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ALERT 讓對方警鈴響起!
你是不是也曾經懷疑過自己:「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啊,為什麼他們總是無動於衷?」
或者更無奈地想:「這不是我第一次提醒了,難道每件事都要我追著講、一直盯著嗎?」
這種感覺,就像你正對著一間看似有人在的屋子用力敲門,但裡頭的人就是遲遲不開門。你開始懷疑,是我敲得不夠響,還是……他根本沒把我當一回事?
但多數時候,問題不在你的「內容」,而在對方的「接收狀態」。
你說了沒錯,只是對方的大腦——沒有響起那個該行動的警鈴。

🧠 對方的大腦,其實有「自動過濾器」
在職場裡,每個人每天面對成堆的任務、訊息、交辦事項,他的大腦會自動選擇忽略某些聲音,特別是那些模糊、不緊急、無關痛癢的資訊。
所以當你說:「這件事很重要。」
對方心裡可能是:「好,知道了。」 然後——沒有然後了。
你講得可能不只一次,但如果沒有踩到「讓對方注意、理解、感覺到關聯與急迫」的幾個點,那這句話就只是飄過腦中的背景音,沒留下痕跡。
🛎️ 所以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提醒,而是喚醒
讓對方真的意識到「我該行動了」,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喚醒法。這就是 ALERT 模型的價值。
它不只是說話的結構,更是讓對方「接得住訊息並願意回應」的五個關鍵原則:
✴️ A – Attention:搶下對方的「注意力」
說重點之前,先確認對方有空、有心、有在聽。
如果你一邊講,他一邊盯著手機、趕著開會或心事重重,那麼你說得再誠懇,也只是丟進一池無波的湖面。
📌 試著這樣開場:
「這件事我自己想了很久,想跟你對一下方向,現在有個2分鐘的空檔嗎?」
🪄 比喻:你要寄快遞,得等到對方把信箱打開,不然再急件也收不到。
✴️ L – Language:別只說「重要」,說出具體的關鍵
「很重要」不是語言,而是感受。但這感受,得靠明確語句帶進對方腦海裡。
📌 舉例:
- ❌ 「這件事對公司很重要」
- ✅ 「這件事會直接影響到月底績效評核的第一指標,我們整組都會被看見。」
🪄 比喻:不要在煙霧裡說方向,要像打開手電筒一樣,把重點照得清楚又明亮。
✴️ E – Example:畫出會發生什麼事,讓對方「看見後果」
對方不是懶,是他沒想像到你說的事會怎麼影響他、影響團隊、影響未來。
📌 舉例:
- 「如果這週沒先定下設計規格,開發就會壓縮到下週,最後就得週末加班補進度。」
🪄 比喻:說後果,不是為了恐嚇,而是像你在拉開窗簾,讓他「看見那個他還沒看見的風暴」。
✴️ R – Reason:讓對方知道,為什麼你找他說這件事
人是自我導向的。你得告訴他:這件事和他有關,而且為什麼由他來做最合適。
📌 舉例:
- 「你是我們組裡最懂客戶需求的,我需要你先幫大家確定一下這個方向有沒有偏。」
- 「這件事如果交給你,後面整合會比較順,也能幫團隊省掉很多來回。」
🪄 比喻:給他一個「為什麼是你」的理由,是你幫他找到定位,也讓他知道:你信任他的能力。
✴️ T – Timing:選對時間,勝過講對內容
很多關鍵話,輸不是輸在講錯,而是講得太趕、太晚,或太無感的時刻。
📌 不妨這樣說:
- 「我想明天會議前我們先聊個3分鐘,這個東西我希望你有機會先看過。」
- 「我知道你現在可能還沒空細看,我這裡標註了一個紅點,有空幫我先對焦這一段就好。」
🪄 比喻:提醒像是種子,土壤濕潤、陽光正好時種下,才有發芽的可能。
🧩 總結:說過不等於聽見,聽見不等於行動
你說:「我不是沒講。」
但對方的大腦可能在說:「你講過,但我沒感覺到那是我非得動的訊號。」
讓對方警鈴響起,不是靠音量,而是靠對準他的大腦接收模式。
✅ ALERT 五原則再提醒:

💬 結語:與其提醒無效,不如讓對方自發啟動
每次你說「這很重要」,卻沒人動起來,可能不是你說得不對,而是沒讓那句話落地——落在對方的意識裡,行動力裡。
下次開口前,先問自己:
這句話,會讓他警鈴響嗎?
還是,只是又一段被大腦略過的背景音?
掌握 ALERT,讓你說出口的每一句重要話,都成為真正推動對話與行動的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