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透未來的潮汐之聲】:CAN / 《 Future Days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泡菜搖滾(Krautrock) 於60年代末在德國興起,由對二戰後國家現況感到厭倦的年輕人掌旗,這些激進音樂人希望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聲音,以擺脫傳統主義的陳舊束縛。他們從實驗音樂和前衛作品中汲取靈感,陶醉在漫長即興演奏和重複節奏中,而不是遵循傳統的歌曲結構,成功打造出嶄新的搖滾樂製作方式。

在這場運動的前沿,Neu!、Faust 和 Can 等樂團脫穎而出,其中 Can 的名氣最廣為人知,成立於1968年,大多數成員都有前衛和古典作曲的背景,加上對於當時迷幻搖滾文化的濃厚興趣,間接主導了整體音樂方向。1970年,他們招募了主唱鈴木達摩(Damo Suzuki),參與了後續四張專輯的錄製,也被公認為樂團的巔峰時期。

在發行極具影響力的兩張專輯《 Tago Mago 》《 Ege Bamyasi 》後,鈴木最後一次與樂團的合作便是1973年的《 Future Days 》,展現了樂團更注重氛圍營造的傾向,整張專輯僅收錄四首曲目,因此即使歌曲普遍較長,但愜意簡潔的器樂演奏使整體基調更為慵懶,讓聽者在不知不覺沈浸其中,忽略外在時間的流逝。


raw-image


特別是鼓手 Jaki Liebezeit 在專輯中編織出的迷人森巴節奏,雖抒情絲滑卻又不失推進歌曲前進的驅動力,令人想起傳奇鼓手 Tony Allen,兩者都受到爵士樂的影響,並融合了搖滾和放克,行成獨特的風格律動,體現 Can 的魔力在於他們如何顛覆前衛搖滾的陳腔濫調,帶來意想不到的轉折。


raw-image


專輯封面的藍色象徵著核心的海洋意象,類似三叉戟的圖案實際上為希臘字母 "psi",在哲學中常被用來象徵靈魂或心靈溝通的概念;下面的符號為易經中的「鼎卦」,既暗指音樂上採取陰柔之道轉化搖滾樂的生硬,也象徵朝代更迭,即將迎來全新時代的開篇,呼應專輯名稱的「未來之日」。



開場同名曲〈 Future Days 〉以模糊朦朧的吉他聲響創造出一種猶豫躊躇,讓腳底下的潔白沙灘多了一分警戒,然而隨著迷霧消散,你仰望著蔚藍的天空,如同置身熱帶島嶼,陽光映在沙灘上,海浪則來回輕輕拍打岸邊,鈴木的聲音隨風飄來,像是蒲公英種子自由飄蕩,呢喃中帶著愉悅滿足,在半夢半醒之間迷離,絲毫不打擾器樂表現,反而與豐富的聽覺世界融為一體,成為另一件樂器。



〈 Spray 〉則進一步強化了力道,Holger Czukay,接著突然以詭異的步伐在沙灘奔跑,馬林巴琴則從浪花中升起,將我們捲入大洋中,儘管再努力向前划水,也無法逃離向聲音漩渦屈服的宿命,剎那間所有的聲音都消失了,只剩下貝斯聲和吉他的微弱迴響,我們又再次漂浮起來,突破水面,大口大口的呼吸著新鮮空氣,一陣快活擴散全身。



總長二十分鐘的〈 Bel Air 〉則包含了所有元素,就像是一個微觀的音樂宇宙,以清脆吉他和合成器長笛開始慢慢膨脹發展,鈴木細柔的歌聲依然引導著樂手們前行,貝斯線與泡沫般閃現的吉他完美契合,讓我們再次被捲入漩渦的中心:合成器的波濤洶湧,吉他開始放縱尖叫,打擊左右激盪,而鈴木只是隨波逐流,乘著巨浪超越了語言,發出充滿喜悅的讚嘆,一切都逐漸消散,潮水退去,你被拖上了另一片綠色世界的沙灘,天堂鳥在你頭頂啁啾,而你就這樣躺著,筋疲力盡,滿身鹽漬,迷失在方才夢幻的漂流中。


raw-image


雖然《 Future Days 》 不像《 Tago Mago 》那樣被人牢記,或是成為入門的推薦首選,但對某些人來說,這可能是音樂光譜另一端的新發現。它擺脫了先前黑暗淒涼的氛圍,努力嘗試與聽眾溝通,沉澱出令人愉悅和沈思的新聲音,正如他們對搖滾樂傳統的不屑一顧,無疑是樂團在這段黃金時期之後再也無法達到的藝術勝利,創造出令人流連忘返的聲音空間。

