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So When Are You Having Kids? The Definitive Guide for Those Who Aren’t Sure If, When, or How They Want to Become Parents
出版社#日出出版
「決定是否要生孩子是你一生中的第一個,也可能是最終的育兒決定。我們無法預測自己或孩子的未來,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力而為」
我認為這本書比較適合的受眾,應該是內心已經有決定,但還是有點稍微猶豫的人。
而這本書—是幫助你去了解你做出最後的決定時所會面臨到的狀況。
到了一定年紀,身邊的朋友開始結婚生小孩。而我們也開始遇到開始做決定,那就是要不要生小孩。
我身邊有一些朋友,是堅定的不生小孩派;我也有朋友,生了一個還想生第二個。
我內心其實已經有決定,但我還是很猶豫。
作者主要是以美國地區作為調查範本,訪談了上百個家庭,也包含同性伴侶、收養、代理孕母、借精生子等。
根據美國調查,第一胎孕婦的年齡一直在往上提升。大家都說早點生比較有體力帶,可早點生會面臨到經濟狀況不穩定,以及小孩出生後需要有人照顧而媽媽常常要中斷職涯。
再來是婚姻跟家庭,以前人普遍早婚,但現在的人比較晚婚,晚婚就意味著會比較晚決定生子(但也有些人是選擇不結婚生小孩)。
金錢費用部分,在美國從懷孕、產檢、生產到寶寶出生後的托育,可能就要到上萬鎂(沒有保險的狀況下,有保險也只會支付部分費用)。
假設有結婚、經濟狀況無虞、職涯發展OK,上述條件都已達到,為什麼還是有人選擇不生小孩?
有生小孩的人都知道,小孩出生後基本上是沒有完整的睡眠時間。作者訪問的其中一個新手爸爸說,他已經整整三年,沒有睡超過4個小時。
除了睡眠跟自己的時間外,養育小孩的責任似乎也越來越重。
以前的人都說「小孩就隨便養啊!」,「你以前不就是這樣長大的?」
可現在的父母,責任越來越重。越來越在意寶寶的發展、飲食、生長曲線跟教育,深怕小孩輸在起跑點。
養育小孩,必須附上龐大的責任、金錢和時間。
有些人選擇不生小孩,但必須與伴侶有共識。
「現實就是,你不可能在tinder配對時,就跟對方說『嘿!我不生小孩喔!』」因為通常這個話題,都是感情比較穩定,大概一年之類的才會聊到。」
好像還蠻有道理的(?)因為剛見面就講說不生小孩,會讓人覺得有點怪怪的。
就算雙方都有共識「不生小孩」,然而時間會讓人改變。其中一方可能會反悔想要小孩。
「在女方不想生小孩但男方卻不確定的異性戀夫妻關係中,男方通常都會『等著看』,並假設母性的本能將發揮作用並改變女人的想法。」作者如是說。
其中一個訪談一個讓我印象深刻,擔任醫師的亞裔第二代「阿奴琵雅」因工作勞累過度及累積龐大壓力之下,阿奴琵雅罹患血癌。因為接受治療有可能導致她無法生育。
她說,不管是父母家人還是論及婚嫁未婚夫,似乎都無法接受。
後來她與未婚夫分手、搬家,重新開始。身心疲倦阿奴琵雅,決定不要生小孩。為了不要「欺騙」對方,也不會被要求,阿奴琵雅決定坦率的告訴所有人,也分享給交往的對象。但常常會受到嚴厲的批評。
直到她遇見了「內森」,沒有因為退縮、有沒有口出惡言,就是這樣接受她現在的樣子。
這時阿奴琵雅才發現,「或許自己還是想生孩子」。
阿奴琵雅說:「我希望能被全然的接受,只因為我是我,而不被嚴格的學習成績成就,以及許多讓我覺得扭曲的事情所束縛,這些事情都不曾發生在我的非亞洲朋友身上。」
要不要生小孩,其實內心十分猶豫。
我很擔心自己沒有辦法照顧好小孩,很擔心自己無法負擔費用及責任,也很擔心如果小孩身體有狀況…
股癌(EP.514)正好把我的煩惱說了出來。
股癌說他最近常常會思考生小孩這件事。他說他一直不想讓太太養狗,不是因為負擔不了,是因為他看到狗狗老去會很難過。
但太太跟他說,如果沒有領養他們家的狗狗(秋口),狗狗可能還關在收容所不見天日,不會明白這世界上有好吃的東西,也不會體驗到有很大的公園跟奔跑的快樂。
股癌也無法體會到,看到狗狗快樂的表情、體驗的表情,他自己會有多快樂。
他一直以為領養狗很麻煩、生小孩很麻煩。
生了小孩就會有問題產生,在學校或生活中也會出現問題變成煩惱。
正因為有煩惱,所以就不要養狗也不要生小孩—是這樣嗎?
他說自己以前不懂,什麼叫做有小孩才知道愛?
然而股癌說他現在懂了,當他的小孩出狀況時,他只希望用所有去交換孩子平安健康。
雖然童年沒有很快樂。因為胖和長相,讓我受到霸凌。又不是特別聰明的人,讀書比其他人花很多時間。
但我還是平安長大,現在的我,有家人、朋友跟伴侶(還有卯咪)
如果有孩子,我會努力好好陪伴他長大。
我會跟他一起閱讀,我相信他也會有很多的朋友、家人的愛,未來也會遇上自己的另一伴。
推薦給大家!
如果喜歡我的閱讀心得或教學,歡迎按下「愛心」支持與轉發
也歡迎用一杯咖啡錢贊助我🫶🏻
可以追蹤/Follow我,本專欄會持續撰寫閱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