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感: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不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不少人有囤積的癖好,囤積什麼的都有,鍋碗瓢盆,甚至罐頭食品。


比如我一個朋友,他喜歡杯子,特別是馬克杯。各種各樣的馬克杯家裡最起碼有三四十個,我記得他每次出門看到馬克杯就忍不住去看看,想要買。我說你家裡馬克杯那麼多,還買啊。他說,我喜歡收藏馬克杯。但我知道,他這不是收藏,他只是喜歡囤積,因為收藏和囤積有著很大的區別。


收藏你是要精挑細選,但囤積,是一種無論看到什麼樣式的都是難以遏制的購買衝動。


這不就是一種匱乏感嘛。


男生在現實生活中我發現的囤積行為還真不多,但我發現男生在玩遊戲的時候匱乏感很明顯。尤其是很多男生在玩角色扮演類(RPG)遊戲的時候,會本能地很節儉。就是在遊戲裡,特別能攢錢,不捨得花。


很多男生在遊戲裡省吃儉用攢了很多錢,直到把這個遊戲玩膩了,不玩了,錢也沒怎麼花掉,攢的這些錢就這樣浪費掉了。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反正我有。


懂了道理又怎樣呢,人在日常生活中這種無意識行為超級多。

這個匱乏感到底是從何而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它?


1 「關注不足」的本能


其實人類大腦就是這樣設定的,因為人類演化的過程中,能穩定的吃上飯的時間並沒有多久嘛。農耕文明之前,都是飢一頓飽一頓的,哪怕農耕文明之後,大家為了搶奪資源,不也是整天打仗,其實也吃不飽飯。


這種生活會讓我們大腦演化出一個功能,就是「關注不足」的功能。為了提高生存機會,人類永遠只關注那些短期需求上。看見食物和水就想要占有和囤積。


這個道理很簡單,為了生存嘛,多囤點食物沒毛病。

但我們早就過了物質匱乏的時代,大腦這個機制卻並沒有變化。就因為這樣,我們從囤積食物和水的行為,變成了過度消費,而過度消費背後,有著對於匱乏深深的焦慮感。


我們的工業化已經相當成熟了,所以我們日常用的很多東西都非常便宜,比如衣服。有個數據非常有趣,是調查了1000位美國女性的家裡衣櫃情況的結果。

平均每個美國人103件衣服,其中21%的衣服被認為不合適,就是平時基本不穿,12%買完從來就沒穿過。33%被認為太緊了,24%太寬鬆。反正都是不穿的理由嘛。

衣櫃裡不穿的衣服這麼多,大家還是在買新衣服嘛。所以極簡主義和整理收納師的誕生,是必然的結果,清理這些生活用品的專業現在反而是快速發展的行業。


但你對物質的匱乏,總有個限度,等你把家裡衣櫃或者家裡所有的空間都塞滿,你就會有所收斂。要麼,你就把錢花光,再把信用卡刷爆。


但有一種東西,你永遠有匱乏感,永遠過度消費。就是信息。


因為現在信息一點都不值錢,是信息過載的時代,絕大部分信息,一點用都沒有。但我們還是覺得填不滿自己啊,一直不停地刷各種新聞,各種短影片。


2 原生家庭 - 後天性


當然,我們不能把匱乏感全部怪罪於我們的祖先,或者說我們的基因。因為後天的因素也很關鍵,就是你的成長環境,甚至是你的原生家庭。


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家裡特別窮,體會過那種對物質的極度匱乏,他長大了哪怕賺了很多錢,在花錢的問題上依然是非常謹慎。這種謹慎,並不是說這個人會在任何問題上都特別能省錢,而是會表現出一種矛盾的狀態,要麼過度儲蓄,要麼衝動消費。


我有一年去某城市出差,正好我一個大學同學在那個城市生活,他說他要來機場接我。在機場見到他的時候,發現他開了一輛非常豪華的車來的,我說,可以啊,混得不錯呀。都開上這麼好的車了。他靦腆地笑笑說,裝飾一下門面嘛。


我們一起去吃了午飯,然後我提議說,我們去那邊星巴克喝杯咖啡吧。結果他說什麼?他說,你那個飯店一樓大堂不是有免費的咖啡嗎?環境也不錯,去那吧。我說,我猜你這樣平時不怎麼去咖啡館吧?他說現在咖啡館賣的咖啡多貴啊,還不如在家喝速溶咖啡。


一個開20幾萬美元的豪車的人,竟然會覺得一杯咖啡太貴了。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或者說你就是這樣的人。


我們其實多多少少都有同樣的毛病,在某些事情上,一點都不吝嗇,買就買了,但另外一些事情上,覺得多花一分錢都覺得可惜。


不僅是對物質的匱乏,如果我們從小生長的環境中缺乏父母的情感支持,我們長大了以後也會有很強的情感上的匱乏感,容易走向兩個相反的極端。比如成年後會表現出對某段親密關係極端的依賴,要麼就對某段關係高度防備,內心的保護層變得很厚。


