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林克雷特 Richard Linklater 和伊森霍克 Ethan Hawke,帶著2025年的新作《藍月Blue Moon》前往第75屆柏林影展,並已於2/18舉行首映。
對於他倆最近一次合作的印象,我仍停留在2014年的《年少時代 Boyhood》。十多年來,反覆觀看《年少時代》留下的影音印象,凍結在沒有時間流的「今天暫時停止」狀態… 突然被《藍月》的首映新聞驚醒,才發覺兩人又再度共鑄新作;時間原來已過了十多年。是的,時間。時,間。Linklater和Hawke只要碰在一起,就會想方設法來「喬」時間。所有把敘事形式美學置頂的電影導演,都不會放過機會,在作品中實驗故事時間/劇情時間/拍攝時間/放映與觀看時間/真實時間的複雜糾纏關係。而 Linklater 是位影癡型的電影人,當然熟知電影歷史與(非)主流電影形式的發展。自出道以來的諸多作品,已經完美證實了,他對敘事時間情有獨鍾的各式處理與設計,已經是他個人電影風格不可或缺的元素了。
1990 年Linklater 的首部發行長片《都市浪人Slacker》,是一部沒有完整劇情,人物與事件看似「隨機」發展的aleatory film偶然/機遇電影。影片開場就是 Linklater 老兄自己下了灰狗巴士,搭上計程車後,開始對司機哇啦哇啦講自己的夢境獨白。然後鏡頭就從他身上,推到下個不預期出場的路人甲、再滑到下一個路人乙、再搖到下一個… 最後是20個毫無連貫的(非)事件場景集錦。
這樣的影片敘事,沒有了「劇情連貫」的時間框架束縛,其實才能讓所有片段場景的人物各自表述,同時也讓觀者在各個場景的短時間內,接收巨量訊息與表述的情緒。其實是非常迷人又高門檻的敘事形式。10 年之後,這早期的嘗試在2001年的《夢醒人生Waking Life》中,被 Linklater 發揮到「無法無天」的境界。
《夢醒人生》是100分鐘長的「轉描動畫 rotoscope animation」影片。在100分鐘的「情節」內,青少年主角Wiley歷經34個互無關聯的夢境場景,並聆聽場景中的人物高談闊論各種知識理論、社會/政治/哲學辯證、詩般語言的生命頌讚、甚至咆哮咒罵。
非常有趣的是,1995年才剛以《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令全球影迷酣暢癡醉的伊森霍克與茱莉蝶兒,也出現的《夢醒人生》中的一個「床戲」(!) 場景中,半裸著身軀,繼續做著他們最愛做的事:討論生命、死亡、時間、輪迴、集體潛意識與記憶。
(全世界的觀眾還在七嘴八舌胡猜亂想,他兩人究竟是否可能在不依賴任何音訊聯繫的誓言下,重回維也納,赴半年之約… 而他們倆已經偷偷在《夢醒人生》裡上床啦!)
同樣處理夢境時間,相較於諾藍Christopher Nolan在《全面啟動 Inception》中,自成一套妙不可言、卻又嚴謹精準的多層次夢境時間邏輯,《夢醒人生》是Linklater繼《都市浪人》之後,「毫無章法」的終極飄流;而這一次的無限舒展,飄進了「無法可管」、無邊無際、時間消失了的潛意識夢境。
而在將時間「極繁/極大化」實驗的同時,Linklater 卻又逆向操作,把電影時間「極簡/極小化」!令所有影迷情動難耐的「愛在」三部曲 "Before trilogy" ,已是眾所皆知的,就是這「低限極簡」時間美學中的極品。
三部曲中的每一部,都是小單位時間/一天中發生的愛戀與生活情事。其中《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的劇情時間plot time, 甚至就是影片放映時間 runtime, 80分鐘的真實時間電影!
至於《年少時代》把影片拍攝製作時間的12年,完全等同於劇情/故事/演員成長的真實時間,那就是前無古人,後不知是否有來者的超限感人之作了。
Linklater不僅著迷於電影時間的可能性,他也沒忘記,必須有存在於空間中的意識來感知,時間才得以「存在」。所以,在他盡情漂流在毫無時空向度的《夢醒人生》同一年內,他和伊森霍克完成了在敘事時空設計上,彷彿和前者分屬陰陽兩界的《甜蜜的強暴我 Tape》。
這部 86 分鐘的真實時間影片,僅有的三個角色人物,以及攝影機,全被禁閉在一個粗陋霉醜的摩鐵房間內!這一次,是以古典戲劇三一律最低限的視覺形式,處理「羅生門」式「記憶與主體意識」的命題。
這影片單一場景(one-location setting)的特殊敘事設計,以有限觀點取代了觀眾習慣仰賴的全知觀點 (這是本片與黑澤明的《羅生門》最根本的差異之處)。這極端內斂內縮、堅壁清野式的低限電影語言,完全不提供任何時空蒙太奇的鏡頭剪輯,以至於缺少制式的影像語言,來提供更高的意義參考座標,或明確的倫理判準。
因此,三個角色人物對同一性侵事件的記憶,形成各執一詞的強烈衝突張力,也因而讓事件的是非曲直變得撲朔迷離。這是「室內劇 chamber film」的經典之作。
上週,在柏林影展的首映記者會上,與會人士和 Linklater 都多次提及《藍月》與影史上chamber film 的關聯。這電影形式當然並非Linklater的首創。從1920年代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到現代主義的柏格曼、希區考克、波蘭斯基等大師手中,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一座座「電影室內劇」里程巨碑;或更準確地說,一間間戲劇與情感張力暗潮洶湧,瀕臨爆裂崩塌的人性展演「密室」。
雖然還未能親睹《藍月》,但若繼續追索影展記者會上的互動與提示,我們應該可以先從 chamber film 的時間/空間形式來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