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這點,你就能理解佛法:一切皆幻
佛教中的「一切都是幻覺」,一直是佛法的核心概念。
但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可能你搔破了頭,又也許冥想時,想進一步到佛經求知,卻不甚理解。
我們總是習慣把眼前的世界當作真實,可是佛經卻告訴我們,「這一切不過是幻象。」
對你來說,感覺好像在唸書時,國文課無病呻吟,距離你好像很遠。
對吧?
你只想聽聽就算了。
但如果,你真的領略的這層含義,想想,幾乎佛經內的內容都能打通!
因為最難的,就在於這一關,至少你腦袋上要理解,只要理解了,之後的吸收會如同海綿吸水一樣。
我們逐步放慢速度,一步步拆解,先從「一切」開始。
什麼是「一切」都是幻覺?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裡「一切有為法」,就是「一切」萬物,包括:

- 你的房子,桌子椅子,
- 你的工作,
- 你遇到的所有人
- 地球,銀河系,
- 你的身體
- 手腳
- 你的大腦
- 思想
- 情緒
- 所有五感
如果要你理解「夢幻泡影」,很難,
因為人的腦袋對於無法理解的文字,就當作是在寫詩,看看就好。
但如果我這邊直白地跟你說:
『所有你看到的一切』,
- 全都是電影白色布幕上,照射的五顏六色的光。
- 本質就是「光」,而不是有「實際上」的電影打鬥。
這樣你應該就能理解了吧?
佛法關鍵:「本質」
對佛法,只要理解到一點:「有為法」都是在講「本質」,
沒有再跟你五四三談論「內容」
「先跳過你看到的電影演什麼,先知道你看到的,本質只是光影畫面」
也就是,
『用另一個視角去看』
如同看柯南一樣,

- 有人都思考這部片的邏輯,有沒破綻,荒謬劇情
- 有人只看角蘭頭上那隻角,抱著肚子吱吱笑
- 有人不看劇情,只看人物畫得好不好看,美不美
這些都是同一部電影,但是卻是不同視角。
佛法的視角,就是對著這部電影問自己:這片本質是不是光影在動?
除了外在的電影。
包括你腦袋裡的想像畫面,說穿了,它的本質不是真實的人,
而只是一團顏色,畫面。
記住了,要勘破這點,就需要在你迷失的時候,回到兩個字「本質」是什麼?
包括你正在滑的手機,或是筆電,它們的「本質」是映照在你大腦裡的「畫面」。
你永遠看的只是大腦裡間接「光轉電訊號」後的畫面,而無法直接看實物。
就好比收聽廣播一樣:
- 你的房間裡並沒有主持人說話讓空氣震動,
- 那麼為什麼你聽得到廣播的聲音?
因為收音機,把你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的「滋滋」電訊號,轉成了聲音震動。
佛經如何解釋幻象?
1. 夢與現實無差別
《華嚴經》:「一切世間,一切所有,無不是幻,無不是夢。」
夢的本質是,意識內的:
- 畫面
- 體感
- 聲音
現實也是由這三種元素構成,唯一的不同是我們對它們的命名。
跟看4D電影一樣,除了