我們小的時候對於某種事物的認識一旦成型,這個認知可能會伴隨我們一輩子,給我們生活帶來種種困擾。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早期適應不良圖示」。


這個概念是由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傑弗里·揚(Jeffrey Young)提出來的,他也是「圖示療法」(Schema Therapy)的創始人。


他把早期適應不良圖示一共分為18種,最常見的比如我剛才提到的對於關係的極端依賴,感覺自己在情感上永遠得不到滿足,這個叫「情感剝奪圖示」。再比如,自己明明有能力做好一件事,卻總覺得自己不行,這個叫「失敗者圖示」。


而我們的匱乏感,就是來自於各種圖示,因為這是一種無條件的自我判定。


說回我剛才的大學同學,他小時候家裡確實比較窮,體會過那種極度的物質匱乏,不僅如此,從小家裡比較窮的孩子通常在情感上也是一種匱乏狀態,因為從小就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父母整天忙著在外工作也沒時間陪伴,在學校可能看見家庭條件好的同學也會自卑,等等問題。


他是各種圖示交織在一起,最終體現在他現在的金錢觀。比如他想證明他可以,他就想盡辦法買豪車來彰顯自己的財力,希望別人高看他一眼,但他同時又捨不得花錢,因為窮怕了嘛,這種本能促使他連一杯咖啡都捨不得買。這種金錢觀其實會給他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因為是各種矛盾的心態。


這種矛盾的心態會給一個人帶來巨大的內耗,而這種內耗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匱乏 - 認知資源的匱乏。


3 認知資源的匱乏


認知資源的匱乏,我們也可以叫匱乏思維,或者叫稀缺思維。


那匱乏思維到底是什麼呢?。


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這項研究要求實驗對象寫下一項個人目標,一個他們所希望獲得的某種頻質的特徵,比如受歡迎,成功之類的。


第一步是,實驗人員對第一組要求寫下一項人生中最關鍵的目標,對第二組呢要求隨便寫一些目標。

第二步是,讓兩組實驗對象繼續寫目標,儘可能地多寫,無論重要與否。

結果顯示,第一組列出的目標總數比第二組少了30%。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第一組實驗對象在寫下了那一個最關鍵的個人目標以後,所有的專注力都圍繞著這個最重要的目標,他們大腦中就關閉了很多其他目標的可能性。


這個現象在心理學叫「目標抑制」。


目標抑制的背後有一個本質上的心理效應,叫「管窺效應」。管窺效應顧名思義,就是你通過一個管子在看一個東西,視線窄到一個管子的直徑大小。這個概念是行為經濟學家賽德希爾·穆萊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來的。


穆萊納森表示,匱乏不僅是物質條件的缺乏,更是一種認知資源的消耗。處於匱乏狀態下的人,可能會因注意力和心理能量被分散而導致更差的決策表現。


很多人聽穆萊納森這個名字是不是有點耳熟啊,因為他就是《稀缺》這本書的作者。


這本書主要是說貧困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各種匱乏,而是心智上的窄化。而這種心智上的窄化效應有一種強大的慣性,哪怕你不再匱乏了,也會導致我們只會關注短期利益,眼前的得失,幹什麼都會想到「我沒錢」。大腦被這種思維占據,人就不太可能思考其他的更長遠的東西。


所以,說白了,匱乏思維就是,一個人太專注於一件事了,導致看不到周邊的很多事物,也就變相地放棄了很多其他的可能性。專注於什麼呢?專注於「不足」這一點。匱乏感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是一種成癮行為,因為內心總是「我想要」的狀態。


回到我那位同學的例子,他就是因為太專注於「自己要出人頭地」了,所以他只能看到他的不足的地方,無非就是,金錢和社會地位。所以他現在開口閉口都是聊商業,賺錢的方法,投資的技巧。


他也讀書,但讀的書都是跟賺錢有關,什麼商業戰略,公司管理方法,從來不讀閒書,就是小說啊,或者說我讀的這些書。也很少去一個從沒去過的地方旅行,去體驗當地的自然環境。因為這種管窺效應導致他連一杯星巴克的咖啡都不捨得喝,因為他骨子裡認為,這種錢能省就省。


他不去體驗生命中那麼多美妙的東西,就只知道賺錢。在我眼裡他的人生非常枯燥。


4 如何擺脫匱乏思維


那如何擺脫這種匱乏思維呢?


