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生命面紗後的意義所在──毛姆《面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面紗》的書名來自雪萊的十四行詩:「別揭開生活華麗的面紗。」這句詩的背景是詩人對生命、時間的深刻思考。他提醒人們,不要輕易地揭開生活背後的「面紗」,是因為生活中隱藏著無常、脆弱,甚至可能是空虛的真相……。

raw-image

一、善惡的模糊地帶

毛姆厲害之處在於巧妙塑造出人性的幽微,人最有趣的地方,正是在其內心善惡有時並沒辦法畫界得那麼清楚,反而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會隨著時間、經歷有所改變。在多數人眼中的大善人,或許內心深處也有強烈的惡意,而一個輕浮放蕩的人,同樣地可能成為聖人。

故事前半部,作者描述沃爾特用膽怯卻深情的姿態,打動了凱蒂,讓不愛他的凱蒂,抓著僅存的機會,逃離英國,從頭到尾凱蒂並未掩飾她不愛沃爾特,她深知給予一點便是沃爾特的全部。而沃爾特儘管甘之如飴,深愛著他美麗的妻子,在心底卻始終貶低凱蒂,認為她是輕浮的蠢貨,甚至在發現凱蒂外遇後,冷眼看著她被湯森一文不值地丟棄,並把她帶到湄潭府,預期著死亡降臨在其中一人身上。

然而沃爾特沒想到的是,凱蒂輕浮庸俗的人生觀點,卻意外地被霍亂與死亡遍布的村子轉向。在見證如同動物般的乞丐屍體後,她體認到人生的荒謬與短暫,無聊之餘,認識為精神信仰犧牲一切的修女們,使凱蒂也開始奉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本以為被愛情所遺棄,而近乎滅亡的凱蒂,卻用自己的力量在死亡邊緣上逐漸重生。

故事後半部,凱蒂與沃爾特的關係始終無法修復,已經重生的凱蒂開始對自我誠實,而沃爾特一開始看似寬厚、大肚地對待妻子,卻反被自己的尊嚴所傷害,決意自棄。曾認為自己是如此無條件愛著凱蒂的聖人,最終為內心的人性面反將了一軍:

沃爾特百般聰明,卻一點也不知道輕重。因為他給一個布娃娃穿上華麗的裙子,把它供奉在神殿裡,然後發現布娃娃裡塞滿了鋸末,他便既不能原諒自己,也不能原諒她。他的靈魂撕裂了。他一直活在假想之中,當真相擊碎了它,他便以為現實本身也碎了。千真萬確,他不會原諒她,因為他無法原諒自己。

儘管最終凱蒂希望透過祈求原諒讓沃爾特不再有所缺憾,仇恨卻仍深植他的心裡,一直到死前道出「死的是那隻狗」,才發現善人與瘋狗,自己屬於哪一邊。


二、情感的複雜特質

除了對人性刻畫的犀利,在複雜情感的描繪上,毛姆更能透過簡單的角色關係進行一次次辯證、展演。

例如沃爾特對凱蒂令人費解的愛慕,作者巧妙地道出一個如此聰明、冷漠又壓抑的人,遇到愛情也無法控制自我,他對凱蒂的一段自述,甚至可以說是深情至極:

大多數人,據我所知,當他們愛一個人卻得不到回報,就覺得委屈。他們會變得憤怒、痛苦。我不是。我從沒指望你會愛我,我看不出你有任何理由,我也從不認為自己值得被愛。我很感激能被允許愛你,當我有時想,你很高興和我在一起,或者當我發現你眼裡閃過一絲愉快的愛意,我便欣喜若狂。我盡量不讓我的愛打擾你,我知道我會承受不起,所以一直留意,不讓我的愛冒出一點讓你厭煩的跡象。大多數丈夫認為那是一種權利,而我卻準備接受你的恩惠。

沃爾特看不起凱蒂世俗化的生活,認為其愚蠢輕浮,卻不能不愛她。甚至起初,他就知曉凱蒂僅是為了脫離社會、家庭的壓力而與他結婚,他亦欣然接受。

而凱蒂對湯森無法自拔的愛慾,作者同樣也形塑得十分深刻:

他湊近她的臉,但她拒絕了;他又靠近她的嘴;她不知他在說什麼,斷斷續續,全是火熱的情話;他的雙臂緊緊地摟著她,讓她覺得自己就像是個迷路的孩子,現在終於安全到家了。她輕聲呻吟著,閉著眼睛,滿臉淚水。這時,他找到了她的唇,他的吻像上帝的火焰,瞬間燒透了她的全身。那是一種狂喜,她被燒成了灰燼,周身放光,彷彿變了形。在夢裡,在夢裡她曾體會過這種狂喜。他現在要幹嘛?她不知道。她不再是個女人,她的個性熔化了,只剩下絕無僅有的欲望。

凱蒂從湄潭府再次回到香港時,本以為自己早已不在乎為了自身官銜、遺棄她的卑鄙小人湯森,然而見面後,一切身體感受卻背叛了她。從過往傷痕建立起的自信,又被情感一一擊潰,甚至是用更強烈的方式反噬了她。

毛姆透過這兩段情感,完全講述了愛情的本質「沒有理由、無法控制」。就算一個人再好,或許都不能構成愛他的理由,而付出更不等於有所回報,這是人們在情感關係中的常態,但人們是不可能不去計較、算計當中獲得的種種,以至於牽扯出一層又一層無解的愛恨。


三、如何前往自由之道

在凱蒂歷經一切磨難──被外遇對象所折磨、面臨死亡恐懼的威脅、與丈夫關係的終結、過往形塑她人生觀的母親去世後,最終她近乎從一切關係束縛中脫離,僅剩下自己與腹中的孩子。

儘管未來如此渺茫,這個念頭卻像河面晨曦照耀的薄霧一樣閃閃發亮。自由!不僅掙脫了令人煩惱的束縛、令人沮喪的陪伴。自由!不僅逃離了死亡的威脅,更擺脫了讓人墮落的愛情。擺脫了一切精神束縛,一種脫離了肉體的靈魂的自由。與自由相伴的,還有勇氣,以及冷眼看待未來變遷的堅強

回顧凱蒂的人生,最初充滿了對表面世界的迷戀,她追求澎湃的愛情與外在的虛榮,而忽視了內在的真實。在婚姻裡背叛沃爾特,到最終看清愛情的虛無,並從中感受到失落、痛苦與悔恨。

然而隨著抵達不同的風景,遇到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人們,她才逐漸思考出屬於自我的道路。或許生活就是這樣,去體驗、去經歷,去揭開各式各樣的面紗,才能開始理解,何謂人生,以及何謂自己真正嚮往的,那自由的道──

