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西善藏和他的火車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印象中,多年以前,因於寫作需要我讀過葛西善藏(1887-1928)的私小說,但事隔多年(其實是沒有專注研讀),現在對內容幾乎全不記得了。有一天,我無意間讀著太宰治(1909-1948)的作品,他寫過一篇1.4萬字的回憶文字:〈善蔵を思う〉,正是他用長篇幅回憶他與葛西善藏之間的點滴情誼。

 

太宰治與葛西善藏都出身於青森弘前,有著同鄉與對土地之愛的聯結。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寫作經歷很相似,離開嚴寒的故鄉來到東京開啟了小說家的道路,吃盡不為人知的苦頭,而且,兩者都很短命,太宰治終年39歲,他的前輩葛西善藏經歷各種生活困頓與磨難,最後因長年為肺結核所苦,於41歲,悲傷寂寞地撒手人寰。正因為這個緣由,我重新閱讀葛西善藏的私小說,希望從中找到他對大正時期社會結構的描述,以及對自家親緣恩怨的內在剖析。

 

我對於葛西善藏在其〈父の葬式〉私小說中,這樣寫道:「青森へは七時に着いた。やはりいい天気であった。汽船との連絡の待合室で顔を洗い、そこの畳を敷いた部屋にはいって朝の弁当をたべた。乗替えの奥羽線の出るのは九時だった。」

「我在早上七點抵達青森。那天天氣很好。我在輪船上的等候室洗了臉,然後,在一個鋪有榻榻米的房間吃了便當。(下了輪船之後),我要轉乘的奧羽線火車將於九點發車。」(邱振瑞 譯)

 

必須說,我雖然於千禧年左右到過青森和秋田兩地旅遊,但對於葛西善藏當時乘坐的交通方式工具,依然是陌生而不可見的,只能藉由現代的大數據和文學想像,才有可能趨近完整的拼合。於是,經由這個文本的歷史性的啟發,我的跨文化的探索之旅,又有了新的起點。接下來,我將跟隨葛西善藏的腳步(處女作:〈悲しき父〉;〈父の出郷〉等),採訪他在偏遠的寺院操辦「父親的葬禮」的過程中,所看到的所體悟的人間冷暖。我進而又想,應該說「日本的私小說功能極大,它不僅作為閱讀的最佳文本,它還是我們理解和還原時代面貌的文本之一。(2025年2月11日)