|實體唱片的死忠擁護者 |為各位介紹從60年代至千禧年間的搖滾樂、專欄、系列訪談和樂評 |出版品:《克里夫異象誌Vol.1 & 2》 |歡迎邀稿:visionsofcliff@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The Pillows 在成軍長達35年後,於上週宣布正式解散,從為熱門動畫《 FLCL 》演唱 OST後,樂團知名度一舉躍升國際,甚至更曾被譽為日本的 Ramones。最初以帶有濃厚流行風格的創作起步,到了90年代中期則逐步融合各式元素,成功轉型為獨樹一格的另類搖滾樂團。
在長達四十年的職業生涯中,Boyd Rice 是後龐克時代最具爭議和挑釁的地下傳奇,他是虛無主義者、披著狼鉤十字符號的法西斯分子,也是撒旦教會中位階最高的成員之一,除此之外最著名的是他身為知名廠牌 Mute Records 的音樂人身份,以 NON 作為音樂計劃之名。
《 變態少女 》是青春期腦中各種超現實思想的具象呈現,完整的執行主導也讓 ASOS 解放自我,將最為真實的自己投入在歌曲之中,堆砌成一幅極致異色的少女物語。
60年代的搖擺倫敦無疑是充滿新音樂、新時尚和新態度的迷人世界,才剛離世,享壽78歲的瑪莉安·菲絲佛(Marianne Faithfull)當時還只是個年輕女孩,很快就被吸納進這個蓬勃發展的搖滾世界——然後又被無情地拋棄,最後靠著對音樂的熱愛從谷底翻身。
要定義 Zeuhl 頗具挑戰性,但身為一個音樂推廣者當然不能用:「當你聽到,你就知道了」來打混過去,因此我們必須先追本溯源,回到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
只要稍微對自由爵士和實驗音樂界有些涉略的話,你很難不知道 John Zorn 這號人物,當他吹奏薩克斯風的時候,不僅擴展膨脹爵士樂的視野與水平,同時也奮力把它吹得支離破碎:非傳統歌曲結構、嘶吼淒厲的人聲、吵雜混亂的器樂,這些爆裂四射的音符如同鋒利的刀片,狠狠劃過耳道。
The Pillows 在成軍長達35年後,於上週宣布正式解散,從為熱門動畫《 FLCL 》演唱 OST後,樂團知名度一舉躍升國際,甚至更曾被譽為日本的 Ramones。最初以帶有濃厚流行風格的創作起步,到了90年代中期則逐步融合各式元素,成功轉型為獨樹一格的另類搖滾樂團。
在長達四十年的職業生涯中,Boyd Rice 是後龐克時代最具爭議和挑釁的地下傳奇,他是虛無主義者、披著狼鉤十字符號的法西斯分子,也是撒旦教會中位階最高的成員之一,除此之外最著名的是他身為知名廠牌 Mute Records 的音樂人身份,以 NON 作為音樂計劃之名。
《 變態少女 》是青春期腦中各種超現實思想的具象呈現,完整的執行主導也讓 ASOS 解放自我,將最為真實的自己投入在歌曲之中,堆砌成一幅極致異色的少女物語。
60年代的搖擺倫敦無疑是充滿新音樂、新時尚和新態度的迷人世界,才剛離世,享壽78歲的瑪莉安·菲絲佛(Marianne Faithfull)當時還只是個年輕女孩,很快就被吸納進這個蓬勃發展的搖滾世界——然後又被無情地拋棄,最後靠著對音樂的熱愛從谷底翻身。
要定義 Zeuhl 頗具挑戰性,但身為一個音樂推廣者當然不能用:「當你聽到,你就知道了」來打混過去,因此我們必須先追本溯源,回到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
只要稍微對自由爵士和實驗音樂界有些涉略的話,你很難不知道 John Zorn 這號人物,當他吹奏薩克斯風的時候,不僅擴展膨脹爵士樂的視野與水平,同時也奮力把它吹得支離破碎:非傳統歌曲結構、嘶吼淒厲的人聲、吵雜混亂的器樂,這些爆裂四射的音符如同鋒利的刀片,狠狠劃過耳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前衛搖滾因其獨創概念和技術複雜性而聞名於世,在眾多樂團的推動下,於七零年代初引領熱潮。然而,這一流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更久遠之前,其風格和影響範圍也更加廣泛和難以估計,就像是一些資深前衛搖滾樂迷可能也不曾聽聞來自比利時的 Classroom / COS。
Thumbnail
放眼所有在後龐克浪潮中湧現的古怪樂團,Swell Maps 的存在也仍然像個格格不入的異類,他們既喜愛早期前衛搖滾和實驗先驅如 Gong 和 Faust,也熱衷 Buzzcocks 的龐克搖滾精神;既能使用吸塵器、氣球和木琴演奏長達八分鐘的實驗音樂,也可以乾脆地用電吉他彈奏九十秒激情放縱的搖滾樂。
Thumbnail
初來這個網站 放一些以前畫的,有關音樂的圖
Thumbnail
70年代初,德國經歷了一場最具革命性的音樂運動,當時的英國音樂媒體將其命名為頗具貶義的 "泡菜搖滾"(Krautrock),該詞的負面含義已隨著時間消逝,如今人們用它來代表當時德國的實驗音樂先鋒,他們將搖滾樂和電子樂器以及他們腦內天馬行空的思想結合在一起。
Thumbnail
