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AI浪潮來勢洶洶,很多人都認定翻譯產業會首當其衝,逐漸沒落。
大眾有這樣的想法正常不過,但事實上,翻譯並非單純的語言轉換,而是一種跨文化溝通,當中涉及大量非語言技巧。就以口譯工作為例,譯者需要判斷語氣、具備文化敏感度、梳理邏輯漏洞等等。
而最容易遭到客戶忽略的一點,就是人類譯者在溝通過程中的價值和意義。譯者除了傳話,就無法提供附加價值了嗎?
碰巧最近翻出兩年前存起來的一篇韓文採訪,發現當中的觀點至今依然適用。
受訪的科普書譯者盧勝榮(音譯)對翻譯產業的未來偏向悲觀,並點出了AI熱潮的陰暗面,例如人類的精神勞動價值將遭受取代、翻譯出錯時無法向機器究責、資訊氾濫導致人類失去判斷能力等等。
這些觀點值得我們深思以科技換取便利背後的代價,以及翻譯工作(或任何需要創意力的工作)之於人類的價值。
碰巧我最近在拯救生鏽的韓文,正好拿這篇文章來練練筆,也讓關注AI和翻譯的華語圈讀者一讀這篇精彩的訪談!
(我並非專業中韓譯者,如有錯譯、誤譯之處,歡迎各位前輩先進賜教,一起討論交流!)
👀文章重點看這邊!
正文
原文出處👉과학책 번역가가 생성 AI 시대를 바라보는 방식 (2023.05.19 전혜원 기자 지음)
此文章經原作者授權翻譯,內容僅供學術交流之用,未經同意請勿複製及轉載。
盧勝榮(노승영;音譯)是專攻科普書的譯者,大學主修英文系,隨後升讀認知科學跨領域碩士學程,期間修習了語言學、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及電腦工程學。他曾在電腦公司編寫翻譯程式,後來轉職到環保團體,到2007年起開始從事翻譯工作。他的譯作至今達100本,相當於每年完成六部作品,且每天將45張的200字原稿紙翻譯成韓文。
韓國輿論振興財團媒體研究中心在2023年進行一項線上問卷調查,當中筆譯及口譯被選為「最先被AI取代的職業」(90.9%)。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筆者好奇擁有理科背景、相信科學態度能讓人類互相拯救的譯者會如何看待人工智慧。意外的是,他竟對人工智慧感到悲觀,態度堅決得令人驚訝。
您最近在《朝鮮日報》的採訪中提及「翻譯產業已經因為AI而遭受打擊」。
翻譯的範圍非常廣泛。雖然也有書籍需要翻譯,但佔最大比重的案子都是實用文類,比如觀光口譯、企業守則、政府部會的法律文件、網頁、活動議程等應用層面的說明文件,這些都是翻譯的對象,而且機器翻譯似乎已掌握到當中的大部分。微軟也使用機器翻譯技術文件很久了。幾年前開始,有翻譯公司會先把文件機翻,再交由人類進行譯後編修,換句話說,就是把驗收工作交給人類。有一家提供中國影集翻譯服務的公司會使用機器翻譯新進作品。而出版業目前因為版權問題,相對較少使用機器翻譯,但只要出版社下定決心要節省成本,說不定也會要求譯者只需校對,而非翻譯。
繼谷歌、Papago之後,DeepL的翻譯功能成為了熱話,而ChatGPT甚至不需額外訓練就能翻譯。您使用過這些服務嗎?
我在工作上完全沒有使用這些服務。因為我喜歡自己動手,我的翻譯就是我來做。翻譯版權到期的書籍時,我會參考現有的韓文譯本,就是為了避免翻得一模一樣。雖說譯者需要尋找正確答案,但那個答案不過是自認為的正解,而其他譯者會另有正確答案,每位譯者的解釋都不同。而機器翻譯並不在意剽竊,這跟人類譯者的策略南轅北轍。不過我在閱讀英語以外的外文資料時,會為了理解內容而使用機器翻譯,機器翻譯偶爾也會成為助力。不過,我不會以機翻的譯文作為最終依據,因為出現誤譯時,責任便無從追究。

圖片來源:pikisuperstar
您曾經寫過:「翻譯工作的報酬多寡是看速度,而非實力」。AI不僅快速,而且免費。
或許大家追求便宜又快速的翻譯服務,但我不能也跟著往那個方向走。不然我會漸漸失去用處,最終不再被需要,不是嗎?自工業革命開始,技巧純熟的工人將自身的技術化歸納為操作手冊後,機器便會取代人類的職位,這種過程不斷重演。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連人來精神層面的勞動也要被取代的階段了。或許需要高度創造力的工作會是最後的堡壘,但人類的創造力是否真的在本質上就與機器有所不同?這點值得我們深入探究。或許兩者沒有不同,畢竟人類本身也是由物質構成的。艾倫·圖靈認為,人類的心靈與電腦運算在本質上並無不同。(盧勝榮是艾倫·圖靈文集《關於智能》的譯者)。這個主張也稱為「計算主義心智理論」,或許人類的頭腦不過是整理資訊的機器,並不存在特別的自由意志或意識。
如果有人的夢想是成為譯者,您會給什麼建議?
