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不是靠聞衣服教出來的:談談那些教養故事裡的邏輯錯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那些看似感人、實則充滿情緒勒索與邏輯跳躍的教養劇本,我們該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感恩教育?

雖然這篇跟埃及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偶爾也想聊聊生活裡那些「讓人皺眉頭」的小故事......最近看到一篇在網路上流傳甚廣的文章,讓我忍不住內心翻了三圈白眼。

標題叫做《爸爸的衣服好臭》。

內容是這樣的:媽媽準備洗衣服時,小女孩說不想要自己的衣服和爸爸的衣服一起洗,因為她覺得爸爸的衣服好臭。媽媽立刻拿出雞塊和一千元,問她是否喜歡雞塊?是否喜歡一千元?小女孩表示都喜歡,因為雞塊很香、一千元可以買好多東西。媽媽見機立刻上演一場道德教育劇,結論是:

「你嫌爸爸衣服臭,就沒資格吃雞塊、拿錢,因為那是爸爸辛苦工作產生的汗臭換來的!」

「妳不喜歡和爸爸的衣服一起洗,那麼妳自己的衣服,以後妳就自己洗了。 畢竟妳也長大了,該為家庭付出,而不是一味的享受別人的成果,只有自己洗,妳才能知道,妳享受著權益,穿著乾淨清香的衣服時,背後可是有洗衣、曬衣的責任,吃著美味雞塊,花著錢買喜歡的東西時,背後可是有辛苦賺錢養家的責任。」

乍看之下,好像滿有道理的,但仔細想想——這邏輯真的通嗎?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多年前在LINE家族群裡流傳的另一篇憤慨型心靈雞湯,內容是指責年輕人沉迷網路、蹉跎光陰,還特別強調文章作者是「某位北一女畢業、知名劇團團長」,藉此提高可信度。結果引發長輩與晚輩之間一場不小的爭執。

我實在看不下去,還特地寫信去問那位「疑似作者的團長」,對方很快回信表示——她根本沒寫過這種文章,連這件事都不知道。

後來我去挖原文,才發現Line流傳版竟然是「改編版」,內容被移花接木,原本的文章其實是在柔和地引導對時間與娛樂的反思,結果被改成了一篇強行譴責年輕人的「對立型雞湯文」。

這種故意激起世代情緒對立的寫法,真讓人無語,甚至是充滿了惡意。


再回到那篇「爸爸的衣服很臭」的文章。

把「對氣味有感覺」這麼自然的反應,當成「不懂感恩」的證據;「聞到不喜歡的氣味」=「你不配吃雞塊、你忘本了」;這樣的二分法,實在太過粗暴。

🔍「爸爸的衣服臭」和「雞塊、一仟元」的對比有點牽強:
小孩說不想和爸爸的衣服一起洗,是出於氣味上的排斥,這本質上是生活習慣與感官的問題,但媽媽卻直接把這種「味道不喜歡」對比成「不懂得感恩」,這邏輯跳得太遠。  

聞到臭味 ≠ 不珍惜爸爸的付出。

這種「雞塊換愛」、「臭衣服換道德」的邏輯,不只是簡化了情感,更是把教育變成情緒勒索。說真的,有些爸媽不是真的在教尊重,而是在逃避傾聽孩子的感受。

孩子只是覺得味道難聞,並不是否定爸爸的付出啊!

🔍行為處置方式過度戲劇化:

媽媽端出雞塊、一千元、叫孩子輪流聞→然後導出一段哲理說教。

這像是一場演講表演,而不像真實家庭中的自然教育場景。

如果今天媽媽改成說:「妳覺得臭,那是因為爸爸工作辛苦,汗水留下來的味道,我們幫他一起洗乾淨,家人之間好好的照顧彼此」——這樣的說明,更能讓孩子明白父親的辛勞、也引導出積極的解決方案。

🔍這類文章最讓人擔心的不是它煽情,而是它偷偷灌輸一種危險邏輯:

👉 有感受=你不夠孝順

👉 有意見=你不懂體諒

這篇文章隱含「責備」多於「引導」。文章把小孩的感官排斥解讀成「不懂事」,並加上「妳以後自己洗衣服」的懲罰,看似成功引導小孩思考感恩,實質仍是用高壓逼迫小孩退讓,並非真正讓孩子理解背後意義。

但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羞辱感受、壓抑情緒;而是讓人學會理解他人的努力,也能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看到那篇文章底下近百則表示同感、贊同的留言,心裡真的很感慨......