90年代,吉他樂團如海嘯般湧現,這股浪潮席捲而來,永遠地改變了文化的面貌,儘管Grunge、Britpop 和 Shoegaze 運動是其中媒體爭相報導的主力軍,但由於這些浪潮的集中爆發以及聽眾口味的改變,一些樂團也因此被忽視了,Hum 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Thumbnail
黑妞和朋友們決定組成搖滾樂團並開始演奏練習,每位成員在樂團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Thumbnail
從廣義上講,後搖滾是實驗搖滾的一種形式,後龐克出現在龐克之後,但搖滾並不是一個定義明確的運動,相反,後搖滾意味著對經典吉他搖滾樂的一種現代處理方式,而樂手也會在作品中大量使用電子音效。樂迷們則傾向於將重點放在柔和低沈的音調上,並融入爵士樂和古典音樂的影響,最後在漸進中達到高潮。
Thumbnail
有些音樂能夠鼓舞人心,進而發起一場大規模的革命運動,從 1975 年到 1978 年,放克運動永遠改變了流行音樂的格局,在這四年高峰期間內,百樂門與放克瘋的眾多成員就像是硬幣的正反兩面,來回交換靈感,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音樂表達方式來彰顯黑人意識,他們承諾會用優質的歌曲 "好好對待你的耳朵"。
Thumbnail
古代的音樂品味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跨越時代的藝術精神的體現, 你願意一同探索這段引人入勝的音樂之旅嗎? 大家好,我是菜菜🙋🏻‍♀️ 很高興能夠以分享《樂器的起源》當作第一篇文章,雖然古代音樂距離我們現在相隔千年,但透過音樂,我們就像是穿越時光的冒險者,將聆聽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聲音,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前衛搖滾因其獨創概念和技術複雜性而聞名於世,在眾多樂團的推動下,於七零年代初引領熱潮。然而,這一流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更久遠之前,其風格和影響範圍也更加廣泛和難以估計,就像是一些資深前衛搖滾樂迷可能也不曾聽聞來自比利時的 Classroom / COS。
Thumbnail
放眼所有在後龐克浪潮中湧現的古怪樂團,Swell Maps 的存在也仍然像個格格不入的異類,他們既喜愛早期前衛搖滾和實驗先驅如 Gong 和 Faust,也熱衷 Buzzcocks 的龐克搖滾精神;既能使用吸塵器、氣球和木琴演奏長達八分鐘的實驗音樂,也可以乾脆地用電吉他彈奏九十秒激情放縱的搖滾樂。
Thumbnail
初來這個網站 放一些以前畫的,有關音樂的圖
Thumbnail
70年代初,德國經歷了一場最具革命性的音樂運動,當時的英國音樂媒體將其命名為頗具貶義的 "泡菜搖滾"(Krautrock),該詞的負面含義已隨著時間消逝,如今人們用它來代表當時德國的實驗音樂先鋒,他們將搖滾樂和電子樂器以及他們腦內天馬行空的思想結合在一起。
Thumbnail
90年代,吉他樂團如海嘯般湧現,這股浪潮席捲而來,永遠地改變了文化的面貌,儘管Grunge、Britpop 和 Shoegaze 運動是其中媒體爭相報導的主力軍,但由於這些浪潮的集中爆發以及聽眾口味的改變,一些樂團也因此被忽視了,Hum 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Thumbnail
黑妞和朋友們決定組成搖滾樂團並開始演奏練習,每位成員在樂團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Thumbnail
從廣義上講,後搖滾是實驗搖滾的一種形式,後龐克出現在龐克之後,但搖滾並不是一個定義明確的運動,相反,後搖滾意味著對經典吉他搖滾樂的一種現代處理方式,而樂手也會在作品中大量使用電子音效。樂迷們則傾向於將重點放在柔和低沈的音調上,並融入爵士樂和古典音樂的影響,最後在漸進中達到高潮。
Thumbnail
有些音樂能夠鼓舞人心,進而發起一場大規模的革命運動,從 1975 年到 1978 年,放克運動永遠改變了流行音樂的格局,在這四年高峰期間內,百樂門與放克瘋的眾多成員就像是硬幣的正反兩面,來回交換靈感,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音樂表達方式來彰顯黑人意識,他們承諾會用優質的歌曲 "好好對待你的耳朵"。
Thumbnail
古代的音樂品味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跨越時代的藝術精神的體現, 你願意一同探索這段引人入勝的音樂之旅嗎? 大家好,我是菜菜🙋🏻‍♀️ 很高興能夠以分享《樂器的起源》當作第一篇文章,雖然古代音樂距離我們現在相隔千年,但透過音樂,我們就像是穿越時光的冒險者,將聆聽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