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點播--聊聊古典樂的分期 (上)

今日點播--聊聊古典樂的分期 (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原文發布於2021.10.24)

  大家喜歡古典樂嗎?儘管多少給人高雅難解、或是附庸風雅的印象,古典樂其實從廣告、戲劇到動畫都沒缺席,甚至不少流行曲也直接借用或化用了其元素,實際上在生活隨處可聞,絕對不是布爾喬亞或貴族的專利。雖說如此,古典樂經歷數個世紀的發展,的確衍生出一套龐大而一時難以說清的體系。作為今日點播古典樂系列的首篇,我們先從歷史分期的觀點,聊聊古典樂的演進,看看那些我們在音樂課本上熟知的名字到底誰先誰後。


● 所以到底什麼是古典樂?

  這其實是個大哉問。所謂的「古典樂」(Classical Music)似乎沒有精確的定義。牛津字典是這麼定義的:「Serious or conventional music following long-established principles rather than a folk, jazz, or popular tradition.」直譯來說,古典樂是「遵循古法,嚴謹傳統的音樂,和民歌、爵士和流行樂不同」。其實什麼都沒說,最重要的「古法」和「傳統」到底是什麼?聽起來有種古味?時間久才算古典樂?那現代就不可能有古典樂了,實際也不是這樣。更別說現代音樂各領域的分野逐漸模糊,就算是搖滾也會借古典元素、古典也和爵士有所對話。


  本專欄裡談的古典樂主要是承繼西歐中古文化,於17世紀開始逐漸成型的音樂*1。這也是一般社會大眾說「古典樂」時所指或會想到的音樂。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我們現在認為古典樂是「古典」、離我們很久以前的音樂,它們都曾經是那時代的流行;同樣地,作曲家也是生活在那些時代,經歷著我們在歷史課本上看到的事件。音樂是歷史的一部分,時代影響音樂並不是近代的專利。


● 古典樂分期

  嚴格上來說就跟任何藝術一樣,每位藝術家都是獨一無二的,將其分期分類說穿了只是方便的說法。同一期的作曲家作品會有相似的元素,但也會有獨門的巧思。


  粗略來說,古典樂按先後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共曉時期(Common Practice Period):1600-1900

    巴洛克時期(Baroque Era):1600-1750

    古典時期(Classical Era):1750-1820 *2

    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 Era):1820-1900

  現代主義時期(Contemporary Era):1900-今日


  這不是指十七世紀前沒有音樂。一方面是當時流傳下來的樂譜不多,另一方面則是現今的音樂體系是在十七世紀才開始慢慢成形。另外,分期也不是一刀切,像是早期的古典會帶有巴洛克色彩、晚期的古典也有浪漫的傾向,變化是循序漸進,甚至是因作曲家而異的。


● 巴洛克時期(1600-1750)

  巴洛克(Baroque)一詞的來源眾說紛紜,其影響從建築開始一路影響到整體藝術,當然包含音樂。正如在歷史課本上提及的,此時的藝術講求複雜的雕琢,極盡奢華之能事,可說是貴族們紙醉金迷的年代。此時的音樂家們大部分受貴族雇用,創作的音樂也常常配合貴族的社交活動。另一方面也有神劇等宗教音樂。


  此時期的音樂常用複雜的裝飾音營造富麗堂皇的效果;另一方面,最重要的作曲技巧是「對位法」(Counterpoint),簡單來說敘述了音樂應該怎麼寫的一套規則,兩條或更多條同時發展的旋律必須聽起來協和,有著既競爭又合作的感覺。對位法其實早從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但在巴洛克時期發展到極致。應用這套技法的音樂聽起來就有股巴味──不只是巴洛克的巴,還是被稱為音樂之父,也是對位法大師巴哈(巴赫;Johahn Sebastian Bach)的巴*3。


  (以往表達晴天霹靂時最常用的《D小調觸技曲和賦格》,現在已經迷因化(X?);大家也能看到彈管風琴多累人)


  (同樣是巴哈作品的《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三號》,仔細聽除了最明顯的高音部,Bass也在跑自己的旋律)


  此時期其他有名的作家包含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韋瓦第(Antonio Vivaldi)及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


  (韓德爾《哈雷路亞》,大抵是他最知名的曲子之一。也有被迷因化的傾向(X?))