avatar-img
10會員
22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邱振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始終認為,任何語種的頂尖譯著,有這樣的特點:他們長年受益於翻譯踐行經驗與累積,使得他們以母語對應外國語的感悟與能力,出類拔萃與時俱進的內化,其精采的譯著就是最佳證明。進一步說,翻譯家所寫的文化隨筆或抒情散文,一定和其翻譯作品一樣,擁有吸引讀者的魅力。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懷,始於一則新的書訊
清晨 冷鋒不請自來 一直站在我家門口 卻忘記按響門鈴 我當然好奇 它何以輕易越過了邊界 因為難民營不在這裡   傍晚終於降雨了 黑暗的空間 像抒情的線條那樣擴大 我想了想 寒流和我一樣 試圖恢復孤獨的詞語
乍看下,買書和讀書似乎存在必然的關係。對愛書人來說,即使購書之初,沒有全力以赴讀完,但心裡都有日後遍覽到底的打算,正因為如此,這個良善的動機一直受到寬容和理解。   不過,說來慚愧,我之所以重讀「美」本傑明.史華茲《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一書,是由於最近買到吉川忠夫《古
上個月,一個留日時期的朋友(竹崎人)S來訪,這次見面比較特別,他的二兒子陪伴而來。落坐之後,S說,二兒子國內大學英語系畢業以後,向他提出了一個要求:很想到美國遊學一年,以磨鍊自己英語能力,認識不同國籍的新朋友……。我替S感到高興,稱讚他是人生的勝利組,二兒子很爭氣,有他老爸(我們六○年代出生)那代人
多年以前,為了對北一輝和戶坂潤的思想歷程,有更深入的了解,我讀了久野收《30年代の思想家たち》(岩波書店,1975年初版),某種程度上,總算解除了我盤旋許久的疑惑。正因為這個機緣的促成,我暫時跳脫了編年史的閱讀習慣(角度),聚焦於日本的1930年代,像用放大鏡那樣,重新凝視那個年代的社會思想狀態,回
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晚年,不論他是英年早逝之人,中年驟然的離世者,或者長命高壽之人,他們必然要面對生命的最終階段----晚年。而既然作為肉體凡胎的人,無法拒絕「晚年」到來,就意味著他們可以進行選擇和棄絕精神世界的歸處:要堅持逆勢而行?或像夏目漱石(1867-1916)那樣,欣然接受「
我始終認為,任何語種的頂尖譯著,有這樣的特點:他們長年受益於翻譯踐行經驗與累積,使得他們以母語對應外國語的感悟與能力,出類拔萃與時俱進的內化,其精采的譯著就是最佳證明。進一步說,翻譯家所寫的文化隨筆或抒情散文,一定和其翻譯作品一樣,擁有吸引讀者的魅力。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懷,始於一則新的書訊
清晨 冷鋒不請自來 一直站在我家門口 卻忘記按響門鈴 我當然好奇 它何以輕易越過了邊界 因為難民營不在這裡   傍晚終於降雨了 黑暗的空間 像抒情的線條那樣擴大 我想了想 寒流和我一樣 試圖恢復孤獨的詞語
乍看下,買書和讀書似乎存在必然的關係。對愛書人來說,即使購書之初,沒有全力以赴讀完,但心裡都有日後遍覽到底的打算,正因為如此,這個良善的動機一直受到寬容和理解。   不過,說來慚愧,我之所以重讀「美」本傑明.史華茲《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一書,是由於最近買到吉川忠夫《古
上個月,一個留日時期的朋友(竹崎人)S來訪,這次見面比較特別,他的二兒子陪伴而來。落坐之後,S說,二兒子國內大學英語系畢業以後,向他提出了一個要求:很想到美國遊學一年,以磨鍊自己英語能力,認識不同國籍的新朋友……。我替S感到高興,稱讚他是人生的勝利組,二兒子很爭氣,有他老爸(我們六○年代出生)那代人
多年以前,為了對北一輝和戶坂潤的思想歷程,有更深入的了解,我讀了久野收《30年代の思想家たち》(岩波書店,1975年初版),某種程度上,總算解除了我盤旋許久的疑惑。正因為這個機緣的促成,我暫時跳脫了編年史的閱讀習慣(角度),聚焦於日本的1930年代,像用放大鏡那樣,重新凝視那個年代的社會思想狀態,回
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晚年,不論他是英年早逝之人,中年驟然的離世者,或者長命高壽之人,他們必然要面對生命的最終階段----晚年。而既然作為肉體凡胎的人,無法拒絕「晚年」到來,就意味著他們可以進行選擇和棄絕精神世界的歸處:要堅持逆勢而行?或像夏目漱石(1867-1916)那樣,欣然接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最近有位FB朋友,提到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件事。   我讀大學時,買過一本三民書局出版的“新譯古文觀止”,大約在民國60多年買的。 在看這本書時,我發現其中有一篇“書洛陽名園記後”,作者是李格非。在作者介紹欄,卻寫生平不詳。  
在太宰治的作品中,以魯迅為主角的小說《惜別》最受冷淡對待,甚至最飽受日本左派文學評論家們炮火齊射的批評,說這是一部多麼失敗的小說,簡直是在扭曲魯迅的偉大形象,等等。   然而,事實真相究竟如何?   之前,我未正式閱讀該作原文之前,亦是含糊地接受這些「高見」,並沒有質疑其著名專家的觀點是否站
一趟很漫長的旅程,十一個半鐘頭。 可以心無旁騖的用來想想該寫下些什麼,在這幾天裡。 高二的時候參加校刊社,也不知哪來的勇氣想嘗試過過筆耕的生活。 主編是施人誠,我擔任負責文字編輯的編輯組長。 為什麼想到這一段? 彼時,稿源不足,各個編輯除了討論好的專題要做完成之外,還要繳交幾篇自己的作品壯
