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奧斯卡的獲獎機制,向來不只是單純的「最優秀作品」勝出,而是一場涉及公關操作、行銷戰略與人際關係的競技場。而當某些電影開始大肆宣傳「大膽裸露」、「突破尺度」,甚至讓女演員成為宣傳焦點時,我們是否該進一步思考,這些場景到底是為了敘事服務,還是只是「為裸露而裸露」?
奧斯卡的「拉票」制度其實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競爭過程,遠比單純的「最佳作品獲勝」來得複雜,這不僅涉及行銷、公關、人際關係,還與影視產業長期存在的性別框架密不可分。
當電影不再只是藝術,而是一場結合商業與政治的競技,那麼「學院派」的偏好、「拉票」的操作,乃至於影視行銷中的「男性凝視」與「性別框架」,都值得我們仔細拆解與討論。
🆓影視劇照及海報(引用於TMDB)著作權屬於該片出品方、經銷商或設計人
一、奧斯卡的「拉票」機制:權力與行銷的遊戲
1.廣告與宣傳戰📰和高端酒會🍷
- 影業公司會砸大錢投放廣告,例如在《綜藝》(Variety)、《好萊塢報導者》(The Hollywood Reporter)等媒體刊登「For Your Consideration(請您考慮)」,以吸引學院成員注意。
- 片商舉辦「會員限定」的特映會,讓導演、演員與投票者交流,營造「人情壓力」,增加得獎機率。
2.明星與業界人脈影響力💼
- 知名演員、導演會在紅毯、訪談中爭取曝光。
- 《因為愛你》(Shakespeare in Love)在1999年擊敗《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這一結果經常被拿來討論,特別是因為《搶救雷恩大兵》被認為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傑作,且戰爭電影通常具有更高的奧斯卡認可度,但《因為愛你》的製片人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操作了一場強勢的拉票運動。
二、男性凝視(Male Gaze)
1.裸露 vs. 故事服務
Laura Mulvey 在她的經典論文〈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1975)〉中提出「男性凝視」概念,指出傳統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常被物化為「觀看的對象」,以迎合男性觀眾的視覺快感,而非為敘事服務。
2.裸露場景是藝術?還是行銷?
在許多電影中,裸露場景並非出於敘事需求,而是為了「製造話題」並吸引男性觀眾。當一部片的核心討論點變成「女演員尺度大開」,這往往是「空洞劇本+性吸引」套路的體現。
3.反向凝視(Female Gaze)與「敘事裸露」
- 反向凝視(Female Gaze)是指電影中從女性視角來展示角色、情感和情節,尤其是對於男性角色的呈現。這種凝視方式強調女性角色的內心世界、情感經歷和自主性,而不僅是視覺上對男性角色的物化或對女性角色的性別化物化。
- 敘事裸露(Narrative Nudity)指的是裸露在電影中不僅僅是為了性別吸引,而是具有情節或情感的深度,是劇情發展的必要部分,往往涉及人物內心的轉變或情感的暴露。
🔫以獲得第8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雲端情人》(Her, 2013)為例:
導演通過男主角西奧多與操作系統桑妮之間的感情關係來探索人類情感,這部電影呈現了一個以男性視角的情感探索,但其實女性的視角通過戲劇性的情感呈現而強化,並且描繪了男主角情感的深層脆弱,反映出女性對男性情感的理解與共鳴。
與之類比,還有像《普通人》(Normal People, 2020)與《下女的誘惑》(The Handmaiden, 2016)等作品,其親密場景並非單純裸露,而是透過角色視角呈現關係變化,真正為敘事服務。
三、性別框架(Gender Framing)
1.「貼臉開大」的雙重標準
訪問男演員:「你怎麼準備這個角色?」
訪問女演員:「你拍這場裸露戲時,會不會很害羞?」
😫這種消費女性演員的宣傳手法,讓焦點從「角色與演技」轉移到「她敢不敢脫」,形成明顯的性別框架。
2.翻轉性別框架的宣傳策略
如果某片真的「敢突破」,那就請導演、編劇、男演員來回答「為何這場裸露戲很重要?」,而不是只讓女演員「自己解釋為何要拍這場戲」。
四、裸露、情色與「行銷操控」
琳達·威廉斯(Linda Williams) 提出的「身體類型電影(Body Genres)」理論指出,恐怖片(Horror)、情色片(Pornography)、催淚片(Melodrama)等類型,都是透過「讓觀眾的身體有反應」來吸引注意力。
當一部片開始用「大膽裸露」作為宣傳主打時,它可能已經變成「身體類型電影」,而不再是純粹的劇情片。
💡抗拒「情色行銷」的替代方案
- 改變預告片策略:少強調「大尺度」,多讓演員談角色心理與成長。
- 挑戰主流宣傳語言:
當媒體問「你如何突破裸露尺度?」時,
演員或導演可以直接反問:「為什麼大家只關心這個?」
五、結語:
📽️當裸露變成「廉價填充劇本」
如果劇本不夠強,卻用「床戲+情色行銷」來撐場,那本質上就是電影公司對觀眾注意力的一種「投機操作」。
當某些電影開始大肆宣傳「大膽裸露」、「突破尺度」,甚至讓女演員成為宣傳焦點時,我們是否該進一步思考,這些場景到底是為了敘事服務,還是只是「為裸露而裸露」?
從奧斯卡的拉票機制,到電影行銷對女性演員的性別框架操控,這些都是影視產業需要反思的現象:得獎與否,不僅關乎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受到行銷策略、業界遊戲規則的影響。
👉你的看法呢?
你覺得《艾諾拉》是真的在探討角色?還是只是在消費性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