候的條件呢?」、「當時的我跟現在的我一樣嗎?」、「如果換個方式試試看呢?」
你把自己鎖進一個「我就是這樣」的牢籠裡,讓過去的失敗變成未來的預言,卻沒有留給自己任何突破的可能性。
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被困在某個時刻裡,彷彿那個錯誤、那場失敗、那次挫折,就代表了你的全部。
但它只是你故事中的一個章節,而你的人生,還有更多頁面等著你翻開。
或許現在這一頁不太好看,但下一頁呢?再下一頁呢?如果你願意繼續寫下去,你會發現,那些跌倒過的地方,可能正是讓故事變得精彩的關鍵。
所以,不要因為一個片段,就否定整部故事的價值。
請相信,你的故事還在繼續,而你,也還在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