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幾天前,我收到了期刊編輯寄來的論文接受通知信。我當下的心情其實蠻平靜的,沒有那種非常興奮、高興的情緒,反而比較是「終於解脫了」這種鬆一口氣的感覺。大概是因為被這篇命運多舛的論文折磨了兩年多,磨到後來已經無感了吧。
我覺得寫一篇論文就好像準備一場獨奏會,兩者都需要長時間在孤獨的環境完成,且需要耐心及強大的意志力。回想起小時候,閱讀與寫作簡直是我的惡夢,當時連一篇500字作文都寫得很痛苦。而如今的我卻能夠持續蒐集資料、閱讀文獻,並獨立撰寫一篇英文論文,這樣的轉變還真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從 2022 年的五月初,我就開始構想中文版的論文。過程中,因為實驗方法不斷調整,論文內容也需要同步更改,因此直到九月中才正式完成。之後,我花了將近半個月把論文翻譯成英文版,並透過英文編修專家協助,於十月中完成並投稿。幾週後,我收到了期刊審查委員針對論文提出的幾個問題及修改建議。其中有一位的問題比較棘手,他提出的幾個問題都是比較偏生物或是醫學臨床實驗的問題,而我的背景是純資工,對於生醫方面僅有基礎了解,因此需要花更多時間閱讀文獻,並思考如何回覆。雖然這篇論文結合資訊與生醫兩個領域,但期刊審查委員未必是精通這兩個領域的專家,有可能只專精於其中一個領域,而不同領域的專家看同一篇論文的角度自然大相徑庭。後來,其中一位審查委員沒有再對我們進行提問,而另一位審查委員還是不太滿意我們的答覆,期刊編輯因此決定拒絕這篇論文。當時,我的心情有些沮喪,畢竟這篇論文曾被指導教授認識的專家看好,教授也認為很有機會投稿成功。我覺得這種感覺就好像努力準備一年考試,最後卻因一題之差而未能上榜。不過,人生中總會遇到這種「差點就成功」的時候,雖然難免失落,但還是得學習面對。
自從這次投稿後,這篇論文就像是鬼打牆一樣,後來每次投稿都很不順利。基本上,不是未經審查就被拒稿,就是被建議轉投其他期刊。而從投稿、審查到收到通知,每次都需要漫長的等待,短則一兩週,長則數個月。這樣的過程實在令人煎熬,畢竟自己除了等待,什麼都做不了。最讓人難受的一次是,投稿後等待整整九個月,最後卻因為對方找不到審查委員而被退稿。當時我想過,如果在四年級結束前論文還沒發表,就乾脆放棄拿博士學位。這兩年間的投稿體驗實在太差了,過程相當折磨,連指導教授都說幾乎沒遇過這種狀況。幸好在最後半年否極泰來,這篇困難重重的論文終於成功發表,真的是皇天不負苦心人!
在我撰寫論文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難點是,需要閱讀大量的參考文獻,增加自己的背景知識,同時為自己的研究尋找立足點。論文不像原文書那樣容易閱讀,作者假設讀者已有一定的背景知識,許多概念僅用幾句話輕描淡寫帶過。當時,我深刻體會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原來自己所學的知識多麼不足,無論是數學、統計、生物都仍有需要補足的能力。再來就是英文論文寫作,雖然之前已經撰寫過一篇國際會議論文,但期刊論文需要更長的篇幅及更完整的架構,用詞也需要更加注意。而仔細想想,目標如果是國際期刊的話,中翻英的方式其實並不是很好,應該一開始就使用英文撰寫,畢竟中英文的寫作方式差很多。不過,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寫較長篇幅的論文,所以還是乖乖用保守一點的方法。我覺得如果沒有受過學術英文論文撰寫方面的訓練,大概就只能靠大量閱讀相似領域的論文,慢慢熟悉裡面的用字遣詞。另一個難點是,需要透過與他人的研究做比較,思考自己的研究有何價值,以及具有獨特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