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講述了兩位天文物裡學加發現了計算出一顆遙遠的巨大彗星將在半年後撞擊地球,其威力將毀滅地球。 這部災難與喜劇包裝的電影諷刺了現今的社會現象,真實呈現每個人會有的反應,無論是政治操作,或是商人的宣傳,民主政治脫離不了的政治金援導致財閥操縱著政府以及真相的表述,而在社會當中沒有保持獨立思考的人是大多數,他們受到這個政商關係的媒體宣傳,而刻意的去忽略了科學、真相是什麼,如同漢娜鄂蘭的《平庸的邪惡》一般。 民主政治強調的是自主意識,但是民主自由的空氣一呼吸久了,人們漸漸的忘記要保持學習、去關注國家的治理,關注在代議制度下的代議士—議員、立法委員是否有盡到責任去傳達民意,並且準時進議會上班審查預算、推行法案,這些是人們不關心的事,也不關心公眾議題,只在乎自己意識型態下的資訊,並且以仇恨、批評謾罵來得到參與的充實感。這也是造成民主國家一不注意很容易就反被獨裁國家操控的原因,根據瑞典研究計劃V-Dem的學者以13年的研究時間與3000萬個觀察數據分析全世界,發現台灣受到境外假訊息與認知滲透的狀況是全世界第1,並且配合內容農場的供應鏈製造恐慌,使人感到民主體制帶來混亂的局勢,意圖使島內聲音分裂、使不信任民主體制以及體制下產生的政權。例如在2023年7月,聯合報報導一篇「美國在台灣研發生物戰劑」的報導,裡頭的公文格式與用詞在後續被美國官方與台灣政府證實為假公文,並且當中出現許多中國的用語。在真假越來越難分辨的情形之下,會主動關心與了解真相的人只會愈來愈少,民眾的思想跟行為就愈來愈容易被控制。 並且在2022年2月,台北車站內的大型電子看板被駭客入侵,用簡體字寫著兩岸統戰的文字,語帶威脅,這些都如同這部電影活生生的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上演著。
「…We know that misinformation is a fundamental threat to democracy and freedom. Sosal media explloited by other governments can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among large segments of the general public in target countries and undermine good policy efforts.」瑞典V-Dem計劃的負責人Staffan Lindberg教授說到在社群媒體上,中國更透過在境外的控制,掌控島上的大眾輿論,並破壞政府在良好政策上的努力。而台灣的facebook數據與資料庫正是設在上海,更使中國更方便的控制這家私人企業影響至台灣國內。 該如何在維持言論自由與民主的情況下去做規範?如何讓全體有韌性去預防這些認知作戰,以及避免如電影當中所演出的狀況,避免真相變得失焦,科學實證變成非主流的聲音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的意識型態與社群媒體網紅所說的話。這恐怕是我們未來最大的課題,需要努力去做思考。而台灣,或者說是全世界的人類,對於思想、哲學、道德、環境永續等等的思維普遍沒有興趣,沒有花更多的金錢與時間投注在這一塊,使得法規制定、全民意識總是慢了不只半拍。 劇中的總統的演出很大一部份在諷刺川普的「白人至上主義」、「虛無主義」所帶起的支持率,「讓美國再次偉大」用著這樣的口號來訴諸情緒與民粹,並且宣佈蓋起「美墨城牆」要阻止偷渡以及限制移民以保障國內的失業率,若是如此,事實上川普該做的是在矽谷的周圍建立起網路的防火牆,因為很大一部份是因為科技以及演算法的關係導致許多的工作被取代並增加了失業率,在景氣低迷的環境下、也因著科技遽變導致的失業問題,民眾在選舉當中訴諸了感性大過了理性,並且急於在口號聲中再次展現自己手中選票的權力。川普當選的同一年,另一個例子是英國,在2016年的全民公投導致了「英國脫歐」的實現,而公投結果公佈之後,英國國內的關鍵字搜尋第1名正是「脫歐後果」,沒錯,當意識到必須真正實行脫歐的時候民眾才真正全面的去了解到底脫歐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英國民眾一樣是在世界狀況低迷的情況下,對全球化失去了信心,就在脫歐倡導者的言語之下,在你我之間蓋起了一道牆,認為獨自享用自由經濟、民主、社會責任,把權利抓在手裡,未來能更好。 電影上映之際剛好正值新冠病毒的疫情,各樣對於疫苗的陰謀論、戴口罩是在剝奪你的自由的倡議者、失去媒體天職只為了收視率的媒體人,這些種種讓人相當有既視感。而劇中,在政府與科技公司的宣傳之下,真有許多民眾期待著彗星的到來,並且希望上頭豐富的稀缺礦產能為自己帶來財富與就業機會。 電影正是在諷刺著現行的自由主義世界所面臨的問題,當政府與科技公司掛鉤,並且用著各樣的言語帶起民眾的情緒,並宣稱那些叫你「抬頭看」的人是正在剝奪你的自由,以此來消費並利用民主的真諦。直到巨大的彗星真的要撞擊地球的那一刻,所有人才都抬起了頭。 在劇中,世界末日前的種種荒謬在社會中上演著,例如年輕人持續熱衷於網路媒體,彷彿所有事情都不會發生、網紅的言論成為真理,許多人甘願這樣的被帶領著,而不願自己動腦並且去求證真實。許多場景跟橋段在一個個特寫鏡頭的呈現之下,我感到這些忽略事實來過生活的人,他們的嘴臉在鏡頭呈現下有些許突兀、似乎這部電影的情感鋪成顯的極為粗糙,但是,反觀自身的社會,這樣的現象不是正在上演嗎。
20220217 是我書寫這篇文的日子,而如今到了2025年,一切仍舊上演,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