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過去提及的iO聯網組織,<大象與跳蚤>一書大多聚焦在一個人從大象出走至跳蚤時容易產生與面對的狀況,並藉由作者自身經驗提出哲學觀點。剛好,我自己也走過這條路,他所說的我也能自己判斷可讀性。
關於這部分,我認為還是要看個人,有些人敏感度高,也些人敏感度相對低。但我之前確實為這件事,出現嚴重的心理不適應。為此,我開始查其他的自由工作者,舉凡作家、退休企業家,他們的生活模式。自己一人居住?與家人同住?工作室直接設在家中?還是徹底將「工作」與「家」分開,以營造一個社會歸屬感?
最後,我個人的總結是,人再怎麼孤僻,終究還是群聚動物。也因此,我們得衡量自己實力與資金狀況下去做調整!
跳蚤與大象的差別,就在於你從一個大組織,跳脫獨立發展,但不論是大象還是跳蚤,我們求的都是持續活下去。工作上,我們會評估老闆養不養的起我們,但當你轉為跳蚤,你就得自己養的起自己。
所以,如果你當起了一隻追求自由的跳蚤,基本上你就得把他當作創業來對待,不論是思維、壓力調適、變現能力、營運/作業管理,甚至是備用金及槓桿。以職業上來說,作家、投資者、數位媒體者、第三方賣家,都是如此,如果你沒有做好全方位的準備,其實是很容易失敗的。
心理學與哲學,其實強調的都是自我的理解,先大致的理解自己再去理解這個社會的規則。心理不適應的那段期間,從產生問題到成功解決,就花了我4年多的時間,畢竟是心理上的調適,過程中不外乎都是在試著了解自己、找出問題點、做出改變。
這4年來,我見過不少的心理醫師,每個人的方法略有不同,所以還是得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醫師換個說法就是心理顧問,雖然克服還是要看個人,但他們會根據你提供的資訊,替你找出可能的問題點,並做出診斷與建議。儘管整個過程就是「不服輸的堅持」與「突破」這兩個老掉牙的詞,而且不得不說這確實存在倖存者偏差,也過於抽象,所以就不說了。
韓第拿Bernard Shaw當擋箭牌,表示「所有的改變來至於非理性的人們,因為理性的人只會預期一切按部就班的運作」。這句話是對的,但如果完全相信這句話,人生就會驚滔駭浪,更正確來說,應該是在非理性思考中保有理性思考。非理性本身的風險就相對高,也因此我們需要透過理性的策略去穩定非理性的風險。
舉一個例子: 創辦台積電,在當年都是一種非理性的思考,張創辦人也比我原先所想的還要感性,但就是這個眾人都認為的非理性思考,讓他創辦了台積電,只是一站在領導人這個角色,他就得時時刻刻以理性的角度去評估,避開毀滅性的直覺,該投資或停止的專案都需要數據佐證,但有些事情,仍需以人文直覺跟經驗下去判斷,因為這個社會的運作主要是由"人" 這個非理性的動物來維持運轉的。
按照前面所說,即便是自由工作者都應以創業的角度來看待,那所有的作業就應該以企業的角度來看待,尤其是變現與現金流的部分,要特別去重視。
張忠謀在書中提到,如何將產品賣出,讓現金流持續流入,以支付營運成本是最為重要的。將這觀念轉至個人也一樣,勞動力為我們帶來每個月的現金流,生活上的種種費用就等同於營運上的支出,其中支出又分為固定與非固定,如果每月的固定支出佔比過高,其應對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就會相對低。
也因此,當你脫離大象組織轉為跳蚤時,一旦失去固定薪資,營收與支出又無法達到損益兩平時,長久下來,消耗的都是自己的自有資金,時間一到就會自動被淘汰了。
投資上有籌碼效應的說法,公司營運上也有所謂的準備金,現金流的多寡佔了很大的關鍵性。不可控的突發狀況,又或者是需要資金再投資時,現金流就會呈現出他的關鍵性。這也說明資金確實是個資源,但這個社會所稱之的貨幣又只是基於「信用」二字。
在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前,韓第曾當任過石油公司經理人,並成立倫敦商學院,是著名的管理學大師。相對於一些第三方的自由工作者,作者的底子相對高,要入手也比較容易。就拿我自己來說,我沒有媒體的經驗、也沒有證券的經驗,莽撞的想往自由工作者走,勢必就只能自己摸索,從一天的作息開始,全都自己摸索。現在想想,我也很佩服當時的勇氣,但也很慶幸當初的嘗試幫自己開拓了一條新的路。
如果能再重新選一次,或許我會試著先從接觸那個產業開始,而不是莽撞的直接以自由工作者下去瞎子摸象,或許是風險最低的方法,但前提是要先進的去 XD
如果說,我沒有接觸自由工作者,以我過去的薪資及租金,依舊可以安穩地過生活,只差能存多少錢? 但當我接觸自由工作後,我的支出就必須增加一項「自我投資」,光ChatGPT一個月就要600多,其他種種的進修費用加一加,我得承認,以我自己來說,真的負荷不了,所以回家也是一件好事。
當年說要離開家的人是我,電話中說要回家的人也是我,離開家是為了看外面的世界,但當自己轉型失敗後,為了穩定財務狀不得不回家。
要說離開家完全沒收穫嗎? 其實也不必然,如果沒有離開家,在環境的限制下,我可能就不會接觸自由工作者這塊,但也是自由工作者讓我必須遣返回家。
回家前,我花了一年的時間,從北部改到中南部租房,想藉此降低支出。但結果不盡理想,錢還是在燒,只是燒的速度變慢,況且當時我的財務狀況是火燒屁股,改到中南部租房的效果不大,跌勢依舊,並沒有止穩的跡象。真正止穩,是在我提出回家,將生活費用控管在一個金額以內,才成功止住。
而這也要感謝某位財經網友,當我知道他住在家裡後,才驚醒我。他這種條件都住daddy家,我火燒屁股的條件還在把金額往別人戶頭送,一切都是自尊心作祟而已,家裡電話撥起來。
如果說,自己的自由工作並無法有效的在短時間內起到良好的變現效果,那斜槓就會是一個不錯的做法。自由工作不順遂,也說明你可能還找不到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又或者說你的實力還不足夠讓你獨闖這塊,又或者說有些東西是需要靠時間下去累積的。
那既然自己還不夠資格,那就回去領固定薪資吧,領固定薪資其實挺不錯的,壓力相對小非常多,出售自己的勞動力與專注力就能拿到錢,何樂而不為? 這也算是一種多元的工作組合。其他多元發展,目前聽到的可能就工程師兼插畫、作家兼投資、企業家兼導演、動保員兼咖啡師,有蠻多組合其實都可不設限的去嘗試。
多接觸一些不同的領域,讓自己成為混合型人類,雖然會痛苦一陣子,但你可能就會莫名的學會一些技能。就像我莫名的開始畫心智圖去了解一些事情,這是我之前從不會做的事情,是真的蠻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