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飄來很多threads文章,在討論「寫作應由心而發」vs.「現實生活需要經濟支撐」——這個問題我從決定選念大學科系時就在想了,真的想了超過10年。
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看:
如果寫作者熱愛的題材本身市場就小,無論再怎麼用心,受眾數量有限,變現模式自然受限。
例如,寫關於冷門歷史事件、哲學思辨、文學評論等,雖然內容深度高,但願意付費的讀者卻少。這時候如果沒有協助行銷的資源,讀者群很難放大。
當寫作風格與讀者偏好有落差時,寫作者會陷入「寫自己喜歡的 vs. 寫市場需要的」的困境。
那個,有料還是沒料的那個⋯⋯應該是最明顯的例子。
如果不考慮收入,創作者只能透過其他工作來維生,導致時間、精力被壓縮,寫作變成副業。
寫作者不一定要完全迎合市場,但可以找到讓市場接受自己風格的方式。例如:
冷門題材的市場化敘事:如果寫歷史,可以用「當代角度」去解讀歷史,或加入故事性、懸疑感,吸引更多讀者。
將創作與實用內容結合:例如,寫哲學的可以轉向「哲學如何提升職場決策力」這類內容,擴大受眾基礎。
市場導向不代表拋棄個人理念,而是找到更適合的表達方式
純寫作變現難度高,但如果將內容分層,就能同時兼顧市場與個人理念。例如:
✔ 高價值內容變現 → 針對小眾受眾推出付費訂閱、深度內容(如會員專欄、電子書、課程)。
✔ 大眾市場曝光 → 在免費內容(如社群貼文、部落格)中加入較市場化的內容,吸引更多流量,進而導入付費服務。
✔ 多元收入來源 → 透過企業合作、寫作諮詢、品牌聯名等方式增加收益,而不只是依賴單一寫作收入。
讓寫作既能觸及大眾,又能在核心理念上保持堅持,是讓創作具備市場價值的關鍵。
當寫作者需要接案變現時,許多人會擔心:「在商業內容中,我還能忠於創作嗎?」事實上,即使是在商業文案、電商產品銷售頁等以轉化為導向的內容中,也可以利用部分篇幅來展現創作理念或故事,讓品牌敘事與個人風格共存。
以電商產品銷售頁為例,傳統銷售頁通常是功能導向,強調產品規格、優勢、價格,但在某些區塊,我們仍然可以融入敘事性文字,讓品牌與產品更具吸引力。例如:
✔ 主標題與開頭仍然聚焦產品賣點
「這款手工皮革筆記本,採用義大利植鞣革,每次觸碰都會留下你的使用痕跡,逐漸變成獨一無二的樣貌。」
✔ 在其中一個區塊加入故事(或你喜歡的類型題材等),創造情感連結
「某個夜晚,品牌創辦人翻開了一本十年前的筆記本,上面的字跡早已隨時間褪色,但紙張上的摺痕、皮革的光澤,仍記錄著當時的自己。『一本好的筆記本,不只是紙張的堆疊,而是能夠承載回憶的容器。』於是,我們設計了這款筆記本,讓它隨時間變得更有個性,成為你人生故事的一部分。」
✔ 最後回到產品價值與購買動機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本不會被時間淘汰的筆記本,這款手工植鞣革筆記本,或許能成為你未來十年的夥伴。」
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商業內容不只是冰冷的功能描述,而是帶有溫度、敘事感,甚至讓品牌與產品擁有更獨特的價值,成為雙贏的做法。
這種策略不只適用於產品銷售頁,也可以運用在:
小提醒:接案時,文案仍然以服務產品或商業目標為優先,絕對不可以因為想要創作而放入與品牌落差過大的內容,例如在母嬰產品寫驚悚暴力小說等。
寫作不應該被市場完全主導,但也不能忽視現實。
市場可以接受深度內容,但寫作者需要學會讓市場看到這些內容的價值。與其排斥變現,或完全迎合市場,不如找到兼顧理念與商業價值的策略,讓寫作能夠長久發展。
不是所有創作都該為錢,但讓創作能夠養活自己,才能讓「愛發電」持續下去。
《新手文案入行包 2024 AI加強版》,為你解答文案接案的常見迷思
很多新手以為接案的關鍵在於寫得好,
但實際上,更重要的是了解市場需求和客戶心理。
透過入行包和AI教練,你可以快速掌握這些實用技能,讓你比其他新手更快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