Thumbnail
「打開耳朵閱讀經典(太宰治篇)」系列講座第一場,在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一樓微光廳,由出版人陳夏民主持,甜耳朵讀劇社的兩位專業配音員穆宣名、林沛笭帶來精采讀劇表演,並與詩人、《讀出一記左勾拳:日本與美國的詩朗讀擂臺》作者煮雪的人對談,一起探討太宰治〈新哈姆雷特〉、〈跑吧美洛斯〉作品中的深刻意涵。
Thumbnail
讀完了這本書,我最大的感想是,還好我國中時讀的是鄭華娟,而不是太宰治。 如同書名給人的印象,作為完全沒接觸過太宰治及其作品,這是一本不錯的入門書。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葛蘭西本人是我大學時期的偶想,台灣人完全不知道他是誰,所有我發篇文章說給大家聽。請聽敝人分享故事,敝人是在廢墟裡被生母遺棄,居然被一位修道院祭司扶養長大。所以我才會願意免費公開這個事情。 有興趣了解的人的參考博客來網站買他的書來看,他是在義大利監獄裡面偷偷把所有腦中的思想寫在監獄獄卒的人給
Thumbnail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其實並不出自太宰治,但是還滿符合他的作品所表達的。
Thumbnail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 1923 年,橫跨過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以及二戰期間;作為那個年代的日本人,他對台灣的心境很複雜、且懷有鄉愁——此一作品便是 1993 年時他造訪台灣、於1995 年出版的成果。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太宰治的代表作《維榮之妻》、《櫻桃》、《老海德堡》,為讀者帶來了深刻的內心糾結和情感觸動。文章主要描述了這些作品的劇情以及角色的情感,評論了作品中的人性和道德困境。文章將讀者引導進入太宰治的文學世界,引發共鳴和思考。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最近有位FB朋友,提到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件事。   我讀大學時,買過一本三民書局出版的“新譯古文觀止”,大約在民國60多年買的。 在看這本書時,我發現其中有一篇“書洛陽名園記後”,作者是李格非。在作者介紹欄,卻寫生平不詳。  
在太宰治的作品中,以魯迅為主角的小說《惜別》最受冷淡對待,甚至最飽受日本左派文學評論家們炮火齊射的批評,說這是一部多麼失敗的小說,簡直是在扭曲魯迅的偉大形象,等等。   然而,事實真相究竟如何?   之前,我未正式閱讀該作原文之前,亦是含糊地接受這些「高見」,並沒有質疑其著名專家的觀點是否站
一趟很漫長的旅程,十一個半鐘頭。 可以心無旁騖的用來想想該寫下些什麼,在這幾天裡。 高二的時候參加校刊社,也不知哪來的勇氣想嘗試過過筆耕的生活。 主編是施人誠,我擔任負責文字編輯的編輯組長。 為什麼想到這一段? 彼時,稿源不足,各個編輯除了討論好的專題要做完成之外,還要繳交幾篇自己的作品壯
Thumbnail
「打開耳朵閱讀經典(太宰治篇)」系列講座第一場,在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一樓微光廳,由出版人陳夏民主持,甜耳朵讀劇社的兩位專業配音員穆宣名、林沛笭帶來精采讀劇表演,並與詩人、《讀出一記左勾拳:日本與美國的詩朗讀擂臺》作者煮雪的人對談,一起探討太宰治〈新哈姆雷特〉、〈跑吧美洛斯〉作品中的深刻意涵。
Thumbnail
讀完了這本書,我最大的感想是,還好我國中時讀的是鄭華娟,而不是太宰治。 如同書名給人的印象,作為完全沒接觸過太宰治及其作品,這是一本不錯的入門書。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葛蘭西本人是我大學時期的偶想,台灣人完全不知道他是誰,所有我發篇文章說給大家聽。請聽敝人分享故事,敝人是在廢墟裡被生母遺棄,居然被一位修道院祭司扶養長大。所以我才會願意免費公開這個事情。 有興趣了解的人的參考博客來網站買他的書來看,他是在義大利監獄裡面偷偷把所有腦中的思想寫在監獄獄卒的人給
Thumbnail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其實並不出自太宰治,但是還滿符合他的作品所表達的。
Thumbnail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 1923 年,橫跨過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以及二戰期間;作為那個年代的日本人,他對台灣的心境很複雜、且懷有鄉愁——此一作品便是 1993 年時他造訪台灣、於1995 年出版的成果。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太宰治的代表作《維榮之妻》、《櫻桃》、《老海德堡》,為讀者帶來了深刻的內心糾結和情感觸動。文章主要描述了這些作品的劇情以及角色的情感,評論了作品中的人性和道德困境。文章將讀者引導進入太宰治的文學世界,引發共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