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ddon 是希伯來語對應希臘語 Apollyon(阿波淪) 的名字,意指「無底坑的天使」(angel of the bottomless pit),此稱號來自《啟示錄》9:10。此外,他也是綁縛撒旦一千年的天使(或星辰),這一描述出現在《啟示錄》20 章。
在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中發現的《感恩詩篇》(Thanksgiving Hymns)提到「阿巴頓的陰間」(Sheol of Abaddon),以及「貝利亞勒(Belial)的洪流衝入阿巴頓」。
在1世紀的《腓羅聖經古事記》(The Biblical Antiquities of Philo)中,Abaddon 被描述為一個地點,指的是陰間(Sheol)或地獄(Hell),而非靈體、惡魔或天使。同樣地,在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的詩篇《復樂園》(Paradise Regained)(第四卷,第624行)中,Abaddon 也被用來指代無底深淵。
他被稱為「毀滅者」,是《啟示錄》中無底坑的天使。畫面展現出他身披黑金鎧甲,擁有巨大燃燒的翅膀,雙眼閃耀著詭異的紅光,手持燃燒的巨劍,背景是一片充滿混沌能量的風暴深淵,象徵著毀滅與審判
據傳,是聖約翰(St. John)首先將 Abaddon 擬人化,將其描述為一位天使。
但在3世紀的《多馬行傳》(Acts of Thomas)中,Abaddon 被視為惡魔,甚至是魔王撒旦本身。英國作家約翰·班揚(John Bunyan)在《天路歷程》(Pilgrim’s Progress)中,也持相同觀點,認為 Abaddon 是魔鬼或地獄之主。
在麥瑟斯(S. L. MacGregor Mathers)的《所羅門大鑰》(The Greater Key of Solomon)中,Abaddon 也是一個神聖的名號,摩西曾用這個名字召喚神之力量,降下毀滅性的雨水來懲罰埃及。
在猶太神秘學(卡巴拉,Kabbalah)中,猶太學者Joseph ben Abraham Gikatilla(約瑟夫·本·亞伯拉罕·吉卡提拉)將 Abaddon 視為地獄七殿(Arka)中的第六殿,由天使 Pasiel(帕西爾)所掌管。
18世紀詩人克洛普施托克(Klopstock)在《彌賽亞》(The Messiah)中,稱 Abaddon 為「死亡的黑暗天使」(death’s dark angel)。
在法蘭西斯·湯普森(Francis Thompson)的詩篇《致英國殉道者》(To the English Martyrs)中,也提到了 Abaddon 「彎曲的翅膀」(hooked wings)。
Abaddon 也常被視為死亡與毀滅之天使,是深淵(Abyss)之惡魔,甚至被認為是地獄魔軍的統帥。在某些記載中,Abaddon 被視為與撒旦(Satan)或薩邁爾(Samael)等同。
在De Plancy 所著的《地獄辭典》(Dictionnaire Infernal)中,Abaddon 被描述為「世界末日的毀滅天使」(Destroying Angel of the Apocalypse)。
在Barrett 的《魔法師》(The Magus)中,Abaddon 也被描繪成邪惡的惡魔之一,甚至有彩色插圖來呈現他的形象。
阿巴頓(Abaddon),希伯來語作אבדון,意為「毀滅」或「毀滅之地」。在《希伯來聖經》中,阿巴頓通常與陰間(Sheol)並列,指代死亡或毀滅的領域。在《新約聖經·啟示錄》第9章第11節中,阿巴頓被描述為無底坑的使者,統領蝗蟲大軍,其希臘語名為亞玻倫(Apollyon),意為「毀滅者」。
在猶太教文獻中,阿巴頓被視為毀滅之地或死亡之地,與陰間相關聯。《約伯記》26:6提到:「在 神面前,陰間裸露,滅亡也不得遮掩。」此外,阿巴頓在《詩篇》88:11和《箴言》15:11中也有出現,均指代死亡或毀滅的領域。
在基督教傳統中,阿巴頓的形象多樣化。在《啟示錄》中,他被描繪為無底坑的使者,統領蝗蟲大軍,對未受神印記的人進行五個月的折磨。然而,在一些中世紀的基督教文獻中,阿巴頓被視為地獄的象徵或毀滅之地,而非具體的天使或惡魔。
在神秘主義和卡巴拉傳統中,阿巴頓有時被視為地獄的領主或毀滅的天使。然而,這些描述在不同的文獻中存在差異,且多為後世的詮釋和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