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宵節這個充滿團圓和歡樂的日子,偶然接到一份簡訊,以為是「祝福」,沒有想到卻是一封「略帶責備的請託」。與房東第一次碰面是租屋的時候,正處於青澀的年紀。房東已是退休的年紀,其兒女都相當有成就,只是他們各自有家庭且長期在外奮鬥,打電話問候是最常見的做法。或許就是因為孤單寂寞,想找人講講話,我就成為房東固定的出口。每次聊天常是1個小時起跳,當時還沒有出現「情緒價值」這個詞,但當時自己的做法就是「盡量給予情緒價值」,即把房東當成長輩,耐心地傾聽並適時地給予回應,比如「對方的情緒低落就給予支持和鼓勵;對方情緒高昂,就再加把火讚美或延伸話題」。當然事情多的時候,總會有「不耐煩或想打斷的情緒」的時候,但仍是告訴自己「耐著性子,給人歡樂」。直到Covid-19出現到結束,房東因為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而取消不定時地拜訪。一旦習慣打破,再加上自己正處於大病的狀況,碰面的次數就大幅取消,改由電話聯繫。
電話聯繫的時候,剛開始的對話仍正常。後面幾通,則開始讓我困惑,到底房東打電話的目的是什麼?一下子提到自己的退休金被學校校長騙走了,一下子說遭到銀行詐騙,或鬼打牆地重複類似的語句,因為已經很久沒有了解房東的近況,只能耐著性子傾聽完,但久而久之,就不想接電話。再後來,就是房東說自己經歷的大病。直到今天收到房東女兒的那封簡訊,內容是「請不要再傳訊息給我媽媽,她現在常搞不清楚狀況,會翻舊資料一直陳述事情,造成我們很大的困擾,拜託你了!謝謝!」當下整個人都矇了,根本沒有做什麼,就被這樣指控,心裡確實感到委屈。
在緩解自己的情緒後,才回想上個月剛接到房東的電話,以及這幾天剛漏接的一通。上個月的電話,勉強有邏輯但我完全插不上話,仍是默默地傾聽完和安慰幾句才掛斷電話。於是回傳訊息,簡單說明自己與房東的互動和安慰,但有時候也忍不住問自己,為什麼不將「被冤枉」的委屈情緒,直接回懟對方,比如「我最近根本沒有傳簡訊給房東,還接了她不明所以的電話,你都沒有查清楚,就這樣冤枉人!」或許這是我接下來的人生課題,也或許是已從蛛絲馬跡中看到對方接下來可能面對的艱難,不忍心再雪上加霜,但更多的是「人生無常的感慨」(想哭想力挽狂瀾卻無能為力)。
在「人人是攝影師的時代」,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陪伴長輩和留下珍貴的影片紀錄。有發現自己的長輩同樣的事情一說再說嗎?當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會怎麼做?每個人的方式不同,我則同樣延續母親教導的方式,「傾聽且不糾正」。這與「講重點和追求高效率」的社會步調大相逕庭,但換個角度想:「長輩退休後(重大疾病後也有類似的情況)的生活範圍或交友圈明顯縮小,記憶力也逐漸衰退當中,經歷的事情少和記住的事情少,可以分享的事情自然也在減少,講的內容重複性也當然也會隨之增加。這時假若我們總是提醒他們:『早就講過了!重複了!不要再講了!』這樣的話語不僅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讓對方越講越少,因為害怕被評價。講越少,我們越難理解對方,更容易造成彼此間或個人的孤單感(有興趣的話,請看置頂的影片,以自身的例子明確提及孤單對人類造成的影響,不可不注意)。」以上,讓我們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
跟著時間飛的同時,我們體會人生的「無常」,只能珍惜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