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不夠聰明,而是太快以為自己已經懂了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主管交代完一件事,你邊聽邊點頭,腦中迅速排好下一步。「應該差不多懂了吧。」你心想。 幾天後交出成果,卻被問:「為什麼重點不見了?」 你愣住了,翻著訊息確認內容,心裡不禁嘀咕:「有說嗎?我怎麼不記得?」
這一刻的錯愕,不是來自你沒聽、沒做,而是來自一種你沒發現的理解偏差。
那種「我早就知道了」的感覺,常常是我們最危險的盲點。
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你可能困在一層不易察覺的認知繭裡——
資訊都進來了,但沒有真正連上。

🐛 認知資訊繭:我們是怎麼「看起來懂,卻沒懂」的?
資訊繭不是別人給的,是你一點一滴親手編織的。
來自熟悉的語言、慣用的處理方式、過往的成功經驗, 讓你面對新任務時,自動套用一套舊理解, 很快地就「覺得自己知道在幹嘛了」。
這種快速熟悉感,帶來效率,也帶來風險——
因為你沒真的停下來想:「這次有什麼不同?」
越資深、越專業的人,越容易掉進這個陷阱。
不因為他們不認真,而是他們太擅長「快速判斷」了。
🧭 用 GAPS 看見「我還不夠懂」的地方
要跳出資訊繭,關鍵不是再學更多,而是學會辨認自己「還不夠懂」的點。
這時,GAPS(Gap, Ambiguity, Priority, Stance)就像一面內在的鏡子,幫你一層層照見認知的盲點。
1️⃣ Gap|資訊或經驗的落差
「我以為我知道了,但其實漏了一段別人都很在意的背景。」
你按自己理解行動,卻沒問清楚上下游的關聯、潛在的條件、對方的預設。
結果你做了「對的事」,卻在「錯的時機」。
🔎 自我提醒:
我是不是太快進入執行?我知道的,夠讓我判斷嗎?
2️⃣ Ambiguity|語意模糊與誤解
「我們講同一個詞,畫面卻南轅北轍。」
你以為主管說的「簡潔」是不要廢話,
他卻想要的是「資料分層、重點突出」。 一個詞,兩種理解,交錯成一次落空的合作。
🔎 自我提醒:
這個詞,我們彼此想像的樣子,是一樣的嗎?
3️⃣ Priority|排序與價值觀不同
「我們都知道要做這件事,但在意的順序不一樣。」
你努力加快速度,他在意的是穩定;
你先處理細節,他要你先釐清邏輯。
🔎 自我提醒:
我此刻最重視的,是對方最期待的嗎?有對齊順序嗎?
4️⃣ Stance|角色與視角的差異
「在我看來這樣做很合理,但對他來說根本沒解決問題。」
你是後端工程師,看的是資料架構;
對方是客服,看的是使用者反饋。 你覺得沒問題,他覺得沒被理解。
🔎 自我提醒:
我是否還站在自己的位置看事情?我能否試著切換一個視角?
💡 真正的懂,是能說出「我哪裡還不夠懂」
你知道自己強在哪裡沒什麼了不起,
你能誠實說出:「我這裡還沒釐清」、「我現在的理解可能還不夠細」——
這才是真正的理解能力。
願意承認「不夠懂」的人,才能真正學懂。
因為他們不把模糊當作熟悉,不把熟悉當作掌握,
而是一步步把「模糊的邊界」清楚描出輪廓。
✨ 結語:真正的贏家,不是誰最早說「我懂了」,而是誰最能說「我願意再問一次」
我們總以為成長來自學會,其實更常來自「看見還沒學會」。
我們總怕說「我還不懂」會顯得遲鈍,
但在變化的世界裡,敢說「我不確定」的人,才是最有行動韌性的人。
認知資訊繭讓你看不見、聽不清、改不了;
而「不夠懂」就是那個破口,是你重新連線、重新定位的起點。
你不必完美,但你可以誠實。
你不需要全懂,但你可以願意看見那塊還沒懂的地方。
這,就是贏家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