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覺得,台股從農曆春節過完後,整個大盤呈現震盪及資金快速輪動的格局?
這次的過年期間,出現了DeepSeek及川普再次進行關稅戰的兩件大事。
造成大多數人雖然沒有看空,但因原本的主流題材(如輝達供應鏈、台積電供應鏈)改變,而晶片關稅又影響台積電未來走向,故大盤上下震盪,資金僅願意短進短出,不願意承擔過多風險,動能持續較弱,體感就是「買甚麼都容易被套,漲沒兩天又回到原點」。
那如果在這個氛圍下,投資者應該要怎麼應對呢?
我自己拆解成了幾個步驟:
第一步,正確地理解這兩個事件:
一、DeepSeek的影響。
二、關稅、美國、臺灣、台積電及Intel的可能發展。
第二步,則是在多變的局勢中,找出不變:
一、哪些事情是肯定不變的?
二、上面的事情會影響甚麼?
三、有沒有投資機會?
第三步,設定合適的買進策略,保持耐心及風險控管。
※溫馨提醒:因為小弟算產業的新手,大部分以網路學習和觀察股市總結的想法,所以僅代表個人意見,高手們當個參考就好~
第一步、正確理解事件
一、DeepSeek的影響:(簡略述敘)
AI本身分為「訓練」及「推論計算」兩階段,可以把這個想像成,你首先要培育一個孩子(AI)一路從幼稚園讀到博士後,讓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AI的訓練),學成之後,開始讓他去解決或回答很多人的問題(AI的推論計算)。
(一)傳統的AI訓練:
主要是依賴雲端資料中心,這種模式就像是一個大型「中央廚房」,所有運算任務都集中在少數超大規模雲端服務提供商(CSPs),如Google、Amazon、Microsoft等。
傳統 AI 訓練模式的特點:
1、依賴高端 GPU(如 NVIDIA H100、GB200)
2、集中式算力,所有 AI 訓練與推論計算都在大型資料中心內完成
3、高昂的基礎建設與電力成本,需要大量 HBM 記憶體、液冷散熱、先進製程晶片
4、訓練成本高昂,GPT-4 等大型模型的訓練成本高達數億美元
📌 簡單例子:
想像 AI 訓練就像是一家連鎖餐廳的中央廚房,所有菜色都在總部製作,再配送到各個分店。如果消費者增加,總部就必須擴建廚房、增加廚師(算力),而這樣的成本會隨著需求成長變得難以負擔。
這種「中央廚房」模式雖然適合訓練超大型 AI 模型,但成本高、運行效率低,且對中小型企業與個人用戶並不友善。
(二)DeepSeek 如何改變AI訓練?
採用 「知識蒸餾(Knowledge Distillation)」 技術,讓 AI 訓練變得更高效,並且讓模型能夠在更小、更便宜的硬體上運行。
DeepSeek 主要變革點:
1、透過知識蒸餾技術,讓 AI 訓練變得更有效率,簡單來說,「透過訓練好的大模型教小模型,將大模型的核心知識濃縮,讓小模型擁有接近大模型的能力,但大幅降低運算需求。」
2、當然也同時降低對雲端運算的依賴。
3、AI 訓練成本下降,不再需要昂貴的雲端 GPU 來運行AI模型,中小企業也能藉由AI來開發產品和應用。
4、AI可逐步轉移到更輕量的設備,例如 AI PC、AI 手機、邊緣設備,多點開花。
📌 簡單例子:
DeepSeek 就像是「教會分店自己做菜」,總部只要提供標準化的料理方式,而不是自己煮好再配送。這樣可以降低總部負擔,讓更多地方都能輕鬆運作 AI。
這使得 AI 運算不再是「中央廚房」模式,而是進入「去中心化」時代。
(三)那放到產業誰受惠?誰受害?
