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word :捷克文學、米蘭昆德拉、卡夫卡、地下出版、台灣文學館
近幾年,台灣文學館積極的將策展主題由台灣延伸至其它國家,如台灣群星會以美新處的現代主義作家的翻譯作為媒介,這一次則以「反抗威權」為契機,展開現代捷克文學史與台灣威權史到映照,以赫拉巴爾的打字機敲擊出民主之聲,介紹對於捷克人而言重要的作家們。
開始前,你可以在左手側取得專屬護照,並聞到布拉格知名啤酒的香氛,林立的小酒館這也成為他們文學當中經常出現的主題。
捷克文學也和台灣一樣存在著跨語的世代,不同的是,捷克文學的跨語,並非官方的介入,而是由下而上的行動。早期貴族多使用德語受教育與寫作(如卡夫卡),捷克語如同米蘭昆德拉在笑忘書裏提及的,將會會被自然遺忘的語言,即便如此,仍然有許多作家堅持使用母語寫作,這股文學的民族血液,也讓布拉格面臨強力的外來政權壓制後,依然保留強大的地下出版的動能。 捷克的現代文學史,也是地下出版與流亡出版史,作家們在嚴格的出版審查之下,透過地下出版使得人民能在共產制度下貧乏的物質娛樂取得精神食糧的慰藉,也難怪乎捷克誕生出一位以文學立基的總統哈維爾。
捷克文學的轉捩點,大致可以分為
1900 卡夫卡出版《變形記》:捷克現代文學的起點
1968 布拉格之春:作家轉為地下出版與海外出版的抵抗路線(也有少數和政府妥協的,如赫拉巴爾)
1977 七七憲章:捷克文藝界聲援人權的文件,導致一些作家被補或作品禁止出版
1989 天鵝絨革命:捷克回歸民主化的時刻。
展區裏陳列了卡夫卡、哈維爾、米蘭昆德拉、赫拉巴爾的文學手稿與物件,其中米蘭昆德拉得到的卡夫卡文學獎座,設計極富巧思,靈感來自卡夫卡的短篇小說〈描述一場鬥爭〉,呈現一個無頭的巨大西裝人像,肩上坐著一個較小且完整的男子,用以象徵卡夫卡作品中常見的荒誕與異化主題。
展覽後尾,陳列了些台灣出版過的捷克文學作品,可以趁此機會接觸到展覽中作家的文字精華,展品陳列可參考以下的圖表:
出自台灣文學館館訊第85期
展覽在台灣文學館,只到 3/2 而已,想要參觀要加快腳步噢!
--- P.S 這是我最近在玩卡夫卡的文學遊戲,遊戲當中把角色形象非常的倫敦化,但文學展展出照片中的卡夫卡和包爾(未婚妻)看起來更接近亞洲人一些,打破我的錯誤印象哈哈
被推到的文學作品: 伊凡.維斯科奇爾《飛行就是如此簡單》 台灣最新翻譯的捷克文學作品,好期待之後還會推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