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身邊不少人有囤積的癖好,囤積什麼的都有,鍋碗瓢盆,甚至罐頭食品。
比如我一個朋友,他喜歡杯子,特別是馬克杯。各種各樣的馬克杯家裡最起碼有三四十個,我記得他每次出門看到馬克杯就忍不住去看看,想要買。我說你家裡馬克杯那麼多,還買啊。他說,我喜歡收藏馬克杯。但我知道,他這不是收藏,他只是喜歡囤積,因為收藏和囤積有著很大的區別。
收藏你是要精挑細選,但囤積,是一種無論看到什麼樣式的都是難以遏制的購買衝動。
這不就是一種匱乏感嘛。
男生在現實生活中我發現的囤積行為還真不多,但我發現男生在玩遊戲的時候匱乏感很明顯。尤其是很多男生在玩角色扮演類(RPG)遊戲的時候,會本能地很節儉。就是在遊戲裡,特別能攢錢,不捨得花。
很多男生在遊戲裡省吃儉用攢了很多錢,直到把這個遊戲玩膩了,不玩了,錢也沒怎麼花掉,攢的這些錢就這樣浪費掉了。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反正我有。
懂了道理又怎樣呢,人在日常生活中這種無意識行為超級多。
這個匱乏感到底是從何而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它?
1 「關注不足」的本能
其實人類大腦就是這樣設定的,因為人類演化的過程中,能穩定的吃上飯的時間並沒有多久嘛。農耕文明之前,都是飢一頓飽一頓的,哪怕農耕文明之後,大家為了搶奪資源,不也是整天打仗,其實也吃不飽飯。
這種生活會讓我們大腦演化出一個功能,就是「關注不足」的功能。為了提高生存機會,人類永遠只關注那些短期需求上。看見食物和水就想要占有和囤積。
這個道理很簡單,為了生存嘛,多囤點食物沒毛病。
但我們早就過了物質匱乏的時代,大腦這個機制卻並沒有變化。就因為這樣,我們從囤積食物和水的行為,變成了過度消費,而過度消費背後,有著對於匱乏深深的焦慮感。
我們的工業化已經相當成熟了,所以我們日常用的很多東西都非常便宜,比如衣服。有個數據非常有趣,是調查了1000位美國女性的家裡衣櫃情況的結果。
平均每個美國人103件衣服,其中21%的衣服被認為不合適,就是平時基本不穿,12%買完從來就沒穿過。33%被認為太緊了,24%太寬鬆。反正都是不穿的理由嘛。
衣櫃裡不穿的衣服這麼多,大家還是在買新衣服嘛。所以極簡主義和整理收納師的誕生,是必然的結果,清理這些生活用品的專業現在反而是快速發展的行業。
但你對物質的匱乏,總有個限度,等你把家裡衣櫃或者家裡所有的空間都塞滿,你就會有所收斂。要麼,你就把錢花光,再把信用卡刷爆。
但有一種東西,你永遠有匱乏感,永遠過度消費。就是信息。
因為現在信息一點都不值錢,是信息過載的時代,絕大部分信息,一點用都沒有。但我們還是覺得填不滿自己啊,一直不停地刷各種新聞,各種短影片。
2 原生家庭 - 後天性
當然,我們不能把匱乏感全部怪罪於我們的祖先,或者說我們的基因。因為後天的因素也很關鍵,就是你的成長環境,甚至是你的原生家庭。
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家裡特別窮,體會過那種對物質的極度匱乏,他長大了哪怕賺了很多錢,在花錢的問題上依然是非常謹慎。這種謹慎,並不是說這個人會在任何問題上都特別能省錢,而是會表現出一種矛盾的狀態,要麼過度儲蓄,要麼衝動消費。
我有一年去某城市出差,正好我一個大學同學在那個城市生活,他說他要來機場接我。在機場見到他的時候,發現他開了一輛非常豪華的車來的,我說,可以啊,混得不錯呀。都開上這麼好的車了。他靦腆地笑笑說,裝飾一下門面嘛。
我們一起去吃了午飯,然後我提議說,我們去那邊星巴克喝杯咖啡吧。結果他說什麼?他說,你那個飯店一樓大堂不是有免費的咖啡嗎?環境也不錯,去那吧。我說,我猜你這樣平時不怎麼去咖啡館吧?他說現在咖啡館賣的咖啡多貴啊,還不如在家喝速溶咖啡。