當AI不再是Google、Amazon、Microsoft等超大規模雲端服務提供商(CSPs)的專利後,各種各類的邊緣運算(如筆電、桌機、手機、工業電腦、機器人,眼鏡)、ASIC晶片相關、優化AI運行的軟體等,均有機會雨露均霑。
受害者呢?那當然就是原本預期會進入「算力軍備競賽」的晶片供應鏈,例如輝達的GB200供應鏈,以及為了應付AI需求的先進製程、先進封裝供應鏈,通通都會因為對未來的預估下調,而受到衝擊。
二、關稅、美國、臺灣、台積電及Intel的可能發展
川普以美國利益為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核心思想再次襲來,一樣以「關稅」作為談判手段,先讓加拿大、墨西哥上談判桌,接著放出臺灣搶了美國晶片生意的言論,推出「晶片法案」,意圖用100%的高關稅,迫使台積電做出某種程度的讓步。
(一)理解川普的關稅是手段的一種
很多人都會認為川普是不是腦袋壞掉,目前高階晶片就是台積電一家獨大,如果課關稅後公司再移轉,那最終受害的是消費者,因為每個有晶片的終端產品售價都提升,反而更容易造成美國通貨膨脹,且如是針對「晶片」課稅,那其實台積電很多晶片也並非直接輸入美國,而是運到海外的組裝廠,不一定會有較大的影響。
但我們其實要理解的是,川普是個生意人,他也有自己的智庫,他也知道關稅的加法有很多種型態,有的並非行政命令即可生效,尚須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所以他的目的是逼迫國家或公司上談判桌讓利給美國,讓他能宣揚「讓美國再次偉大」。
(二)麻煩的不是關稅,是後面的意圖
事實上,從越來越多消息出來後,我們發現台積電可能單純應付關稅情況還比較樂觀,現在傳出的是川普要逼迫台積電,跟英特爾做出某種形式的合作,例如台積電收購英特爾晶圓製造業務、或台積電與博通、高通、AMD、英特爾合資成立公司,台積電技術入股等,其實對於台積電的處境更為不利,畢竟「原先先進製程的生意就在手上了,多了英特爾也不會多幾單,反而多一個拖油瓶,更要命的是技術還可能外流!」
(三)不知道最終的劇本是甚麼,但需要讓川普可以對外向選民交代
這是我認為可以思考的點,就算英特爾這關放過,台積電恐怕還是需要擴大投資美國,無論是在先進製程還是先進封裝,以因應川普政權的美國製造,所以從中要怎麼找出機會,就是很值得研究的地方。
第二步、從多變找出不變
一、哪些事情是肯定不變的?
針對這兩部分,我認為不變的事情如下:
(一)AI從買裝備囤算力競賽,漸進成加速應用發展,並進入一般民眾的日常領域。
(二)台積電無論如何,都會加大「美國」投資力度,不論先進製程或先進封裝。
二、上面的事情會影響甚麼?
(一)承接上述加速應用發展,會影響:
1、消費性電子(尤其筆電、桌機及手機)2024年並未擺脫低迷,但如果有導入AI,就算初級還未有殺手級應用出現,應該也有助於推動換機潮。(當然還有個別因素,例如Win10)
2、ASIC晶片,或是簡單來說客製化的AI晶片會因為邊緣運算而熱門起來,畢竟不可能每部裝置都放一顆輝達的GB200晶片,過於耗能且浪費(概念類似超級電腦可以打開excel來計算,但實際上用個文書筆電就好了)
3、AI發展的趨勢已經慢慢從硬體轉到軟體,如演算法的優化(美股的Palantir)。
(二)台積電加大美國投資力度,會影響:
1、先進製程及先進封裝的半導體設備、廠務工程的公司都有機會分到這塊大餅,但要注意,美國的各類成本都很高,如果沒有雄厚資金和高技術門檻,不容易過去;例如2023年家登、迅得等8家業者組成的德鑫半導體,就因很多因素而先將發展重心放在日本。
2、會一定程度影響市場原先預估台積電的獲利,所以會下修財測,進而導致股價也會震盪,今年的盤勢可能盤整的時間會很多。
三、有沒有投資機會?
綜合上面說的,邊緣運算我認為可以直接關注最常用的兩個部分:
AI PC(電腦品牌廠、電源供應器)
AI 手機(蘋果概念股)
尤其又接去年基期不高,有機會反映在品牌廠及相關零組件供應鏈。
另外在台積電設備股,也可以挑選一些過年後因為Deepseek事件可能被下殺,而原本就有計畫前往美國,技術和資金較為雄厚的公司。(類似有提到的家登和迅得)
這些是我想得到且直接相關,也歡迎各路高手提供個多想法哦~
第三步,設定合適的買進策略,保持耐心及風險控管。
一、快速輪動反而更要堅定自己的策略
如果真的看好的話,反正要先擬定好進出場策略,並且詢問自己買進的目的是甚麼?
如果是高追更高,是否就要抓著均線操作?
如果是價值投資,那價值和價格有無估算出來,有沒有留一些安全邊際。
如果是.....所以自己的策略呢?
二、耐心和風險控管
我自己的一個經驗,是看好一檔很不錯的股票,在一個覺得不錯的價位進場,結果隔幾天股價開始發動,貪婪的情緒也開始作祟,決定向上加碼,加碼後沒幾天又掉了下來,跌到成本價以下5-10%附近波動了一陣子,最後又開始起漲,但我到成本價高一些之後便受不了賣出了,結果一個好標的、又有基本面,我只賺5%,浪費了一堆持有和做功課的時間。
這裡就真的點出了除了耐心持有,也需要有一部分的風險控管意識,假使當初那一檔標的,我已經算出目標價格,且當下是合適的進場價位,那或許可採用
1、先下50%資金,等下跌一定程度再下剩下的50%資金,直到設定之目標價格。
2、向上加碼,先50%資金,上漲一定程度再25%、再25%,但之後便必須沿著5日線操作,有跌破就出場,務必在平均成本之上賣出。
其實都可以,但需有耐心,且堅守自己的策略,才有機會嘗到肥美獲利的果實。
感謝您的觀看,別忘了您的點讚或留言,都是給小弟我持續寫作的最大動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