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舉痛論第三十九,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
歧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帝曰:願聞人之五藏卒痛,何氣使然。
 歧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 人體受寒,會導致疼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脇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閒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柰何。
  • 這邊舉例疼痛的種類: 痛而突然停止、痛而不止、痛而不可觸碰、按了可以止痛的痛症、按了不能止痛的痛症、痛處的肌肉會跳動、心臟區與背部有牽引痛、脅肋部與小腹牽引痛、疼痛牽引到大腿內側、疼痛處久了形成腫塊、突然疼痛到昏倒又很快醒來、痛到嘔吐、腹痛引起大便失禁、大便不通導致疼痛


歧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 人體的經脈受寒而收縮(熱脹冷縮),牽拉而產生疼痛,得溫熱則痛止,若是繼續受寒,疼痛的時間會繼續增久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 寒氣與人體的正能量互相鬥爭,導致經脈滿脹,造成痛不可按。以現代話來說,造成人體呈現寒象的毒素,當人體免疫系統對其進行清理,互相有鬥爭。舉例來說,人體的發炎會是其中一個現象。

  

寒氣客於腸胃之閒,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 寒邪留在人體的腸胃、筋膜等部位,使人體血液循環變差,導致疼痛,因此通過按壓,促進循環流動,故能夠止痛。但是若是部位太深,按壓沒能觸及,那麼按壓就無法止痛。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 此條不議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 寒邪卡在人體背部的經脈,導致循環不好,進而造成血液匱乏而疼痛,而這些部位又跟心臟有連接相通,因此會有牽引痛,通過按壓則人體循環變好,血液通過循環帶來熱能,因此能止痛。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脇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 寒邪卡在足厥陰經脈,經脈的循行部位有連結人體的肝與生殖器官,寒氣造成收縮,導致血液不流暢,經脈收緊拉急,因此脅肋部與小腹部疼痛。
  • 寒邪卡在大腿內側,血液不流暢,向上牽涉到小腹部,因此小腹痛牽拉大腿內側。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 寒邪卡在小腸與其筋膜,血液無法流暢的流動到大的經脈處,血液長期停留在該處,形成腫塊。


寒氣客於五藏,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 以上不議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 寒邪卡在腸胃,會導致腹痛而嘔。中藥通常是用生薑、乾薑治療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乾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 寒邪卡在小腸,小腸無法使腸內的食物停留,導致腹瀉疼痛。中藥通常用生薑與乾薑治療。
  • 熱邪卡在小腸,也會導致腹痛,並且有口唇乾燥而渴,並且大便乾硬不好排出,因此痛而大便不通。中藥通常使用大黃與芒硝治療。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柰何。歧伯曰:五藏六府,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 人體的臉部,黃紅色,通常是有熱,白色則是有寒,青黑色則是多有痛症。


帝曰:捫而可得,柰何。歧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 按壓病人,病人的身體反應,可以觀察到病情的狀態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歧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飱泄,故氣上矣。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 憤怒會導致人體的氣血往上衝,因此會導致嘔吐血液、而腸胃因為氣血的資源轉移到上部,導致功能下降,因此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變弱,導致腹瀉
  • 喜悅可以使人氣血流通、並且可以將緊繃的身體鬆緩
  • 悲哀會導致人體的氣減少虛弱
  • 恐懼會使人體的氣血往下衝
  • 寒冷則使人體皮膚毛細孔收縮,氣血流通不暢
  • 熱則使人體的皮膚毛細孔擴張排汗散熱,因為資源都拿去排汗,使人體的資源減少而虛弱
  • 受到驚嚇則人體的各種功能都會混亂沒有正常的規律
  • 過度勞動則呼吸喘而大量流汗,導致人體的資源減少而虛弱
  • 過度思慮,則人體的資源大量集中在腦部,導致人體資源的流動不流暢。
avatar-img
0會員
44內容數
從麻瓜到稍微有點靈通,探討身心靈的健康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醫毉心路 的其他內容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郄中出血。 瘧疾影響到足太陽經脈,使人腰痛頭重、後背發寒、先發寒後發熱,熱勢猛烈,發特停止後汗出,難以痊癒。在委中穴放血治療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瘧疾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郄中出血。 瘧疾影響到足太陽經脈,使人腰痛頭重、後背發寒、先發寒後發熱,熱勢猛烈,發特停止後汗出,難以痊癒。在委中穴放血治療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瘧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佛陀「轉四諦法輪」,第二種法輪叫「勸轉」。「此是苦,汝應知。」這個世間有三苦、八苦、眾苦、無量諸苦逼煎,所以你應該知道。「此是集,汝應斷。」這些苦,是你自己集合、招感來的。很多人都說:「我有很多無奈......我也很想學好,我做不到......」
Thumbnail
佛慈悲憐 何致於斯 天諦不揭 兆民萬惑 惡人不報 天理何期 蒼生苦 神佛也苦 學庸95.11.09/12:37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因果生生報不停 惡緣孽債兩相尋 從今解脫千年結 善道頻開福德門 無上解冤結菩薩摩訶薩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佛陀「轉四諦法輪」,第二種法輪叫「勸轉」。「此是苦,汝應知。」這個世間有三苦、八苦、眾苦、無量諸苦逼煎,所以你應該知道。「此是集,汝應斷。」這些苦,是你自己集合、招感來的。很多人都說:「我有很多無奈......我也很想學好,我做不到......」
Thumbnail
佛慈悲憐 何致於斯 天諦不揭 兆民萬惑 惡人不報 天理何期 蒼生苦 神佛也苦 學庸95.11.09/12:37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因果生生報不停 惡緣孽債兩相尋 從今解脫千年結 善道頻開福德門 無上解冤結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