一個開20幾萬美元的豪車的人,竟然會覺得一杯咖啡太貴了。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或者說你就是這樣的人。
我們其實多多少少都有同樣的毛病,在某些事情上,一點都不吝嗇,買就買了,但另外一些事情上,覺得多花一分錢都覺得可惜。
不僅是對物質的匱乏,如果我們從小生長的環境中缺乏父母的情感支持,我們長大了以後也會有很強的情感上的匱乏感,容易走向兩個相反的極端。比如成年後會表現出對某段親密關係極端的依賴,要麼就對某段關係高度防備,內心的保護層變得很厚。
我們小的時候對於某種事物的認識一旦成型,這個認知可能會伴隨我們一輩子,給我們生活帶來種種困擾。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早期適應不良圖示」。
這個概念是由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傑弗里·揚(Jeffrey Young)提出來的,他也是「圖示療法」(Schema Therapy)的創始人。
他把早期適應不良圖示一共分為18種,最常見的比如我剛才提到的對於關係的極端依賴,感覺自己在情感上永遠得不到滿足,這個叫「情感剝奪圖示」。再比如,自己明明有能力做好一件事,卻總覺得自己不行,這個叫「失敗者圖示」。
而我們的匱乏感,就是來自於各種圖示,因為這是一種無條件的自我判定。
說回我剛才的大學同學,他小時候家裡確實比較窮,體會過那種極度的物質匱乏,不僅如此,從小家裡比較窮的孩子通常在情感上也是一種匱乏狀態,因為從小就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父母整天忙著在外工作也沒時間陪伴,在學校可能看見家庭條件好的同學也會自卑,等等問題。
他是各種圖示交織在一起,最終體現在他現在的金錢觀。比如他想證明他可以,他就想盡辦法買豪車來彰顯自己的財力,希望別人高看他一眼,但他同時又捨不得花錢,因為窮怕了嘛,這種本能促使他連一杯咖啡都捨不得買。這種金錢觀其實會給他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因為是各種矛盾的心態。
這種矛盾的心態會給一個人帶來巨大的內耗,而這種內耗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匱乏 - 認知資源的匱乏。
3 認知資源的匱乏
認知資源的匱乏,我們也可以叫匱乏思維,或者叫稀缺思維。
那匱乏思維到底是什麼呢?。
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這項研究要求實驗對象寫下一項個人目標,一個他們所希望獲得的某種頻質的特徵,比如受歡迎,成功之類的。
第一步是,實驗人員對第一組要求寫下一項人生中最關鍵的目標,對第二組呢要求隨便寫一些目標。
第二步是,讓兩組實驗對象繼續寫目標,儘可能地多寫,無論重要與否。
結果顯示,第一組列出的目標總數比第二組少了30%。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第一組實驗對象在寫下了那一個最關鍵的個人目標以後,所有的專注力都圍繞著這個最重要的目標,他們大腦中就關閉了很多其他目標的可能性。
這個現象在心理學叫「目標抑制」。
目標抑制的背後有一個本質上的心理效應,叫「管窺效應」。管窺效應顧名思義,就是你通過一個管子在看一個東西,視線窄到一個管子的直徑大小。這個概念是行為經濟學家賽德希爾·穆萊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來的。
穆萊納森表示,匱乏不僅是物質條件的缺乏,更是一種認知資源的消耗。處於匱乏狀態下的人,可能會因注意力和心理能量被分散而導致更差的決策表現。
