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不行?」—當心「去脈絡化思考」讓你誤解自己!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職場打怪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時候,你會陷入這樣的狀態:一件事沒做好,你開始回想過去那些不順利的時刻,然後一個個拋出來檢討,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我果然不行。」

這種時候,你可能不是在真正的「自我反思」,而是進入了「去脈絡化思考」的陷阱。

這種思考模式,讓你把一個失敗從整體脈絡中抽離,無限放大,忽略影響它的所有背景、條件、變數,然後硬是把它貼上一個絕對的標籤。它讓你的內心糾纏不清,像是掉進一個無限迴圈,不斷質疑自己,找不到出口。

你以為自己是在理性分析,其實只是被情緒操控,越想越負面,越想越失衡。

以下這 5 種影響,也許你也曾經經歷過——

raw-image

1. 你的自責會無限放大,壓得自己喘不過氣


事情發生了,你原本只是有點懊惱,可是過了一會兒,腦海裡開始自動回放更多類似的場景——上一次也是這樣,前一次也是這樣,再往前幾次也是這樣……

「怎麼又犯這種錯?」

「我是不是真的沒救了?」

「我是不是一直都這麼差?」


這些念頭像是密密麻麻的蛛網,從一個點開始,迅速擴展成一片陰影,把你困在裡面,動彈不得。

你明知道這樣想對自己沒有幫助,但情緒已經先一步佔據了你的心,你停不下來,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是不是根本沒有人會在意?是不是大家早就看穿了你的無能?是不是你做再多努力都沒有意義?

這時候,你不是在反思,你是在處罰自己。


2. 你會只看到「結果」,卻忘記了「過程」


「結果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你這樣告訴自己,然後把所有沒達到標準的瞬間列出來,彷彿這就是唯一的證據,證明你的努力毫無價值。你甚至開始否定那些過程中曾經的進步,因為**「反正最後還是沒成功,還不是一樣!」**

但真的「一樣」嗎?

你可能曾經比之前更熟練了,你可能學會了某些新的方法,你可能比過去更有耐心,但這些都被一個「沒達到目標」的結論全數抹去。你明明離成功只差一步,卻因為沒有馬上得到「最終證明」,選擇讓自己全盤否定。

這不是客觀的評估,而是殘酷的抹煞


3. 你會過度放大「當下」,看不見長遠的價值


有時候,你會盯著一件事情的眼前結果,看它沒有馬上帶來改變,就覺得這整個過程根本沒意義。

「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

「這件事真的值得嗎?」
「是不是應該直接放棄?」


你開始焦躁,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在浪費生命,開始想著乾脆放棄,去做些更「有價值」的事。

但什麼才是「有價值」?你現在看不見它的作用,就代表它不重要嗎?

有些能力需要時間累積,有些人際關係需要時間醞釀,有些努力的回報不會立刻到來,但它們不會因此失去意義。

只是,當你的視線被「當下的感受」卡住,你無法看見更遠的風景,只覺得自己站在原地,什麼都沒得到。


4. 你可能把所有問題都歸咎自己,卻忽略外在因素


當事情不順利時,你是不是習慣先責怪自己?

「是不是我不夠努力?」

「是不是我不夠聰明?」「是不是我本來就沒資格成功?」


你開始反省,但這已經不是健康的反思,而是一種單向的自我攻擊

你忘了考慮,這件事本來就有挑戰,你忘了考慮,時間點可能不對,你忘了考慮,你的資源是不是足夠,你忘了考慮,這件事可能根本不是你一個人能決定的。

你只記得:「一定是我不夠好。」

你以為這是負責任的態度,但其實這是失衡的思維模式,因為當你把所有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你反而會變得無力,甚至害怕嘗試,害怕再犯錯。

