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我身邊的人很少完整地去讀完一本書了。正好最近無意間看到一位韓國網友根據韓國統計廳公布的這些年的韓國國民年人均讀書量做了一些匯總。
韓國國民這些年年人均讀書量是一路下滑,從2013年的人均讀10.3本,到2021年已經下滑到了4.2本。[1] 我在想,2021年不正好是全球病毒大流行的時候嘛,那個時候在家裡閒著也不讀書的嘛?反而還下降的趨勢。
美國也一樣,幾年前,就是2019年,皮尤研究中心報告稱,近1/4的美國成年人在過去一年裡連一本書都沒讀過。而且不讀書的人群是有增長的趨勢[2]。
很明顯,大家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太多元了嘛,但大部分人我看獲取知識的途徑還真的是僅限短影片而已。TikTok的崛起真的是「功不可沒」。
我是不刷短影片的,因為我發現那個東西就像個吸你時間的黑洞一樣,一旦開始就沒完沒了。我這種喜歡自虐的人哪怕看了10分鐘短影片都有罪惡感,所以我當年就乾脆把所有短影片的app和各種入口全部給刪掉了。
為什麼覺得浪費時間,因為短視頻並沒有在傳播什麼知識,它只是一個個信息碎片。
那信息碎片滿足我們什麼價值?那可能是情緒價值。比如你看到一個短影片是一位專家的演講片段,人家說了一段話,正好是你以前心裏面想過,但沒跟任何人分享過的觀點。這就可能恰好戳中你了,你覺得他說得好有道理。
點個讚。然後划走。然後就... 沒有然後了。可能第二天你都不記得那位專家說過什麼。
如果它哪怕是一個完整的1個小時的演講,你也會在這個人演講過程中慢慢思考到底為什麼是這麼一回事,結合他演講的語境和前言後語去好好思考。只可惜就因為它是短影片,看完你就條件反射式地用手指往上劃了,大腦馬上就被迫關注下一個短影片裡的內容,你的思考進程就斷掉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的youtube頻道不做短影片。短影片確實曝光更大,可以吸引一些訂閱進來,但我發現,這部分訂閱者並不是我的精準受眾。跟觀看我長片的觀眾在整體的畫像上有著明顯的區別。
那你可能說,我看短影片也不是為了學什麼東西,只是單純為了娛樂,休息。
我想說,那短影片可能也不是好的辦法。
暢銷書作家史蒂芬·科特勒在《不可能的任務》裡就提到過,我們只有主動休息才能得到好的休息,而不是像看電視,追劇,刷短影片之類的被動休息。
那如何好好休息呢?閱讀就是一個好的休息辦法,而且是個有效獲取知識的辦法。並不是讓你去讀什麼信息濃縮以後的公眾號文章,博客文章什麼的,而是讀一本書,任何書,可以是小說,可以是暢銷書。
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種休息③。為什麼?我再說下去就感覺跑題了,回頭我專門講一期我們如何科學地休息。
你看到這裡了,所以我假設你是想要精進,是求知若渴的人。所以我想說,閱讀依然是我們獲取知識最有效的途徑。
1 為什麼讀完整的一本書回報率最高
因為書籍的閱讀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行為,沒有之一。
你可能會說,我哪有時間讀完一本書啊,太費時間和精力了。
針對閱讀,科特勒算過一筆帳,比如成年人的平均閱讀速度約為每分鐘250個單詞,每篇博客文章的篇幅平均為800個單詞左右,讀一篇博客文章要三分半。
如果以我的文章為例,中文閱讀的平均速度通常是200-300字每分鐘,我的每篇文章大概3000-4000字,可能讀完需要10分鐘,如果長期閱讀的人可能會更快,可能只需要5,6分鐘。
寫出一篇文章,我需要選題,然後根據這個主題參考大量的資料,以免出現任何的信息錯誤和邏輯錯誤。初稿通常需要2天,寫完還要修改1,2遍。有的時候狀態不對,可能需要4,5天的時間。
你讀的這5,6分鐘的文章,需要我至少3天的努力。這5,6分鐘你獲得了我精煉了的2,3本書裡的觀點,還有各種研究論文的結果。
科特勒還給雜誌社寫長文,每篇專題文章大約5000個單詞,通常要花20分鐘才能讀完。
科特勒在開始正式採訪之前,他會花費大約1個月的時間進行研究,然後花6個星期的時間用於採訪,接著再花6個星期用於寫作和編輯。所以,如果你在他身上花費20分鐘的時間,作為回報,你可以獲得他4個月的腦力和體力勞動成果。
再看他以前的暢銷書《超人的崛起》,這本書講的是心流體驗和講解人類終極效能的書。這本書75000個單詞,需要5個小時才能讀完。你花的這5個小時,可以獲得他15年的生命體驗。
