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善報不一定是實質的獎勵,同理惡報也不一定是有形的責罰。
以前的我一直非常不相信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畢竟,你要如何去追蹤一個人做了多少的善事,又得到了多少的善果呢?而那些做壞事的人一定也有可能成為一生都沒有落網的通緝犯。更不用說善惡的定義是非常複雜的,一千個人可能會有一千個答案。因此我一直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只是古時候的長輩們,為了鼓勵大家做善事不要做壞事而流傳下來的。
直到我今天受到一個啟發,他說:「如果你對待這個世界是有善意的,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對你也是有善意的。」「你看到的世界其實是你內心的投射。」我聽完這段話瞬間,便想到這句我一直以來都不相信的這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做善事之所以會有善報,是因為他的內心存在善,因此他看到的世界也是善,能夠感受到大量的善意;做惡事之所以會有惡報,是因爲他的內心存在惡,因此他看到的世界也是惡,所以感受到大量的惡意。
所謂的善報不一定是實質的獎勵,同理惡報也不一定是有形的責罰。對於那些願意從善的人來說,內心的平靜、看待世界的色彩,都是他們的善報;對於那些從惡的人來說,內心的愧疚、看待他人的惡意,都是他們的惡報。而我們總是太糾結於獲得了什麼「實質」獎勵或「有形」責罰,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內心與對外界的投射,其實就是我們獲得的最大「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