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宗教與社會價值觀下,在中世紀文學中,「醉酒」與道德之間存在著深刻的負面關聯,不僅僅是身體上的不適,更被視為一種道德上的墮落。 中世紀文學將醉酒比作瘋狂。當一個人過度飲酒,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時,他的行為就如同一個瘋子一般,失去了理智和判斷力。這種失控的狀態被認為是與道德規範背道而馳的。 過度飲酒被視為是對酒神巴克斯(Bacchus)的蔑視。這不僅是對神祇的不敬,更反映了飲酒者缺乏自我約束,未能以適當的方式享受神祇所賜予的禮物。 醉酒會導致人們說出愚蠢的言論。文學中甚至指出,連神祇(如朱庇特和茱諾)在醉酒時也可能說出可恥的話,顯示了醉酒會使人失去尊嚴和體面。
酒被視為「可怕的盛宴」的飲品。這種關聯暗示了醉酒與暴力、不道德行為之間的聯繫,進一步加深了醉酒的負面道德形象。 中世紀文學中將醉酒與其他罪惡行為聯繫起來,例如暴食和食人。這些行為都代表著對於慾望的放縱和對道德的無視,醉酒被視為這種道德墮落的表現之一。 醉酒被認為是虛偽和背叛的象徵。當一個人喝醉時,他的判斷力會受到損害,可能會做出一些清醒時不會做的事情,包括欺騙和背叛。 醉酒也被視為無法控制和有害的愛的象徵。這種愛會導致人們做出不理智的行為,甚至陷入毀滅。 醉酒在中世紀文學中與毒藥的主題相連。就像毒藥會腐蝕身體一樣,醉酒也會腐蝕人的靈魂,使其沉淪。 中世紀文學將醉酒描繪成一種嚴重的道德缺陷,不僅損害個人的理智和尊嚴,更使其容易陷入其他不道德的行為。這種對於醉酒的批判,反映了中世紀社會對自我控制和道德純潔的重視,以及對放縱和罪惡的警惕。 參考書目: Possamai-Pérez, Marylène. “Nourriture et ivresse dans l’Ovide Moralisé”, Banquets et manières de table au Moyen Âg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Provence,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