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不是靠聞衣服教出來的:談談那些教養故事裡的邏輯錯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那些看似感人、實則充滿情緒勒索與邏輯跳躍的教養劇本,我們該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感恩教育?

雖然這篇跟埃及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偶爾也想聊聊生活裡那些「讓人皺眉頭」的小故事......最近看到一篇在網路上流傳甚廣的文章,讓我忍不住內心翻了三圈白眼。

標題叫做《爸爸的衣服好臭》。

內容是這樣的:媽媽準備洗衣服時,小女孩說不想要自己的衣服和爸爸的衣服一起洗,因為她覺得爸爸的衣服好臭。媽媽立刻拿出雞塊和一千元,問她是否喜歡雞塊?是否喜歡一千元?小女孩表示都喜歡,因為雞塊很香、一千元可以買好多東西。媽媽見機立刻上演一場道德教育劇,結論是:

「你嫌爸爸衣服臭,就沒資格吃雞塊、拿錢,因為那是爸爸辛苦工作產生的汗臭換來的!」

「妳不喜歡和爸爸的衣服一起洗,那麼妳自己的衣服,以後妳就自己洗了。 畢竟妳也長大了,該為家庭付出,而不是一味的享受別人的成果,只有自己洗,妳才能知道,妳享受著權益,穿著乾淨清香的衣服時,背後可是有洗衣、曬衣的責任,吃著美味雞塊,花著錢買喜歡的東西時,背後可是有辛苦賺錢養家的責任。」

乍看之下,好像滿有道理的,但仔細想想——這邏輯真的通嗎?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多年前在LINE家族群裡流傳的另一篇憤慨型心靈雞湯,內容是指責年輕人沉迷網路、蹉跎光陰,還特別強調文章作者是「某位北一女畢業、知名劇團團長」,藉此提高可信度。結果引發長輩與晚輩之間一場不小的爭執。

我實在看不下去,還特地寫信去問那位「疑似作者的團長」,對方很快回信表示——她根本沒寫過這種文章,連這件事都不知道。

後來我去挖原文,才發現Line流傳版竟然是「改編版」,內容被移花接木,原本的文章其實是在柔和地引導對時間與娛樂的反思,結果被改成了一篇強行譴責年輕人的「對立型雞湯文」。

這種故意激起世代情緒對立的寫法,真讓人無語,甚至是充滿了惡意。


再回到那篇「爸爸的衣服很臭」的文章。

把「對氣味有感覺」這麼自然的反應,當成「不懂感恩」的證據;「聞到不喜歡的氣味」=「你不配吃雞塊、你忘本了」;這樣的二分法,實在太過粗暴。

🔍「爸爸的衣服臭」和「雞塊、一仟元」的對比有點牽強:
小孩說不想和爸爸的衣服一起洗,是出於氣味上的排斥,這本質上是生活習慣與感官的問題,但媽媽卻直接把這種「味道不喜歡」對比成「不懂得感恩」,這邏輯跳得太遠。  

聞到臭味 ≠ 不珍惜爸爸的付出。

這種「雞塊換愛」、「臭衣服換道德」的邏輯,不只是簡化了情感,更是把教育變成情緒勒索。說真的,有些爸媽不是真的在教尊重,而是在逃避傾聽孩子的感受。

孩子只是覺得味道難聞,並不是否定爸爸的付出啊!

🔍行為處置方式過度戲劇化:

媽媽端出雞塊、一千元、叫孩子輪流聞→然後導出一段哲理說教。

這像是一場演講表演,而不像真實家庭中的自然教育場景。

如果今天媽媽改成說:「妳覺得臭,那是因為爸爸工作辛苦,汗水留下來的味道,我們幫他一起洗乾淨,家人之間好好的照顧彼此」——這樣的說明,更能讓孩子明白父親的辛勞、也引導出積極的解決方案。

🔍這類文章最讓人擔心的不是它煽情,而是它偷偷灌輸一種危險邏輯:

👉 有感受=你不夠孝順

👉 有意見=你不懂體諒

這篇文章隱含「責備」多於「引導」。文章把小孩的感官排斥解讀成「不懂事」,並加上「妳以後自己洗衣服」的懲罰,看似成功引導小孩思考感恩,實質仍是用高壓逼迫小孩退讓,並非真正讓孩子理解背後意義。

但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羞辱感受、壓抑情緒;而是讓人學會理解他人的努力,也能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看到那篇文章底下近百則表示同感、贊同的留言,心裡真的很感慨......


一起對味精與情緒勒索毒雞湯說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開羅小日子
143會員
121內容數
埃及文化觀察與異國日常散文,穿插旅遊與時事,帶你發現這個混亂又迷人的國度背後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為人父母,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所謂最好的,指的都是物質,以為滿足孩子所有物質條件就是愛的表現。其實大部份的家長都沒有想過,自己平時的思維和行為舉止才是影響孩子表現的主要關鍵,就算只給得起孩子一碗白飯,他還是能從那碗白飯體悟愛的真諦,所以物質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 有兩個真實故事。第一個故事這樣的
Thumbnail
為人父母,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所謂最好的,指的都是物質,以為滿足孩子所有物質條件就是愛的表現。其實大部份的家長都沒有想過,自己平時的思維和行為舉止才是影響孩子表現的主要關鍵,就算只給得起孩子一碗白飯,他還是能從那碗白飯體悟愛的真諦,所以物質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 有兩個真實故事。第一個故事這樣的
Thumbnail
當大人發現孩子的價值觀錯誤時,用什麼工具導正較佳呢?就實務面,故事是很好的工具,因為人的大腦喜歡故事。當價值觀融入故事中時,能讓大腦放下戒心,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Thumbnail
當大人發現孩子的價值觀錯誤時,用什麼工具導正較佳呢?就實務面,故事是很好的工具,因為人的大腦喜歡故事。當價值觀融入故事中時,能讓大腦放下戒心,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今年39歲,我可以很確定的回答你,我不太懂愛! 小時候被耳提面命的「禮尚往來」「敬我三分回你七分」「吃虧就是佔便宜」⋯等傳統教育。面對許多事情的善意,我似乎自然而然地轉化為以上的觀點去執行回饋。 乍聽之下,這些非常政治正確的兒童教育很不錯,但我想談談我現在想修正的自己,是跟過去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反
Thumbnail
今年39歲,我可以很確定的回答你,我不太懂愛! 小時候被耳提面命的「禮尚往來」「敬我三分回你七分」「吃虧就是佔便宜」⋯等傳統教育。面對許多事情的善意,我似乎自然而然地轉化為以上的觀點去執行回饋。 乍聽之下,這些非常政治正確的兒童教育很不錯,但我想談談我現在想修正的自己,是跟過去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