你以為你是在找方法改變,實際上你是在消磨自己的信心。


5. 你會認為過去的失敗,代表未來也不可能成功


你曾經努力過,但沒成功。

所以你告訴自己:「算了吧,以後應該也做不到。」

過去的經驗變成你的枷鎖,讓你不敢再嘗試,因為你害怕再一次面對失敗,害怕證明自己真的沒有能力,害怕跌倒後沒辦法再站起來。

你忘了,很多人的成功,並不是因為「一開始就能做到」,而是因為他們跌倒了很多次,卻選擇繼續走下去。

但當「去脈絡化思考」啟動,你的眼中只有「我以前做不到」,卻沒有考慮到:「那時候的條件呢?」、「當時的我跟現在的我一樣嗎?」、「如果換個方式試試看呢?」

你把自己鎖進一個「我就是這樣」的牢籠裡,讓過去的失敗變成未來的預言,卻沒有留給自己任何突破的可能性。


📖 人生不是只有一個片段,而是整部故事


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被困在某個時刻裡,彷彿那個錯誤、那場失敗、那次挫折,就代表了你的全部。

但它只是你故事中的一個章節,而你的人生,還有更多頁面等著你翻開。

或許現在這一頁不太好看,但下一頁呢?再下一頁呢?如果你願意繼續寫下去,你會發現,那些跌倒過的地方,可能正是讓故事變得精彩的關鍵。

所以,不要因為一個片段,就否定整部故事的價值。

請相信,你的故事還在繼續,而你,也還在前進。

avatar-img
13會員
204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我們常聽到「相信自己就能做到」,但光是相信,真的足夠嗎?有時候,我們會盲目相信錯誤的資訊、不考慮風險,或覺得命運決定一切,這些信念可能讓我們陷入困境。真正有力量的相信,應該能推動我們行動,幫助我們面對挑戰、相信努力的價值,並在過程中累積改變。本文將讓你學會如何把信念變成行動,真正改變人生。
「我不值得擁有更好的」、「我真的很糟糕」—這些話你是不是也曾對自己說過?自我否定像個漩渦,一旦掉進去,我們會越來越相信自己不夠好,甚至放棄所有機會,覺得自己「本來就沒辦法」。自我否定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漩渦,但你並不是真的無能,而是還沒看見自己的力量。或許試著問自己:「如果我試著相信自己,會發生什麼?」
有時候,我們覺得無論怎麼努力都沒用,彷彿人生早就被安排好了,自己根本無法改變什麼。但這種「習得性無助」其實是過去經驗的影響,讓我們以為自己沒有選擇。現實是,每一次新的嘗試,都可能打破這種限制。或許現在你還看不到改變的可能,但只要願意邁出一小步,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行動本身,就是希望!
我們誤以為「標準高」代表追求卓越,但其實它更像是一場對失敗的逃避戰。我們害怕犯錯,害怕不夠完美,甚至覺得「如果做不到最好,那乾脆不要做」。這些想法可能來自過去的教育、外界期待,甚至是我們對掌控感的執著。但真正的成長,不是避免失敗,而是勇敢嘗試、從錯誤中學習。世界不獎勵完美的人,而是獎勵願意行動的人。
是不是也常常對自己說:「我不知道」、「我做不到」、「這太難了」?別擔心,你不是唯一這樣想的人!其實,自我懷疑不只是壞事,它有時候能讓我們逃避風險、避免失敗,甚至換來關心和安慰。但長期下來,它會偷走你的成長機會,讓你停滯不前。懷疑自己是本能,但選擇相信自己,跳脫無助感的陷阱,才是通往更大可能性的鑰匙!
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但可以讓未來變得更好。 每次回顧經驗時,與其沉浸在「如果當初」,不如好好看看已發生、無作為、未覺知這三個關鍵點。曾經的決定如何影響現在?當時錯過了哪些機會?有沒有哪個問題其實早有徵兆?這些才是值得思考的。時間不會倒流,但我們可以學得更聰明,讓自己下次面對類似情境時,做出更好的選擇。
我們常聽到「相信自己就能做到」,但光是相信,真的足夠嗎?有時候,我們會盲目相信錯誤的資訊、不考慮風險,或覺得命運決定一切,這些信念可能讓我們陷入困境。真正有力量的相信,應該能推動我們行動,幫助我們面對挑戰、相信努力的價值,並在過程中累積改變。本文將讓你學會如何把信念變成行動,真正改變人生。