我把數字都列出來,這樣有更值觀的感受:
博客文章:閱讀3分鐘,獲得作者3天的工作成果
雜誌長文:閱讀20分鐘,獲得作者4個月的工作成果
圖書:閱讀5個小時,獲得作者15年的工作成果
所以大家可以判斷,哪種形式知識濃縮都更高?顯然是讀書嘛。
如果你花5個小時閱讀作者的文章,假設每篇耗時三分半,你勉強能看完86篇文章——也就是說,你用這5個小時換來了作者257天的努力。
如果你同樣花5個小時閱讀《超人的崛起》,就可以獲得作者5475天的努力。書是這個世界上最濃縮的知識形式。你在閱讀《超人的崛起》的過程中,每1個小時實際上相當於作者生命中的3年。
所以你看,包括任何科普的電視節目,甚至紀錄片,信息密度不可能超越書籍。我也經常看紀錄片,例如我看過的BBC的《節食與長壽》(Eat,Fast and Live Longer),約一個小時的紀錄片其實僅僅是引發了我對輕斷食(間歇性斷食)的好奇心,遠沒有滿足我對這個領域的知識渴求。所以我還是買了那本麥可·莫斯利的《輕斷食》,我想全面了解輕斷食應該怎麼實施以及它相關的研究。當然,那本書其實也沒滿足我,我後來還是看了很多相關論文,以及諮詢了幾位專家。
我也看過很多講書的視頻或者音頻節目,就是一本書給你濃縮成十幾二十分鐘。方便是很方便,但其實我對比了一下,我看完這本書的講解影片以後我再去讀這本書。感受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的感受是,在閱讀的時候作者通常會針對一個觀點和結論給出非常多的鋪墊和案例,這裡案例可以是科學實驗或者是作者自己經歷過的故事,而這些細節對於我來說經常會有Aha moment的,而濃縮版本的影片和文章不太容易呈現這些細節。
而這些Aha moment會讓我對這些內容記憶非常深刻,更不容易忘掉。而我們聽書或者是看別人講書的影片,經常會忘掉。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對這個觀點的理解其實不夠深,就是沒「吃透」,那我們的大腦就很難長期留住這些知識。
所以,讀書是的投資回報率是非常高的,是很划算的一件事情。
2 新手和高手讀書方式的不同
我們都知道一種學習法,叫反向學習,或者叫按需學習。意思是我先有任務和問題,帶著這些問題我再去找答案。我們在工作中的學習基本都是用這種方法去學習的。
這個學習法處理具體的問題的時候很有用,但如果你的目的是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從一開始就用這種方法,可能會阻礙你的進步。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通過我的觀察,使用這種方法來快速獲取答案的人,通常已經是這個領域的可以說是半個專家了。
因為你需要有對這個領域的系統性的基本認知,這種反向學習法才能快速讓你進步。
我當年和亞歷山大·契庫諾夫(Alexander Chikunov)共事的時候,我當時對生命科學的認知僅限於,NMN作用是什麼,細胞自噬(Autophagy)的是什麼,還有一些熱銷的補充劑成分的作用是什麼,等等。換句話說,我只是知道我們長期服用這些東西以後的效果是什麼,但它們具體的作用機制是怎樣的我根本就不知道。
舉個例子,NAC(N-乙醯半胱氨酸),我不知道NAC的作用是什麼我就在網上查,我得到的結論基本是:NAC是強抗氧化物質,還原性穀胱甘肽的前體,對肝臟有好處,因為可以合成穀胱甘肽。
那為什麼穀胱甘肽對肝臟有好處?我不知道。 然後在臨床上,NAC很多時候用於化痰,可以霧化吸入,可以口服,那為什麼可以化痰?我也不知道。
你會發現你得到了結論,但為什麼是這樣,這個邏輯到底準不準確,你無從判斷。整個邏輯鏈條裡面中間那一大部分你都不知道過程,你內心總是隱隱堵得慌,因為你沒搞清楚,你沒「吃透」。
那你說你進步了嘛?感覺好像是獲取了知識,但你只是了解了一些碎片,這些知識並沒有幫助你構建一個完整的框架,完整的圖片。這裡面有非常多的「為什麼」。
所以我做了個決定,買了一本醫科大學的藥理學教材,我想全面了解一下藥理作用到底是什麼,它在人體上的作用機制的底層邏輯是什麼。但後來隨著項目關閉,我也就沒在藥理學領域裡持續學習。
你只有了解了這些系統性的底層知識架構,你才更容易理解那些網上給到你的結論,也能判斷網上給你的結論是不是正確的,不然你所謂的進步,都是虛假的進步。跟很多人在那講的「吃什麼可以抗衰老,長壽」這種知識沒什麼區別,這些知識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呢?談資嗎?