就像我在文章開始的部分提到的,面對這種無意識,你需要做的就是覺察。我講了這麼多,就是為了拆解它背後的機制,讓你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你明白了,就會很自然地去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問題。 而這個過程,就已經幫助你解決至少一半的問題了。


然後配合一些認知行為療法,讓自己多去體驗新的東西。認知上知道這個道理還不足以改變多年的一種「心理慣性」,你需要配合積極行動。但這裡面最大的悖論就是,大家並不會去行動。


所以,更關鍵的在後面。


根據我的觀察,匱乏感比較強的人會重複特定的行為,因為這種重複會給他帶來一種「確定感」,意思是我要做了,就肯定會獲得快樂,本質上這是一種成癮行為。但這種快樂,是有天花板的。


比如我們喜歡消費各種短影片,想通過影片裡各種有趣搞笑的高頻刺激來滿足短期的注意力需求,來逃避無聊或壓力,同時獲得即時的快感。


剛開始會有極大的滿足感,瘋狂分泌多巴胺。你想要不斷獲得這種快感,影片帶給你的刺激就需要越來越大。但它總有個盡頭,你看多了這一類短影片,就開始尋找下一類短影片。直到你看完了所有類型的短影片後發現,創作者的創新能力根本跟不上你日益膨脹的需求。你突然有一天發現,看短影片好無聊。


到了那個頂點,你自然就開始重新審視看短影片這種行為。


再比如,像我那位同學那樣的人,他陷入這種慣性是因為他賺到了錢,他在追求物質的路上得到過很好的正向反饋。但是,當他追求金錢和地位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遭遇挫折和失敗,而且是連續性的失敗,總有那麼一天,他走的這條路上遇到無法逾越的山峰。


他開始審視這些年的人生,看著facebook裡面的一些朋友一直在分享跟家人到處旅行的照片,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在追求這些的時候失去了對親人的陪伴,還有好多自己夢想過,但是沒去的地方。