有個叫做「韓國法制研究院」的機關,負責將韓國的法令翻譯成英語。以往院內的譯者會親自翻譯,但聽說他們現在打算引進人工智慧翻譯了。我認為社會需要取得共識:我們是否單憑人工智慧無所不能這一點,便同意把所有東西都交給人工智慧處理?還是停止開發,重新回歸人手處理的模式?這樣下去,社會將會變成一個人類價值和勞動價值都消失殆盡的地方。我們或許可以不往那個方向走,只要我們不那樣做就好了。
您的意思是要停止技術開發嗎?
沒錯,但當然沒辦法如此。因為人類總是不斷追求自己能做的事情,為了資本累積也會持續引進新科技。我們以為人類會因為能源危機或戰爭而滅亡,但也有可能是人工智慧導致人類失去存在的必要。這樣的末日情境也有可能發生。我認為,除非我們有意識地避免這個結果,否則別無他法。
您在一場演講中提及過「基本收入」這個概念。
有很多人為大數據作出貢獻,卻沒有得到認可,只有不斷被剝奪。其實比較人類譯者和AI毫無意義,因為AI學習的是我們過去數百年來翻譯的成果。我們應該關注那些以基本收入形式來肯定這種辛勞的討論。由於出版業已經是夕陽行業,譯者這個職業本就變得岌岌可危,而現在更面臨要與機器競爭的局面。往後人類譯者還能像現在這樣,透過勞動獲得報酬來維持生計嗎?如果不能,恐怕大家都會放棄翻譯工作。我認為這樣一來,語言的發展也會隨之停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政府是不是應該像保護稻米耕作一般,來保護人類的精神勞動呢?如果不這樣做,人類的精神勞動就有可能根據市場法則而遭遇淘汰。由於使用機器翻譯的實際時間和費用趨近於零,只要機器能提供超越消費者要求的翻譯品質,大家自然會選擇機器翻譯。這樣讓人類譯者難以謀生。
倘若譯者絕種,語言的發展也會走到盡頭嗎?
工作時,為了確認該用什麼詞彙來翻譯,或是其他人如何翻譯,我會搜尋參考資料,但搜尋結果卻出現大量機器翻譯的句子。事實上,這些句子的出處無從稽考,甚至難以區分是否出自人類。不同翻譯引擎會產出不同翻法,我卻無法追問機器為何會這樣翻譯。倘若如此大量的機器譯文湧現,填滿我們的資訊空間,我們或許會陷入什麼都無法判斷的窘境。正如阿根廷作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所描述的「巴別塔圖書館」一樣,因為一切有可能的資訊都存在,反而導致任何資訊都失去意義。

圖片來源:freepik
現在是由ChatGPT寫部落格文章的時代。
我懷疑機器在學習由機器產出的句子,並將這些句子當作其他機器的訓練資料。這種模式就像自用住宅發電一樣的循環,這樣下去,世上只會剩下一坨變得模糊的資訊。最重要的是,機器翻譯是產出平均值的作業,不會像我們想要從書籍中獲得「卓越感」。機器並非掌握原理,而是以統計作推測。隨著統計數據中的雜訊不斷累積,機器所發出的信號就會出錯,這跟ChatGPT胡言亂語是一樣的道理。
在「最先被AI取代的職業」調查當中,筆譯及口譯被選為首位。
在效率上,我們無法與機器匹敵,但事實上,並非所有事情都得講求效率。我們可以選擇刻意讓生活不那麼便利,也可以為了完成某件事而故意花費更多時間。前提是,那件事本身是有意義的。翻譯時,我會預想讀者的存在,並與之對話。翻譯,是擁有各自不同生命歷程、有血有肉的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過程。機器並不理解語句,只是單純轉換文本。僅從文字表面來看,或許兩者並無二致,但其間的關係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藝術家們所做的事情也是如此。或許經過一段非常長的時間後,差異就會浮現。
您對生活在生成式AI時代的大眾有什麼話想說?
我希望有讀者能體察到我對譯文的用心。其實身為譯者,我為了使用嚴謹的表達方式,會投入大量時間,苦苦思量。但看到最近的新聞充斥著意義不明的句子,尤其是政治領域中故意引起誤解的話語氾濫。大家並沒有指出箇中問題,而是覺得理所當然,然後略過。我便想,為了呈現精確優美的話語而努力這件事本身,在社會上是否已經失去意義了呢?如果大眾能對言語的意義更加執著,特別是記者能追問到最後就好了。
此文章經原作者授權翻譯,內容僅供學術交流之用,未經同意請勿複製及轉載。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 과학책 번역가가 생성 AI 시대를 바라보는 방식 (2023.05.19 전혜원 기자 지음)
報導者 | AI崛起!從老中青口譯員經驗,看科技巨頭的「取代」預言
人類翻譯被ChatGPT取代? 我說很難,答案有「這五點」-【人性】EP01
嗨!感謝您讀到這裡。我是櫻桃,是一位在台灣生活的香港女生,也是中英粵三語口筆譯員,目前在努力拯救生鏽的韓文。如果您也對翻譯、語言和閱讀有興趣,歡迎追蹤我的沙龍,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