3 認知慌 - 讀書的進階狀態
我忘了是誰提出過「刷書」的概念,但是我現在經常用「刷書」的辦法來獲取知識。
刷書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快速閱覽一本書的目錄,只看我比較感興趣的章節,然後快速獲取相關知識。
為什麼可以這麼做,因為你已經具備了對這個領域的基本認知,甚至是掌握了這個領域的大部分知識,所以大部分知識對你來說已經等於「廢話」了,你不需要再看。
這個現象叫認知荒。我也忘了認知荒這個詞是誰說的了。認知荒的意思是,你對這個領域已經基本融會貫通,看到新出版的書籍,看標題和副標題就大概能判斷出這本書要講什麼了。
然後你看這本書的目錄,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研究,新的洞見你還沒有了解到的。如果書裡面沒有你想要的或者你感興趣的,你只能去看學術期刊了,看看有什麼最新的相關研究。
我想說,只有你對一個領域的知識架構達到這種程度,你的反向學習,按需學習,或者說刷書才有意義,也是你更高效獲取知識的辦法。
那個時候,你就沒必要完整地讀書了,當然,到了那個level,不需要有人提醒,你會自行判斷,你知道怎麼做會更有效率。
比如我的youtube頻道,吉米思想所,不是針對那些讀書新手們設立的頻道,因為我做內容的時候已經假設你懂了很多概念。比如卡蘿·德威克的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阿德勒的課題分離,丹尼爾·康納曼的「系統1」,「系統2」,刻意練習的方法等等這些概念。
我希望的是你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之上獲得一些新的知識和洞見,不斷刷新你的價值觀,不斷成長,這樣人生才不至於那麼苦悶。
我不知道是不是出於這個原因,我的頻道是youtube中文區知識類頻道裡面訂閱量增長速度是最慢的頻道之一,有可能就是最慢的,沒有之一,哈哈。可能我還犯了其他的錯誤,我沒看到,在我的盲區。我只能慢慢探索了。但我的定位應該不會輕易改變。
所以,對於大部分人來講,想要在一個領域精進,完整地讀完一本書依然是最好的方式。
4 專精一個領域 - 通讀5本書
最後,如果你想要在全新的領域快速進步,科特勒推薦了一種方法,他說要讀5本書。
第一本是通俗易懂的暢銷書。
讓你快速了解基本知識,熟悉這個話題。這個階段我推薦你讀一讀那些非常入門的書,標題通常是什麼《一本書讀懂心理學》《一本書了解哲學》,可能作家不是很有名,但讀這些書對於快速了解一個全新領域是有用的,我在讀大學的時候讀了超級多的這類書籍。現在甚至都不記得書名了。
第二本是熱門書,讀起來稍微有點難度,通俗性稍弱一點。
丹尼爾·卡尼曼的《快思慢想》,卡蘿·德威克的《心態致勝》這類熱門書,會幫助你了解目前學界達成共識的一些熱門概念。我當年想要了解中國哲學的時候,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其實沒那麼入門,但讀起來還好。可以讓你對中國哲學有一個全面的認知,一個大的圖片,不過是稍微有點模糊的圖片。當然我有朋友認為中國是沒有哲學的,這個話題以後再聊。
第三本是專家視角。這類書技術性更強,主要讓你看到這個領域的專家們是怎麼思考和看待某些問題的。特別是這種書能給你帶來大局觀,能開拓你的視野。
比如親密關係這個領域,這類書不會再跟你講什麼跟你伴侶的溝通技巧,什麼領導力了。而是從操作方法的層面跳出來,從系統的生態層面給你分析為什麼夫妻關係演化到了現在,變成了這種局面,它裡面的複雜邏輯是怎樣的。它從不同學科的角度來剖析親密關係,會讓你真正有全局觀。
第四本開始就比較專業了,從這裡開始你進入了真正的專業化學習階段,讀的書都是難啃的書,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寫給專家看的書。
比如我在大學期間讀過一本書叫《南明史》,是已故的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教授顧城寫的,那本書我讀得相當辛苦,時不時會回看明朝的歷史進程。你如果對整個明朝的發展史沒有充分了解,你會看得雲裡霧裡,不知所云。
第五本,那已經是頂級專業的書了,是關於這個領域未來走向的書,是這個領域最前沿的知識。讀第五本,相當於你已經到了做學問的水平了。你對這個領域所有的概念基本都了解了,甚至結合自己的專業經驗和洞見,可以為這個領域提供新知了。
當然,我還沒達到這個水平,所以我就不多說了。我覺得前四本讀完,你就已經成了半個專家以上了,接下來如何繼續進步,你自然知道怎麼做。
根據我讀書的經驗,第二本和第三本的邊界其實沒有那麼清晰,我覺得可以總體上歸於一類。而且這個階段你將會迎來飛快的進步,是獲取新知最高效的階段。第四本開始確實是需要你踏踏實實一點一點往前拱,需要你沉進去,進入刻意練習的狀態。
好,說到這裡我已經全面給你傳達了人們為什麼要讀書,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進步,而不是別的方式。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系統,我以前的文章里提到過史考特·亞當斯講的「系統的培養」,培養一個系統,主要是不能犯懶,而且要迎難而上。
人活著要是不做點難的事情,你不覺得太苦悶了嘛?
参考文献:
[1]https://www.mcst.go.kr/kor/s_notice/notice/noticeView.jsp?pSeq=18001
[2]Andrew Perrin, “Who doesn’t read books in America?” Pew Research Center, Sep. 2019
[3]Honor Whiteman, “Five ways reading can improve health and well-being”, Medical News Today, Oct. 2016
不可能的任務:創造心流、站上巔峰,從25個好奇清單開始,破解成就公式
- 史蒂芬‧科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