一起對味精與情緒勒索毒雞湯說不!🍵

avatar-img
135會員
84內容數
埃及文化觀察與異國日常散文,穿插旅遊與時事,帶你發現這個混亂又迷人的國度背後的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麋鹿林-avatar-img
2025/03/11
雪莉思 Sherry-avatar-img
3
但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羞辱感受、壓抑情緒;而是讓人學會理解他人的努力,也能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來自雪莉思 Sherry發佈於開羅小日子 https://vocus.cc/article/67cec8c1fd897800017e5df6 太喜歡這個結論。真是需要辨識哪些是道德綁架,情緒勒索的雞湯文了!
雪莉思 Sherry-avatar-img
3
雪莉思 Sherry-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1
1
麋鹿林 謝謝你🥰
1
會不會是媽媽的程度比較差,肚子裡沒有墨水呢? 一急之下,沒有引用到對的應用模式呢? 真希望媽媽有心,也希望多讀一些知識更能分析事理。
1
雪莉思 Sherry-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0
3
曹滴掉~ 寬廣vs渺小 其實文中這位「虛擬的媽媽怎麼做」,並不是我真正想討論的重點~ 我主要想談的是:「寫下這篇文章的人,在這個故事包裝下傳遞了什麼樣的訊息?」對我來說,這種訊息其實有點粗暴,甚至帶著某種糖衣包裝的愚孝觀念。 當然,現實中家長在情急之下、沒有太多相關理解時,確實可能會用這種方式回應孩子——這點我完全理解。畢竟每個人都是在摸索中學習的呀。
3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Thumbnail
為人父母,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所謂最好的,指的都是物質,以為滿足孩子所有物質條件就是愛的表現。其實大部份的家長都沒有想過,自己平時的思維和行為舉止才是影響孩子表現的主要關鍵,就算只給得起孩子一碗白飯,他還是能從那碗白飯體悟愛的真諦,所以物質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 有兩個真實故事。第一個故事這樣的
Thumbnail
當大人發現孩子的價值觀錯誤時,用什麼工具導正較佳呢?就實務面,故事是很好的工具,因為人的大腦喜歡故事。當價值觀融入故事中時,能讓大腦放下戒心,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今年39歲,我可以很確定的回答你,我不太懂愛! 小時候被耳提面命的「禮尚往來」「敬我三分回你七分」「吃虧就是佔便宜」⋯等傳統教育。面對許多事情的善意,我似乎自然而然地轉化為以上的觀點去執行回饋。 乍聽之下,這些非常政治正確的兒童教育很不錯,但我想談談我現在想修正的自己,是跟過去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反
Thumbnail
這時候你心中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請先放下覺得孩子怎麼那麼沒禮貌的感覺,而強迫他一定要和對方打招呼;大人要做的反而是去理解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的感覺,是多麼不好意思、害怕;並以感受來說明友善的向他人問好,那
如果哪天做了一些事情 吐口水啦 罵髒話啦 亂停車啦 不是說什麼默以善小而不為 默以惡小而為之 什麼的 後果怎樣大家都知道為啥要做不做的 因為很爽啊 離題 回來 有人會說你這樣我怎麼教育小孩 左思右想 記住啊 先想一下這個人會不會惱羞 如果會 看下會不會被打 總而言之 言論自
愛的教育,鐵的紀律 前言 晨起看到視頻在討論"愛的教育"。 上網蒐尋「愛的教育」,討論的不少,為什麼?因為許多家長採行所謂「愛的教育」後,造成了許多怪異的現象,我們用「愛且尊重」來對待孩子,結果孩子卻「不自愛也不自重」,而家長對此結果既不能接受卻又束手無策。網路上有許多的案例,我們且舉兩則試著
Thumbnail
培養小孩感恩的心、需從日常生活中做起...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Thumbnail
為人父母,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所謂最好的,指的都是物質,以為滿足孩子所有物質條件就是愛的表現。其實大部份的家長都沒有想過,自己平時的思維和行為舉止才是影響孩子表現的主要關鍵,就算只給得起孩子一碗白飯,他還是能從那碗白飯體悟愛的真諦,所以物質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 有兩個真實故事。第一個故事這樣的
Thumbnail
當大人發現孩子的價值觀錯誤時,用什麼工具導正較佳呢?就實務面,故事是很好的工具,因為人的大腦喜歡故事。當價值觀融入故事中時,能讓大腦放下戒心,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今年39歲,我可以很確定的回答你,我不太懂愛! 小時候被耳提面命的「禮尚往來」「敬我三分回你七分」「吃虧就是佔便宜」⋯等傳統教育。面對許多事情的善意,我似乎自然而然地轉化為以上的觀點去執行回饋。 乍聽之下,這些非常政治正確的兒童教育很不錯,但我想談談我現在想修正的自己,是跟過去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反
Thumbnail
這時候你心中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請先放下覺得孩子怎麼那麼沒禮貌的感覺,而強迫他一定要和對方打招呼;大人要做的反而是去理解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的感覺,是多麼不好意思、害怕;並以感受來說明友善的向他人問好,那
如果哪天做了一些事情 吐口水啦 罵髒話啦 亂停車啦 不是說什麼默以善小而不為 默以惡小而為之 什麼的 後果怎樣大家都知道為啥要做不做的 因為很爽啊 離題 回來 有人會說你這樣我怎麼教育小孩 左思右想 記住啊 先想一下這個人會不會惱羞 如果會 看下會不會被打 總而言之 言論自
愛的教育,鐵的紀律 前言 晨起看到視頻在討論"愛的教育"。 上網蒐尋「愛的教育」,討論的不少,為什麼?因為許多家長採行所謂「愛的教育」後,造成了許多怪異的現象,我們用「愛且尊重」來對待孩子,結果孩子卻「不自愛也不自重」,而家長對此結果既不能接受卻又束手無策。網路上有許多的案例,我們且舉兩則試著
Thumbnail
培養小孩感恩的心、需從日常生活中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