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經濟」是一本以歐洲視角來看待目前世界變化的書籍,1989年次女誕生了,柏林圍牆也倒塌了,從1989至2022年,社會悠悠的度過了30多年,而這30年的週期循環也讓社會由過去的「和平經濟」轉往現今的「戰時經濟」,社會的變動讓各國的政治開始介入經濟,企業們也早已應對世界的變化,如球員般的跑位了起來。如推薦序所提到的,這本書提出了一個架構,次女也以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繪製了一張圖,來理解社會的大方向。
全球化的 1.0 到 2.0
過去,曾有人說社會已由全球化轉向區域化? 但事實上好像沒有分得這麼清楚,應該說全球化由過去的1.0版本,Update至2.0,各國間的貿易仍持續,只是添加了一點點的政府保護政策。而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分散風險,實施中國+1的策略,除了中國這個製造業的生產大國,也開始尋找其他國家設立據點,像是近年火紅的東南亞市場。
唯一比較明確的就是世界兩大國的競爭意識 (但還是好朋友),為了維繫國家的優勢,國家的重點發展策略、開放政策、保護政策就不能少,而「科技」及「貿易」儼然成為新型態的混合戰爭,尤其是人工智慧的發展。
作者也提到,戰時經濟的特點之一就是生產的價值已由過往的『需求』轉向單方面的『供給』,這也間接說明了戰時經濟的價值鏈特色,其目的是為了避免遇到生產瓶頸,也因此有了「懂生產的企業掌握財富」的一大篇章。
我自己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隱性價值」及「服務業」的未來,但作為服務業發展基礎的工業仍不可或缺,由其當社會發展到戰時經濟,原先大家認為軟體才是未來的發展潛力,直到社會出現轉折,製造業的技術及生產的重要性才再次被突顯出來。
而我們也可以從發展政策看出每個國家自己的發展方向,像台灣是以出口導向的科技島著稱,美國有著強大的軟體開發及內需市場,而中國則是以製造強國為發展政策。當然,除了軟硬體,還有一個獨特發展就是天然資源大國,像是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烏克蘭。就如 " Axis Powers" 這部動畫所描述的,有時候不必因為自己跟不上別人的發展而焦慮、受挫、自責,因為挖一挖、找一找,驀然發現自己擁有別人所沒有的稀缺礦產,自己反倒才是那個最富有的大亨。
作者在最後也提到了「依賴程度」、「營業槓桿過高的危險」及「美中歐之間的角力」。也指出過去的集中模式未必適用於未來,反倒可能成為一種風險。種種的「角力」牽扯的面向太多,也讓我了解到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國家的發展不只有產業、人口結構,也含括資金的流向與政策。其中書中提到的突破與執行力的兩者落差,也是我會再花時間去想的。
整體來說,這本書雖說是提供一個方向的架構,但涉及的面向多而雜,對一般非專業人士來說仍是需要花時間去了解,其次就是數據的重要性,數據果真是一項資源。
修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早在好幾年前,我就曾注意到一句話: 「試著去了解各國的經濟脈動」,國家有時候也可以個人來看待,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先天與後天優劣勢。同個人發展,如何善用自己所擁有的籌碼去應對及導向未來,除了知己也要知彼,才能在混亂的局勢中找出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但這種國際性角力看看就好,主要還是顧好自己的未來生活比較實在。
只是,國際的波動無可避免的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舉凡通膨的受益/受害者、貨幣的動盪,這已經不是為了投資而學習,而是生活上必須去了解,避免自己隨著時間的推進,在一個溫水煮青蛙的情境下慢慢遭到坑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