這個時候,他們的這種匱乏思維就開始瓦解了。他意識到,原來自己想要的並不是什麼金錢和地位。他迎來了一次頓悟,一次認知上的升維。


就算走到那一步才意識到自己的匱乏感也無妨,人生就是一場旅行嘛,多走些彎路,並不見得是壞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吉米思想所
1會員
4內容數
標簽:連續創業者 | 多語者(英、俄、韓、中) | 刷書狂人 | 行為哲學愛好者 名字:Jimmy 履歷:四次創業經歷,曾獲2次天使輪及A輪投資,擔任創辦人/核心高層。 曾與耶魯大學、一橋大學背景的心理學博士合作,共同運營心理學工作室多年,專注心理學實踐與研究。
吉米思想所的其他內容
2025/03/18
本文探討完美主義背後的社會原因,並提出克服完美主義的方法。作者指出,社會的快速節奏和對效率的追求,導致人們以單一指標評估他人,造成害怕犯錯的氛圍。克服完美主義的關鍵在於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專注於提升強項,而非盲目補弱。文章以個案和研究佐證,說明如何識別無效行為,並強調長期主義和自我接納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3/18
本文探討完美主義背後的社會原因,並提出克服完美主義的方法。作者指出,社會的快速節奏和對效率的追求,導致人們以單一指標評估他人,造成害怕犯錯的氛圍。克服完美主義的關鍵在於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專注於提升強項,而非盲目補弱。文章以個案和研究佐證,說明如何識別無效行為,並強調長期主義和自我接納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3/05
完美主義的陷阱:趨勢、特點、克服方法。本文探討完美主義的盛行趨勢及負面影響,並提出透過建立認知行為閉環及培養成長型思維來克服完美主義的方法。
Thumbnail
2025/03/05
完美主義的陷阱:趨勢、特點、克服方法。本文探討完美主義的盛行趨勢及負面影響,並提出透過建立認知行為閉環及培養成長型思維來克服完美主義的方法。
Thumbnail
2025/02/17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資訊碎片化時代,閱讀完整書籍的重要性。短影片等資訊碎片雖然能帶來情緒價值,卻難以促進深入思考和知識積累,而閱讀書籍則具有更高的投資回報率,能提供更系統、更深入的知識。文章還分析了新手和高手不同的閱讀方式,以及『認知荒』的狀態,並建議讀者在新的領域精進時,應循序漸進地閱讀五種類型的書籍
Thumbnail
2025/02/17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資訊碎片化時代,閱讀完整書籍的重要性。短影片等資訊碎片雖然能帶來情緒價值,卻難以促進深入思考和知識積累,而閱讀書籍則具有更高的投資回報率,能提供更系統、更深入的知識。文章還分析了新手和高手不同的閱讀方式,以及『認知荒』的狀態,並建議讀者在新的領域精進時,應循序漸進地閱讀五種類型的書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當我們面臨資源匱乏時,會過度專注眼前問題,忽略長期目標,陷入隧道效應,導致思維和決策受限。匱乏感會消耗認知資源,使我們處理問題時更慢且容易犯錯,尤其在財務壓力下可能做出短視的決策。稀缺不只影響個人,也波及家庭和社會,特別是在教育和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形成貧困的惡性循環。
Thumbnail
當我們面臨資源匱乏時,會過度專注眼前問題,忽略長期目標,陷入隧道效應,導致思維和決策受限。匱乏感會消耗認知資源,使我們處理問題時更慢且容易犯錯,尤其在財務壓力下可能做出短視的決策。稀缺不只影響個人,也波及家庭和社會,特別是在教育和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形成貧困的惡性循環。
Thumbnail
整合閱讀《當下的力量》上的三種匱乏意識層次: 生理方面:在性徵上我們只能是男人或女人,只可能是整體的其中一半,就生理層面,是不完整的,也永遠不會完整。 心理方面:原生家庭的匱乏、比較、集體意識的匱乏,社會框架,靠外在事物界定例如:你的社會角色、擁有物、外貌、成功或失敗、信念體系等等這樣的自我只是一個
Thumbnail
整合閱讀《當下的力量》上的三種匱乏意識層次: 生理方面:在性徵上我們只能是男人或女人,只可能是整體的其中一半,就生理層面,是不完整的,也永遠不會完整。 心理方面:原生家庭的匱乏、比較、集體意識的匱乏,社會框架,靠外在事物界定例如:你的社會角色、擁有物、外貌、成功或失敗、信念體系等等這樣的自我只是一個
Thumbnail
從行為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的觀點,人人都有一個心理帳戶,這心理帳戶將會決定你的消費取向,透過心理帳戶支配你的所得、決定你的支出。而從這個觀點來看,便會發現人們的不理性消費,很大的原因來自內心的缺乏,甚至是匱乏。雖然是金錢消費行為,但就像是無處不跟心理學有關,消費行為當然也跟心理有關
Thumbnail
從行為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的觀點,人人都有一個心理帳戶,這心理帳戶將會決定你的消費取向,透過心理帳戶支配你的所得、決定你的支出。而從這個觀點來看,便會發現人們的不理性消費,很大的原因來自內心的缺乏,甚至是匱乏。雖然是金錢消費行為,但就像是無處不跟心理學有關,消費行為當然也跟心理有關
Thumbnail
這是一種特別無法忽視的情緒,是一種「少了什麼」的感受,你不一定知道是缺了什麼,但卻會感到一種很空洞的憂傷、很想補足它。這是一種充滿驅動力的情緒,它會推動你去尋找能補上的東西。你可能會以為是缺少錢、缺少成就、缺少身分價值、或是缺少另一個人愛你,然後拼命想辦法擁有以填補這個空洞。
Thumbnail
這是一種特別無法忽視的情緒,是一種「少了什麼」的感受,你不一定知道是缺了什麼,但卻會感到一種很空洞的憂傷、很想補足它。這是一種充滿驅動力的情緒,它會推動你去尋找能補上的東西。你可能會以為是缺少錢、缺少成就、缺少身分價值、或是缺少另一個人愛你,然後拼命想辦法擁有以填補這個空洞。
Thumbnail
★囤積既非強迫症,也不是焦慮症,而是在消費文明的外衣下「痛苦和快樂的混和」,讓我們看見人是如何能樂在獲取事物,同時又苦於無力管理或甩掉隨之而來的過多雜物。
Thumbnail
★囤積既非強迫症,也不是焦慮症,而是在消費文明的外衣下「痛苦和快樂的混和」,讓我們看見人是如何能樂在獲取事物,同時又苦於無力管理或甩掉隨之而來的過多雜物。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擁有的老是比想要的少?面對匱乏感最強烈的時刻,你該如何做聰明抉擇?匱乏不僅是一種現象與狀況,久而久之,它會改變心理機制,使得人進入「匱乏模式」,而已錯誤的方式回應,陷入惡性循環。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擁有的老是比想要的少?面對匱乏感最強烈的時刻,你該如何做聰明抉擇?匱乏不僅是一種現象與狀況,久而久之,它會改變心理機制,使得人進入「匱乏模式」,而已錯誤的方式回應,陷入惡性循環。
Thumbnail
匱乏讓心智成為俘虜,擁有的比「感覺」所需的還要少,就會是很單一的思維,錢不夠用、時間不夠用、空間不夠用等等,會引發後續的其他行為、影響乃至困境。 匱乏感會影響耐心、容忍、專注,甚至容易產生耗竭(burn out),匱乏會製造匱乏。
Thumbnail
匱乏讓心智成為俘虜,擁有的比「感覺」所需的還要少,就會是很單一的思維,錢不夠用、時間不夠用、空間不夠用等等,會引發後續的其他行為、影響乃至困境。 匱乏感會影響耐心、容忍、專注,甚至容易產生耗竭(burn out),匱乏會製造匱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