很多人聽穆萊納森這個名字是不是有點耳熟啊,因為他就是《稀缺》這本書的作者。
這本書主要是說貧困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各種匱乏,而是心智上的窄化。而這種心智上的窄化效應有一種強大的慣性,哪怕你不再匱乏了,也會導致我們只會關注短期利益,眼前的得失,幹什麼都會想到「我沒錢」。大腦被這種思維占據,人就不太可能思考其他的更長遠的東西。
所以,說白了,匱乏思維就是,一個人太專注於一件事了,導致看不到周邊的很多事物,也就變相地放棄了很多其他的可能性。專注於什麼呢?專注於「不足」這一點。匱乏感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是一種成癮行為,因為內心總是「我想要」的狀態。
回到我那位同學的例子,他就是因為太專注於「自己要出人頭地」了,所以他只能看到他的不足的地方,無非就是,金錢和社會地位。所以他現在開口閉口都是聊商業,賺錢的方法,投資的技巧。
他也讀書,但讀的書都是跟賺錢有關,什麼商業戰略,公司管理方法,從來不讀閒書,就是小說啊,或者說我讀的這些書。也很少去一個從沒去過的地方旅行,去體驗當地的自然環境。因為這種管窺效應導致他連一杯星巴克的咖啡都不捨得喝,因為他骨子裡認為,這種錢能省就省。
他不去體驗生命中那麼多美妙的東西,就只知道賺錢。在我眼裡他的人生非常枯燥。
4 如何擺脫匱乏思維
那如何擺脫這種匱乏思維呢?
就像我在文章開始的部分提到的,面對這種無意識,你需要做的就是覺察。我講了這麼多,就是為了拆解它背後的機制,讓你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你明白了,就會很自然地去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問題。 而這個過程,就已經幫助你解決至少一半的問題了。
然後配合一些認知行為療法,讓自己多去體驗新的東西。認知上知道這個道理還不足以改變多年的一種「心理慣性」,你需要配合積極行動。但這裡面最大的悖論就是,大家並不會去行動。
所以,更關鍵的在後面。
根據我的觀察,匱乏感比較強的人會重複特定的行為,因為這種重複會給他帶來一種「確定感」,意思是我要做了,就肯定會獲得快樂,本質上這是一種成癮行為。但這種快樂,是有天花板的。
比如我們喜歡消費各種短影片,想通過影片裡各種有趣搞笑的高頻刺激來滿足短期的注意力需求,來逃避無聊或壓力,同時獲得即時的快感。
剛開始會有極大的滿足感,瘋狂分泌多巴胺。你想要不斷獲得這種快感,影片帶給你的刺激就需要越來越大。但它總有個盡頭,你看多了這一類短影片,就開始尋找下一類短影片。直到你看完了所有類型的短影片後發現,創作者的創新能力根本跟不上你日益膨脹的需求。你突然有一天發現,看短影片好無聊。
到了那個頂點,你自然就開始重新審視看短影片這種行為。
再比如,像我那位同學那樣的人,他陷入這種慣性是因為他賺到了錢,他在追求物質的路上得到過很好的正向反饋。但是,當他追求金錢和地位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遭遇挫折和失敗,而且是連續性的失敗,總有那麼一天,他走的這條路上遇到無法逾越的山峰。
他開始審視這些年的人生,看著facebook裡面的一些朋友一直在分享跟家人到處旅行的照片,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在追求這些的時候失去了對親人的陪伴,還有好多自己夢想過,但是沒去的地方。
這個時候,他們的這種匱乏思維就開始瓦解了。他意識到,原來自己想要的並不是什麼金錢和地位。他迎來了一次頓悟,一次認知上的升維。
就算走到那一步才意識到自己的匱乏感也無妨,人生就是一場旅行嘛,多走些彎路,並不見得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