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28紀念日,台灣社會總會掀起一場關於歷史與現實的討論。不同立場的人以不同角度詮釋這段歷史,有人強調真相與正義,有人主張寬恕與和解,也有人認為這已成為政治操弄的工具。然而,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時,更重要的問題是:228事件對當代台灣社會有何意義?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段歷史,才能真正促進社會進步,而非持續製造對立?
1. 和解的本質:道歉是手段,不是終點
在許多轉型正義的案例中,道歉通常被視為彌補歷史創傷的一部分。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道歉本身並不足夠。馬英九擔任總統期間曾多次為228事件道歉,民進黨政府也持續推動相關政策,但社會的分歧並未因此消失。關鍵在於,道歉如果沒有後續的行動支持,就容易流於形式,甚至讓部分人認為這是一種「口惠而實不至」的表態。
道歉應該是和解的起點,而非終點。真正的和解需要更具體的政策,例如完善歷史教育、推動社會對話、確保受害者家屬得到合理補償,並落實公平正義,而非僅停留在象徵性的道歉或紀念活動。2. 歷史記憶應該成為橋樑,而非鴻溝
目前台灣社會對於228事件的討論仍然充滿對立,部分原因在於這段歷史常被政治化。例如,討論的焦點經常圍繞在「誰應該負責」、「某位政治人物的立場是否正確」,而非如何讓歷史記憶成為促進社會團結的動力。
事實上,許多國家面對類似的歷史創傷時,採取了更具建設性的做法。例如,南非在種族隔離結束後設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以公開調查的方式讓社會共同面對過去,並建立跨族群的信任。德國則透過深入的歷史教育,讓新世代了解納粹時期的錯誤,以防止類似悲劇重演。這些案例顯示,歷史記憶不應該是社會撕裂的原因,而應該成為集體學習與進步的基礎。
對於台灣而言,關鍵問題在於如何讓228事件的歷史意義超越政治分歧,成為共同價值的一部分。例如,政府可以推動跨族群與世代的對話,讓不同立場的人能夠在理性的討論中找到共識,而不是讓歷史變成互相攻擊的工具。
3. 228紀念方式的檢討與再定位
當前228事件的紀念方式是否真的能夠促進和解,而非強化社會對立?
目前的做法,主要包括官方的追悼儀式、紀念館的運營、以及學校的歷史教育。然而,有些人認為,這些紀念活動過於集中在「加害者與受害者」的敘事框架,而忽略了如何讓社會真正從這段歷史中學習。
或許,我們可以思考更積極的做法。例如,除了紀念受害者之外,也可以設立「和平與對話論壇」,邀請不同立場的學者、社會人士共同探討如何在台灣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歷史觀。再者,政府可以推動類似德國「記憶文化」(Erinnerungskultur)的做法,透過藝術、影視、紀錄片等方式,讓歷史記憶以更溫和、更具啟發性的方式進入大眾視野,而非淪為政治攻防的議題。
4. 從歷史學習,落實制度改革
面對歷史,我們不能只是「檢討做錯事的死人」,更重要的是確保未來不再重蹈覆轍。因此,除了對228事件的追憶之外,政府應該更具體地檢討並改革現行制度,例如:
- 強化司法獨立與人權保障:當年228事件的發生,與當時的政府威權統治密不可分。台灣民主化後,雖然政治環境已大幅改善,但仍需確保司法獨立、人權保障機制健全,避免未來再次出現國家暴力。
- 落實歷史教育:目前台灣對228事件的教育仍然有所爭議,部分學校的教材內容不足,部分則過於情緒化。應該透過更嚴謹的歷史研究,讓學生了解事件的多重面向,而非簡單地貼上「正義與邪惡」的標籤。
- 推動多元族群對話:228事件的受害者不只是本省人,當時的外省人、原住民甚至國際人士也受到影響。然而,過去的討論常聚焦於本省人與外省人的衝突,而忽略了更廣泛的歷史脈絡。因此,應該促進不同族群的對話,讓各方能夠在理解彼此的背景下,共同面對歷史。
5. 尊重受害者,避免「讓過去就過去」的誤解
在推動和解的同時,我們必須確保受害者及其家屬的感受不被忽視。有些人擔心「超越對立」會變成「遺忘與淡化」,但事實上,真正的和解並不是要讓歷史變得模糊,而是要確保社會理解這段歷史,並從中吸取教訓。
因此,和解不應該是單方面的,而應該是基於歷史真相,讓社會共同面對過去,而非只要求某一方釋懷。同時,政府應該透過實際行動(如司法改革、人權教育)來真正落實公平正義,而非僅僅停留在象徵性的道歉或紀念活動。
從對立到共識,讓歷史成為動力
228事件不應該只是誰說了什麼、誰該負責的問題,而是如何讓這段歷史真正成為台灣社會進步的動力。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紀念與道歉,更重要的是具體的改革與對話機制,讓不同立場的人都能夠在歷史中找到共同的價值,而非持續被分化。
歷史的意義不在於仇恨,而在於學習。如果台灣能夠真正超越對立,將228事件轉化為社會進步的契機,那麼這一天將不再只是紀念過去的傷痛,而是一個讓台灣更加團結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