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似感人、實則充滿情緒勒索與邏輯跳躍的教養劇本,我們該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感恩教育?
雖然這篇跟埃及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偶爾也想聊聊生活裡那些「讓人皺眉頭」的小故事......最近看到一篇在網路上流傳甚廣的文章,讓我忍不住內心翻了三圈白眼。
標題叫做《爸爸的衣服好臭》。內容是這樣的:媽媽準備洗衣服時,小女孩說不想要自己的衣服和爸爸的衣服一起洗,因為她覺得爸爸的衣服好臭。媽媽立刻拿出雞塊和一千元,問她是否喜歡雞塊?是否喜歡一千元?小女孩表示都喜歡,因為雞塊很香、一千元可以買好多東西。媽媽見機立刻上演一場道德教育劇,結論是:「你嫌爸爸衣服臭,就沒資格吃雞塊、拿錢,因為那是爸爸辛苦工作產生的汗臭換來的!」
「妳不喜歡和爸爸的衣服一起洗,那麼妳自己的衣服,以後妳就自己洗了。 畢竟妳也長大了,該為家庭付出,而不是一味的享受別人的成果,只有自己洗,妳才能知道,妳享受著權益,穿著乾淨清香的衣服時,背後可是有洗衣、曬衣的責任,吃著美味雞塊,花著錢買喜歡的東西時,背後可是有辛苦賺錢養家的責任。」
乍看之下,好像滿有道理的,但仔細想想——這邏輯真的通嗎?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多年前在LINE家族群裡流傳的另一篇憤慨型心靈雞湯,內容是指責年輕人沉迷網路、蹉跎光陰,還特別強調文章作者是「某位北一女畢業、知名劇團團長」,藉此提高可信度。結果引發長輩與晚輩之間一場不小的爭執。
我實在看不下去,還特地寫信去問那位「疑似作者的團長」,對方很快回信表示——她根本沒寫過這種文章,連這件事都不知道。
後來我去挖原文,才發現Line流傳版竟然是「改編版」,內容被移花接木,原本的文章其實是在柔和地引導對時間與娛樂的反思,結果被改成了一篇強行譴責年輕人的「對立型雞湯文」。
這種故意激起世代情緒對立的寫法,真讓人無語,甚至是充滿了惡意。
再回到那篇「爸爸的衣服很臭」的文章。
把「對氣味有感覺」這麼自然的反應,當成「不懂感恩」的證據;「聞到不喜歡的氣味」=「你不配吃雞塊、你忘本了」;這樣的二分法,實在太過粗暴。
🔍「爸爸的衣服臭」和「雞塊、一仟元」的對比有點牽強:
小孩說不想和爸爸的衣服一起洗,是出於氣味上的排斥,這本質上是生活習慣與感官的問題,但媽媽卻直接把這種「味道不喜歡」對比成「不懂得感恩」,這邏輯跳得太遠。
聞到臭味 ≠ 不珍惜爸爸的付出。
這種「雞塊換愛」、「臭衣服換道德」的邏輯,不只是簡化了情感,更是把教育變成情緒勒索。說真的,有些爸媽不是真的在教尊重,而是在逃避傾聽孩子的感受。
孩子只是覺得味道難聞,並不是否定爸爸的付出啊!
🔍行為處置方式過度戲劇化:
媽媽端出雞塊、一千元、叫孩子輪流聞→然後導出一段哲理說教。
這像是一場演講表演,而不像真實家庭中的自然教育場景。
如果今天媽媽改成說:「妳覺得臭,那是因為爸爸工作辛苦,汗水留下來的味道,我們幫他一起洗乾淨,家人之間好好的照顧彼此」——這樣的說明,更能讓孩子明白父親的辛勞、也引導出積極的解決方案。
🔍這類文章最讓人擔心的不是它煽情,而是它偷偷灌輸一種危險邏輯:
👉 有感受=你不夠孝順
👉 有意見=你不懂體諒
這篇文章隱含「責備」多於「引導」。文章把小孩的感官排斥解讀成「不懂事」,並加上「妳以後自己洗衣服」的懲罰,看似成功引導小孩思考感恩,實質仍是用高壓逼迫小孩退讓,並非真正讓孩子理解背後意義。
但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羞辱感受、壓抑情緒;而是讓人學會理解他人的努力,也能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看到那篇文章底下近百則表示同感、贊同的留言,心裡真的很感慨......
一起對味精與情緒勒索毒雞湯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