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夢中驚醒並不是第一次,但是第一次在平靜的夢中,備感壓力的醒來,只能說:「大腦最了解自己的罩門,以及過去的自己也太緊繃了。」什麼意思?在夢中自己搭著公車睡了又睡,等到真的睡不著醒來,醒來時,才發現司機開口說話,自己突然想到「是因為自己睡著而使得公車司機無法說話;換到另一個生活場景,自己一睡就睡到中午1點06分,夢中的自己有點嚇醒但又慶幸自己真的是『少年』(印象中只有年輕人能一睡,睡過中午,典型的刻板印象),醒來後下樓,發現母親的臉色並不和善,略帶譴責眼光,才又讓我意識到自己睡過頭的狀況,讓所有人等著自己吃飯。」
驚醒後,使用ChatGPT,請它以「心理治療師或心理學家身分分析夢境」,結果如下:
這個夢境中,您經歷了兩個主要的場景,這些場景以及其中的象徵,可能反映了您內心的一些情感或心理狀態。以下是我對這些夢境的分析:
綜合來看,這個夢境可能反映了您對時間管理、責任感及他人期望的焦慮。在某些方面,您可能會感到自己有時無法充分掌控生活,或者因為沉迷於某些無意識的行為而忽略了應該負的責任。夢境中的「睡過頭」情境可能是一種提醒,讓您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和對他人責任的承擔。
若您最近有感到在工作、學業或家庭中有壓力,這些情感可能會在夢中表現出來。也許您正在尋找平衡,如何同時保持自由和責任感,而不讓自己過度壓力。
這樣的分析確實有部分打中自己的壓力,即「公主病」的狀況最近有反覆,必須再等一個月回診,相信對大多數的我們都是一個考驗。在這個過程也發現自己的完美主義,什麼意思?檢驗報告中最明顯的紅字只有一個,以前的自己只要看到「紅字」就想趕快消除或解決,這樣的報告才完美。類似師長詢問我:「為什麼少了幾分,沒有100分?」天啊!自己對自己還真的是「毫不留情」,但後來才想到「檢驗報告有紅字,不是正常的嗎?醫生都說『公主病』會反覆,現在就是反覆的狀況。」
第一次面對「反覆」,因為不熟悉再加上後續可能需要搭配新療法,「改變」本身就是會讓人感到不安,尤其是「基因中習慣穩定的亞洲人,和亟需在穩定中找安全感的『公主病』者」。但現在卻調整自己的想法,「公主病」意味著身體狀況已經失控,以前調整生活作息的目標是「希望藉由努力控制自己的病情」,但現在的想法則是「讓醫生排除可能影響判斷的干擾因素」,因為「公主病」的病因相對複雜。仍記得「當初醫生診斷自己為『公主病』時,可能是『遺傳或環境等因素』」,簡單地說,它的病因並不清楚,沒有辦法像唐氏症(Down Syndrome)是由於第21對染色體異常所引起的,這麼具體明確,進而有相對應的醫療措施。
不管是「原本的治療手段或新療法」共同的目標是,控制病情。我當然可以沉浸在可能的變動中,變得「焦慮不安」,但自己很清楚「壓力」這件事是「公主病」加重的原因。以前會執著在「變動的不安中」,現在則嘗試新的做法,若無法改變現況,則改變自己的想法,什麼意思?「變動」可能是既存事實且無法控制,當然自己會想要控制和穩定,這是人之常情,有什麼?對自己坦承就是了,比如「我就是這樣想,想想有什麼關係?『可能的變動和自己想想』兩者並不妨礙,人總是要朝著『有希望的方向』想,有什麼不行或不可以的!」
趁這個機會也學習「往大方向看清楚而不糾結在小地方」和「斷念」這兩個策略。
在「往大方向看清楚而不糾結在小地方」的學習是,焦慮是必然的,但那又怎樣?所謂的「自在」是,依未知的現實條件發展,找到自己可以做的地方和對不可控制的地方放手或不強求。如同大姐說的:「沒有任何一個選擇是每個人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在成人的世界中」,有的話,大概是在小說和夢裡。慢慢調整自己想要「控制」的執念,比如「新舊都是治療的方案旨在控制病情,至少有不同的選擇,若早20或30年出生和發病,想要不同的選擇,根本不可能」,或「即使是接受新治療方式有副作用,難道原本的療法沒有嗎?都有,就像現在『肝發炎』需要休息。既然不可控,自己能做到什麼就做什麼,不強求,生命自己會找到出口」。
而「斷念」則是深刻體認「大腦有時候可能是最了解我們的豬隊友」,怎麼說?有沒有「睡覺中途突然驚醒或起來上個廁所後,就睡不著覺」的經驗?若是驚醒睡不著,善用ChatGPT,敘述如下:「請以心理治療師或心理學家的身份說明並分析夢境:我夢見....(具體描述自己的夢境內容)」。看完分析,大致了解自己可能的狀況後,心理有個底(可能不完全認同),有點到自己的狀況就好,不要求全或完整,再善用ChatGPT「複製」的功能,貼在「備忘錄或習慣儲存的地方」,再來就「放下,不要再延伸枝節」;但偶爾「睡不著,以及不睡也不影響隔天工作或生活」,那就照著自己的心意走,沒什麼大不了的,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不要自己嚇自己,我們若不能好好善待自己和盡量自在,動不動就批鬥自己,怎麼還能期望他人對我們好呢?
「放下,不要延伸」,什麼意思?曾有好幾次的經驗,被「大腦」這個豬隊友騙去,原本只是「想一個念頭」,結果這個念頭就像「自然界的藻類會無限增生和繁殖」,搞得自己睡不著。後來,發現想了一堆「沒太大用處」,比如「在熬夜不睡的過程中,可以找到稍微應對的方式,安定自己焦慮的心;但隔天可能全部作廢」。一次次的經驗終於讓自己聰明了,既然沒用就「省時間,不做這件事情,直接專注在自己的呼吸。過程中,確實會有雜念,但只要自己堅持『關注呼吸』這件事情,一旦有成功經驗,慢慢就會駕輕就熟。」以前我也不會,但現在慢慢熟悉和刪除。
壓力源是「自己」,剛開始很難接受,但想通了也沒什麼,就像自己就是「想很多」的個性,那又怎樣?每種個性都有它的好與壞,總不能要求「只要好,不要壞」,太苛求自己且不切實際。雖是這麼說,但以前確是這樣要求自己。如同大姐說的「以前的執著,在成長過程慢慢放下,後面的路會越來越沒有包袱」,但可能還是放不下,又怎樣?「接受」也是種策略,自己就是那樣,又不會怎樣,只要自己覺得「OK,跟事實存在也是種成長」。如同置頂的影片「瘋狂想念一個人不丟臉」,有些包袱或痛苦的記憶不想丟,那就坦承自己不想丟,沒什麼的!我們總是在社會或他人的要求下,給自己綁著很多枷鎖,限制著自己。成長的過程常是痛苦的,但痛苦中我們會學到如何給自己快樂和擺脫枷鎖,也沒什麼不好,對吧?!以上,讓我們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
有虛有實的臉孔,就像人生的焦慮和現實,我們可以選擇接受或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