「我不值得擁有更好的」、「我真的很糟糕」—這些話你是不是也曾對自己說過?自我否定像個漩渦,一旦掉進去,我們會越來越相信自己不夠好,甚至放棄所有機會,覺得自己「本來就沒辦法」。自我否定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漩渦,但你並不是真的無能,而是還沒看見自己的力量。或許試著問自己:「如果我試著相信自己,會發生什麼?」
有時候,我們覺得無論怎麼努力都沒用,彷彿人生早就被安排好了,自己根本無法改變什麼。但這種「習得性無助」其實是過去經驗的影響,讓我們以為自己沒有選擇。現實是,每一次新的嘗試,都可能打破這種限制。或許現在你還看不到改變的可能,但只要願意邁出一小步,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行動本身,就是希望!
我們誤以為「標準高」代表追求卓越,但其實它更像是一場對失敗的逃避戰。我們害怕犯錯,害怕不夠完美,甚至覺得「如果做不到最好,那乾脆不要做」。這些想法可能來自過去的教育、外界期待,甚至是我們對掌控感的執著。但真正的成長,不是避免失敗,而是勇敢嘗試、從錯誤中學習。世界不獎勵完美的人,而是獎勵願意行動的人。
是不是也常常對自己說:「我不知道」、「我做不到」、「這太難了」?別擔心,你不是唯一這樣想的人!其實,自我懷疑不只是壞事,它有時候能讓我們逃避風險、避免失敗,甚至換來關心和安慰。但長期下來,它會偷走你的成長機會,讓你停滯不前。懷疑自己是本能,但選擇相信自己,跳脫無助感的陷阱,才是通往更大可能性的鑰匙!
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但可以讓未來變得更好。 每次回顧經驗時,與其沉浸在「如果當初」,不如好好看看已發生、無作為、未覺知這三個關鍵點。曾經的決定如何影響現在?當時錯過了哪些機會?有沒有哪個問題其實早有徵兆?這些才是值得思考的。時間不會倒流,但我們可以學得更聰明,讓自己下次面對類似情境時,做出更好的選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即將迎來2024 下半年,回顧這前半年,很挫折地發現自己所有的嘗試彷彿都是徒勞。文學投稿、翻譯工作面試、僑委會海外交流計畫,或是國科會專案,幾乎通通都沒過。 但是,心理學給了我一套新的詮釋觀點。
Thumbnail
「現在的我,不需要完美才能感受到安全,我只是會犯錯的凡人,但犯錯不會使我成為一個錯誤。 拒絕貶低自己、要把不合理的毒性羞恥,丟向回羞辱我的人。 我會盡力做事,但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夠好」,有時候努力會帶來成果,有時不會,這很正常。」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十二、十三、十四章 (摘錄)
Thumbnail
大概前幾年開始,我了解提升自己的重要性,會去閱讀、看提升認知的影片等... 但那時看完,都沒實際去行動,總抱持著「今天有成長了很滿足,明天再來操作」的想法,而最終一拖再拖。後來才意識到,這只是「自我感動」罷了!
Thumbnail
或許,你害怕的不是失敗或錯誤本身, 而是失敗和犯錯,需要面對別人的眼光,承受可能的結果, 當你覺察這樣的慣性與態度,試著洞察背後的真相, 那將為你帶來新的轉機,新的開始,結束與重生。
Thumbnail
其實很多事情都可以去嘗試,儘量不要後悔說我沒有去做什麼事情。因為如果你說,我後悔當初沒做什麼事情,這個都是多講的,這個都是bullshit,你如果能夠明白這些道理,你就不會有這個什麼後不後悔這件事情。
  沒有成功地落實計畫中的行為安排並不意味著「我做不到」,而是展示了「當前的我」與這項活動之間的座標關係。一但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每一次的犯錯都只意味著「當前的我還做不到」,我們就有機會在任何一個當下跨出去。「但現在的我可以」,在這立即改寫的自我敘事之後,回過頭,你已想不起來當初為什麼覺得自己做不到了。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裡頭時常遇到怎樣的自己? 最近我時常遇到"希望一切都做對的"的自己, 即便沒有人責備,我都會在事情沒做好、做的不夠好時,感覺到一振作噁。 若事情可能被誤會錯了,也很容易急於解釋,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個狀態讓我很辛苦,處在緊繃裡頭, 一部份覺得快要捨棄自己,一部份又汲汲營營想
