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0
今年十月,世界民主運動大會在台灣召開,匯集了世界各國的民運人士以及產官學研代表,討論當前國際民主情勢,可謂國內盛事之一。我與一眾學程同學也有幸到場協助口譯器材的租借服務,並觀摩口譯工作現場。

第11屆世界民主運動大會
這次活動的形式多元,在同一場合就可以見識到口譯工作的不同型態。既有在宴會廳內舉辦的論壇,口譯員會在臨時搭建的口譯廂裡面翻譯;也有在小會議室舉行的交流會,口譯員則使用導覽機提供服務。現場除了提供中英口譯,還有英法口譯以及英阿口譯,一共三個語言組合。中文口譯廂的英文產出就成為中介語言(pivot language),讓法語廂以及阿語廂的口譯員接力翻成目標語。中介語的產出對品質要求更高,不僅要協助與會者理解內容,也要便利接力口譯員處理。不過,拋開實務層面的觀察,口譯員在這場活動中的角色、權利與責任更能吸引我的注意。
還記得碩一的時候有師長說過,口譯員其實是世界情勢的風向儀。口譯員出現之處,就代表社會渴望就特定議題溝通,需要我們的協助。近年,地緣政治的討論熱度頗高,這次的世界民主運動大會也自然受到不少國內媒體關注。口譯員經常穿梭於各個專業之間,雖然是門外漢,卻能享受參與及見證重要時刻。這是口譯員享有的「福利」,或許也是口譯員在大眾眼中顯得「光鮮亮麗」的原因之一。既然獲得了在第一線吸收新知的機會,就更要對寶貴的知識負責。
這次的演講內容涵蓋國際社會最迫切的議題,例如俄烏戰爭、政治迫害、人權倡議等等,部分講者講述所屬國家的處境,內容令人動容。這就讓我想起曾有師長分享過自己翻譯到哽咽,需要把洶湧的情緒強壓下去,才能繼續翻譯。這樣聽起來好像很誇張,不就是翻譯別人的話而已嗎?許多人誤以為口譯不過是用另一種語言重複別人的話,只要聽得懂、懂得講就可以。但是,盡責的口譯員不僅要成為最忠實的聽眾,也要成為最誠懇的講者。口譯員有責任要將講者的立場、情感以及價值判斷傳達到位。想快速代入講者心境、與其共情,就需要更多內功了。要煉就這種能力,靠的不只是大量練習和廣泛閱讀,更要懂得思辯,並包容各種觀點。能夠做到理性與感性並存,也是口譯員需要擁有的特質之一吧。
學習口譯一年多以來的收穫之一,就是學會不斷充實內在,並思考如何立足世界,才能讓溝通品質更上一層樓。這次的世界民主運動大會就剛好投映出口譯工作需要具備的軟實力。希望以上分享可以勉勵各位在口譯路上奮進的夥伴,一起努力成為實力堅強、態度專業的口譯員!
This article is featured in NTU GPTI's Newsletter Issue 66.
---
嗨!感謝您讀到這裡。我是櫻桃,是一位在台灣生活的香港女生,也是中英粵三語口筆譯員,目前在努力拯救生鏽的韓文。如果您也對翻譯、語言和閱讀有興趣,歡迎追蹤我的沙龍,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