有些人在鴉片中尋找,有些人在上帝中尋找,有些人在威士忌中尋找,或者在愛中尋找。所有的道最終只有一條,但它不通往任何地方。

直到結局,凱蒂意識到自己生命真正的意義,轉向了內在的寧靜。

raw-image


喜歡塗鴉、閱讀與旅行,努力在日常的空隙中尋找一點自由的空氣。 📢近期閱讀心情放在IG:https://instagram.com/yu_tien0511 ✨此處不定期更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接續上篇,接下來會再介紹四部我喜歡的漫畫。其實近年漫畫市場好像也改變蠻多的,許多漫畫月刊收的收、電子化的電子化,韓漫與條漫的興起,以及BL漫畫逐漸變成女性市場的王道,少女漫畫的粉絲好像也愈來愈少了呢,若你也是同好中人的話,請往下看看吧!
少女漫畫很容易給人一種刻板印象,那就是男女主角一年到頭老是不務正業都在曖昧、談情、吵架、說愛,女配角因男主角個個都從閨蜜進化成心機婊,男配角則因女主角做盡各種事卻只淪為一條忠犬,如羅曼史公式般的劇情,就好像永無止盡的循環,換湯不換藥的情節卻還是引發各家派系互相口水激戰。
接續上篇,接下來會再介紹四部我喜歡的漫畫。其實近年漫畫市場好像也改變蠻多的,許多漫畫月刊收的收、電子化的電子化,韓漫與條漫的興起,以及BL漫畫逐漸變成女性市場的王道,少女漫畫的粉絲好像也愈來愈少了呢,若你也是同好中人的話,請往下看看吧!
少女漫畫很容易給人一種刻板印象,那就是男女主角一年到頭老是不務正業都在曖昧、談情、吵架、說愛,女配角因男主角個個都從閨蜜進化成心機婊,男配角則因女主角做盡各種事卻只淪為一條忠犬,如羅曼史公式般的劇情,就好像永無止盡的循環,換湯不換藥的情節卻還是引發各家派系互相口水激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詩為浪漫詩人雪萊的代表作,也是英詩必讀名篇,寫於1818年,拿破崙見逐於聖海倫娜島之後,或許意有所指。
Thumbnail
潘國靈《身體變奏曲》是一本「默默」的書——橫跨疫情前後的微語與呢喃,在世界的風雨之後,默默沈澱為另一個全貌。 而這捲羊皮紙循序攤開,亦成為我們的觀照,映見生命幽微不可言處的自己。
Thumbnail
《生命之美》看似克里希那穆提的日記,但其實也是讀者重新閱讀自己生命的旅程──看著同樣的人間風景,你腦海中會閃過什麼念頭?你眼裡看著世界,但,世界可曾進到你心裡?你心裡是否裝滿了俗世的塵埃,不再明心見性,看不見大千世界之美,也看不見真相?
Thumbnail
勿忘歷史、記取教訓、莫重蹈覆徹,這才更該是我們後人的功課。
Thumbnail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莎士比亞 神不在場發現一本突如其來、年代久遠的書,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每60分鐘才會開啟一次。 僅知道它一直在邀請不同的人進入,期待有人能改變什麼…這本書我們所知甚少,進去過的人,對它的說法眾說紛紜,你願意冒險進到魔書裡,接受它的邀請嗎?
Thumbnail
枷鎖捆綁久了,成了印記。這印記會成為未來的勳章,或終其一生視為抹滅不掉的傷疤? 《人性枷鎖》是一本以半自傳體的形式寫成的小說,於1915年出版,為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所著,書中情感描繪的細膩、深刻,共122章,每章篇幅不大,很好閱讀,但需要細細品讀。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書寫,從主角菲利普
Thumbnail
自問對藝術家張狂的性格難以理解,所以從沒想過閱讀有關藝術家生平的書籍。不過有次閒逛書店,偶然看到「有人低頭看便士,他卻抬頭看月亮」宣傳字句,讓當時努力追逐夢想的我深感共鳴,立馬就買下。
Thumbnail
先前看了《毛姆文學課》這本書,就對毛姆的作品頗感興趣,查了一下,發現這本《月亮與六便士》的簡介看起來最有趣,所以就先從這本開始讀起。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
Thumbnail
本詩為浪漫詩人雪萊的代表作,也是英詩必讀名篇,寫於1818年,拿破崙見逐於聖海倫娜島之後,或許意有所指。
Thumbnail
潘國靈《身體變奏曲》是一本「默默」的書——橫跨疫情前後的微語與呢喃,在世界的風雨之後,默默沈澱為另一個全貌。 而這捲羊皮紙循序攤開,亦成為我們的觀照,映見生命幽微不可言處的自己。
Thumbnail
《生命之美》看似克里希那穆提的日記,但其實也是讀者重新閱讀自己生命的旅程──看著同樣的人間風景,你腦海中會閃過什麼念頭?你眼裡看著世界,但,世界可曾進到你心裡?你心裡是否裝滿了俗世的塵埃,不再明心見性,看不見大千世界之美,也看不見真相?
Thumbnail
勿忘歷史、記取教訓、莫重蹈覆徹,這才更該是我們後人的功課。
Thumbnail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莎士比亞 神不在場發現一本突如其來、年代久遠的書,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每60分鐘才會開啟一次。 僅知道它一直在邀請不同的人進入,期待有人能改變什麼…這本書我們所知甚少,進去過的人,對它的說法眾說紛紜,你願意冒險進到魔書裡,接受它的邀請嗎?
Thumbnail
枷鎖捆綁久了,成了印記。這印記會成為未來的勳章,或終其一生視為抹滅不掉的傷疤? 《人性枷鎖》是一本以半自傳體的形式寫成的小說,於1915年出版,為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所著,書中情感描繪的細膩、深刻,共122章,每章篇幅不大,很好閱讀,但需要細細品讀。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書寫,從主角菲利普
Thumbnail
自問對藝術家張狂的性格難以理解,所以從沒想過閱讀有關藝術家生平的書籍。不過有次閒逛書店,偶然看到「有人低頭看便士,他卻抬頭看月亮」宣傳字句,讓當時努力追逐夢想的我深感共鳴,立馬就買下。
Thumbnail
先前看了《毛姆文學課》這本書,就對毛姆的作品頗感興趣,查了一下,發現這本《月亮與六便士》的簡介看起來最有趣,所以就先從這本開始讀起。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