Thumbnail
上篇文章寫完立刻後悔,讀者馬上就看著我這麼蒼白的敘述跟感想,拿來自己練習,觀想讓自己賺錢,或讓前任和自己復合,然後見他們觀想中的前男友和錢財都和他們露出和藹可親的表情,立刻開心地覺得要實現夢想了。 囧。 我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造孽而不自知? 在這邊,在社群,發了很多篇長篇大論的文章
要是沒犯錯,還真不長記性。 人犯了錯,知錯能改,這叫一般。一錯再錯,知錯還犯,頻頻一直犯,想改,又改不了,這個是常態。 最近接了新業務,頻頻出差錯,雖然已經常常在寫小本本,可經驗這件事,還是真是寫100本都寫不完的。 好不容易學會了什麼,卻又做錯了什麼,好不容易才覺得上手,卻又在低級的錯誤裡來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即將迎來2024 下半年,回顧這前半年,很挫折地發現自己所有的嘗試彷彿都是徒勞。文學投稿、翻譯工作面試、僑委會海外交流計畫,或是國科會專案,幾乎通通都沒過。 但是,心理學給了我一套新的詮釋觀點。
Thumbnail
「現在的我,不需要完美才能感受到安全,我只是會犯錯的凡人,但犯錯不會使我成為一個錯誤。 拒絕貶低自己、要把不合理的毒性羞恥,丟向回羞辱我的人。 我會盡力做事,但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夠好」,有時候努力會帶來成果,有時不會,這很正常。」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十二、十三、十四章 (摘錄)
Thumbnail
大概前幾年開始,我了解提升自己的重要性,會去閱讀、看提升認知的影片等... 但那時看完,都沒實際去行動,總抱持著「今天有成長了很滿足,明天再來操作」的想法,而最終一拖再拖。後來才意識到,這只是「自我感動」罷了!
Thumbnail
或許,你害怕的不是失敗或錯誤本身, 而是失敗和犯錯,需要面對別人的眼光,承受可能的結果, 當你覺察這樣的慣性與態度,試著洞察背後的真相, 那將為你帶來新的轉機,新的開始,結束與重生。
Thumbnail
其實很多事情都可以去嘗試,儘量不要後悔說我沒有去做什麼事情。因為如果你說,我後悔當初沒做什麼事情,這個都是多講的,這個都是bullshit,你如果能夠明白這些道理,你就不會有這個什麼後不後悔這件事情。
  沒有成功地落實計畫中的行為安排並不意味著「我做不到」,而是展示了「當前的我」與這項活動之間的座標關係。一但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每一次的犯錯都只意味著「當前的我還做不到」,我們就有機會在任何一個當下跨出去。「但現在的我可以」,在這立即改寫的自我敘事之後,回過頭,你已想不起來當初為什麼覺得自己做不到了。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裡頭時常遇到怎樣的自己? 最近我時常遇到"希望一切都做對的"的自己, 即便沒有人責備,我都會在事情沒做好、做的不夠好時,感覺到一振作噁。 若事情可能被誤會錯了,也很容易急於解釋,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個狀態讓我很辛苦,處在緊繃裡頭, 一部份覺得快要捨棄自己,一部份又汲汲營營想
Thumbnail
上篇文章寫完立刻後悔,讀者馬上就看著我這麼蒼白的敘述跟感想,拿來自己練習,觀想讓自己賺錢,或讓前任和自己復合,然後見他們觀想中的前男友和錢財都和他們露出和藹可親的表情,立刻開心地覺得要實現夢想了。 囧。 我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造孽而不自知? 在這邊,在社群,發了很多篇長篇大論的文章
要是沒犯錯,還真不長記性。 人犯了錯,知錯能改,這叫一般。一錯再錯,知錯還犯,頻頻一直犯,想改,又改不了,這個是常態。 最近接了新業務,頻頻出差錯,雖然已經常常在寫小本本,可經驗這件事,還是真是寫100本都寫不完的。 好不容易學會了什麼,卻又做錯了什麼,好不容易才覺得上手,卻又在低級的錯誤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