- 光影
- 聲效
- 會搖晃座椅...
等等體驗沒兩樣的。
2. 三界本質如幻
《涅槃經》:「三界無實,譬如虛空,夢幻泡影,如電如炎。」
與最上面《金剛經》的內容相似,
強調世界的本質,是虛空上的「影像光影」。
題外話,這裡的「虛空」是什麼?可以稍微思考看看...
3. 內心的思想與情緒
《六祖壇經》:「一切無有,皆是虛妄。」
專講內心裡的思想跟情緒,
「本質」上都是光影跟體感。
如果要你理解「虛妄」,我認為會讓你暈頭轉腦。
如果能手指月,那就不需要手指著另一隻手了。
要理解這裡,我們回到「本質」這件事,
這邊的虛妄是,首先,你賦予了畫面的「意義」,
有了意義,那麼你就有了情緒感覺。
「意義」加上「情緒」,就是「執著」,也就是這裡的虛妄的意思。
然後這些,回到本質上來,也都是光影,文字,體感。
全都是圍繞著這幾個本質元素,快速循環播放
也由於太快了,讓你連「蛤!?」都來不及發出,
於是你被這些快速光影特效,牽著鼻子走,看不到本質,所以迷失了
這就是佛經一直在講的背後原理。
幾個字,打穿它了。
「本質」的三大分類
為了幫助你理解佛教的幻象概念,我們先將所有感知分為三類:
- 畫面:
- 睜開眼睛所見
- 閉上眼睛內心浮現的影像
- 文字與符號
- 體感:
- 你身體的疼痛,肚子痛,生理痛
- 你皮膚表面的擦傷
- 你咀嚼內口腔的感覺
- 你揮揮手時的感覺
- 你內心的不舒服的情緒,如果你有注意看,它是體感
- 聲音:
- 外界的聲音(說話、音樂、噪音)
- 內心的思考語音
你內心的一切,都脫離不了這三元素快速播放。
而人就是被「快速播放」給牽著鼻子走,看不清楚。

就猶如一個男的被安排相親,結果遠遠模糊看到女方才剛要舉手打個招呼
然後對方的家長馬上把你拉到婚宴現場結婚是一樣的。
「哇,我都還沒看清楚,就馬上到下一步了,跳太多太快了吧」
你覺得這比喻荒謬嗎?
不,實際上在你內心,就是這樣荒謬的無窮上演。
上演了幾十年,你太習慣了,所以不知道有這麼荒謬。
你能直接感知外界嗎?
簡單來說,你外在接觸的東西,必定是要經由
- 眼睛、耳朵、鼻子等器官(像收音機的天線),
- 投射到你大腦內(收音機),你才有辦法感知得到。
你所感知的一切,都是透過感官進入大腦的投射。
就像收音機將「看不見、摸不著」的電波轉化為聲音。

- 你眼前的世界,是「光轉為大腦畫面」
- 你耳中的聲音,是「空氣震動轉為電訊號」
- 你感受到的體感,是「神經信號傳入大腦」
事實上,讓你驚訝的一點,如果你有真正理解上面的話:
你,
- 從未直接觸及外界,
- 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內心的畫面、體感與聲音」。
也就是,你實際上,「只活在腦子裏」。
只有「內在感知」。
甚至,腦子可能也是傳輸到你意識裡,騙你有腦子這東西。
只有意識,這騙不了人。
「內在感知」與「外在感知」有差別嗎?
很多人會認為,外在世界比內在想像更加真實。
但想想:
- 一張清晰的畫與一張模糊的畫,本質上都是畫
- 一個理解力強的人與一個理解力差的人,本質上都是人
同樣地,
- 你眼前清晰的景象,與你內心模糊的想像,本質上都是「畫面」
唯一的不同,是解析度的高低,而不是本質的不同。
這就是佛法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就是將事物精簡到最核心、最無法再分解的本質。
在佛法中,這個最根本的「第一性原理」就是:
「畫面、體感、聲音」
記住這三個元素,你就不會在幻象之中迷失。
以後讀佛經,或任何書,只要在談幻象,真實這類主題,一律都回歸到這邊的本質裡,這邊就是你的家。
只要你隨時知道「家」在哪,你要怎麼四處探索世界都無所謂。
「初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仍是山。」
內觀與冥想的應用
在內觀與冥想時,可以透過這三個元素進一步簡化對幻象的理解。
這部分的詳細方法,我已在Threads上撰寫過一篇「六步驟,讓你兩週內徹底理解佛教『一切是幻覺』」,之後也會再深入探討。
現在,你只需要記住:
- 你所見的一切,都是畫面
- 你所感的一切,都是體感
- 你所聽的一切,都是聲音
這些已經很難再簡化限縮下去,也是最基礎的元素,
就猶如所有視覺光影其實都是三原色一樣。
都是你電視上三種顏色的LED小點,交替閃亮而已。
這就是佛教的視角,拆解,並理解最基礎的元素和原理。
這就是佛教「一切都是幻覺」背後的運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