  (韋瓦第《四季:春》;四個季節各附有一首十四行詩,並有三個樂章;我們之後細談。)


  (雖然覺得影片放得有點多,但這時期不提一下帕海貝爾的D大調卡農好像怪怪的。這首曲子除了本身知名度高,墊底的和絃行進深深影響了眾多流行樂。)


● 古典時期(1750-1820)

  物極必反。巴洛克時期的對位法發展到極致後,音樂變得過於繁複。音樂家們開始幫樂曲「瘦身」。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將之前兩三條旋律同時跑的複音音樂簡化成一條旋律主奏,其他人伴奏的主音音樂。另一方面,各式音樂如交響樂(Symphony)、奏鳴曲(Sonata)或迴旋曲(Rondo)的格式逐漸被確立。樂團編制變大,專職「指揮」開始出現*4。


  另一件此時的大新聞是「鋼琴」被發明、改良和普及化了。在巴洛克時代雖然有管風琴、古鋼琴、大鍵琴之類的鍵盤樂器,但現在大家熟知的鋼琴其實是普及於18世紀中葉。換句話說,巴哈其實沒彈過鋼琴,更別說為鋼琴寫音樂了。時至今日,當用鋼琴演奏巴哈作品時,還是會建議使用特別的奏法,模擬大鍵琴的聲音。


  這個時代的社會,皇權開始鬆動(1776美國獨立;1789法國大革命),作曲家漸漸不需要唯貴族是從,生活水準也提升。用現代的用語來說,可以轉型為「獨立音樂人」了。而這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三位作曲家:海頓(Franz Joseph Haydn)、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及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恰好代表了古典時期的前、中、後期。


  (海頓《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行板;請注意音量──被嚇到別怪我沒提醒。這首歌到底為什麼要嚇人,我們等比較深入聊海頓再來說)


  (莫札特《第11號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土耳其進行曲》。說實在莫札特只能選一首放實在太難,這裡純粹是考量大家管弦樂聽累了...)


  (貝多芬《第十七號鋼琴奏鳴曲;暴風雨(Tempest)》第三樂章。一樣,只能選一首太難了。這裡讓伍德私心推廣一下也有使用在動畫《絕園的暴風雨》的這首曲子。)


  晚年的貝多芬經歷生命中的低谷,作品中的內省、哲學性增強。儘管他的耳朵無法聽見音符,寫下的樂章卻能震撼樂壇。晚期的五首鋼琴奏鳴曲技巧和音樂表現都相當困難,創作上更為自由,描摹的心境幽微地讓人難以揣摩。這種在格律上對曲式不再那麼要求、在內涵上表達個人情感生活的作法也標誌著古典時期的結束,往浪漫時期前進*5。


  下一期我們就從百家爭鳴的浪漫時期說起*6,而之後我們順著一年四季細談作品時,也就比較容易將作曲者和作品放在歷史的脈絡中。


  那麼我是伍德,今日點播,我們下次見!


*1. 特別提及西歐,是因為不管中國、日本、印尼(甘美朗音樂)或非洲都有發展出自己的音樂體系。

*2. 這段時期也叫「古典時期」,所以「古典」到底是狹義指這段時間還是廣義指全部的時期得看上下文。

*3. 巴哈是個大家族,通常我們提的巴哈就是正文提的那位。為了精準有時稱JS巴哈。

*4. 以往編制小時只要一個樂手去帶就好,人太多就帶不動了。

*5. 因此貝多芬一般歸類於跨越古典和浪漫時期。

*6. 如果你聽過的作曲家還沒登場,很可能是因為他們來自浪漫時期,這時期人才太多了XD


avatar-img
伍德‧瓦懷特的沙龍
7會員
33內容數
數學系、經濟研究所出身,人生軌跡從台灣、美國到日本,沙龍內容從小說、音樂到經濟,歡迎有不同興趣的各位一同來聊聊! 另於巴哈姆特小屋、Penana筆耕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這幾天看到有落淚挑戰所以就來分享一下從小到大落淚的原因
▉不是世界太糟,是你忘了自己 「你的不開心, 很多時候不是世界太糟糕, 而是因為你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後。」 這句話一語道破了許多人疲憊與失落的根源。 我們總是在意他人感受、扮演好每一個角色, 卻忘了自己也是人生故事裡
各位愛美的女孩們!隨著天氣漸暖,是不是也開始想換上輕盈飄逸的裙裝了呢?說到裙裝界的百搭常青樹,「長裙」絕對榜上有名!它不僅能完美修飾身形、隱藏在意的小缺點,更能輕鬆駕馭各種風格,無論是溫柔仙氣、休閒率性、知性優雅,還是個性潮流,一條對的長裙就能讓你輕鬆變身!
這幾天看到有落淚挑戰所以就來分享一下從小到大落淚的原因
▉不是世界太糟,是你忘了自己 「你的不開心, 很多時候不是世界太糟糕, 而是因為你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後。」 這句話一語道破了許多人疲憊與失落的根源。 我們總是在意他人感受、扮演好每一個角色, 卻忘了自己也是人生故事裡
各位愛美的女孩們!隨著天氣漸暖,是不是也開始想換上輕盈飄逸的裙裝了呢?說到裙裝界的百搭常青樹,「長裙」絕對榜上有名!它不僅能完美修飾身形、隱藏在意的小缺點,更能輕鬆駕馭各種風格,無論是溫柔仙氣、休閒率性、知性優雅,還是個性潮流,一條對的長裙就能讓你輕鬆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