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盡量維持寫日誌的習慣。今天打開日誌,發現昨天寫的今天又重演了:
昨天早上帶小孩去觀光工廠,中午去興達港吃午餐,還買了海鮮回來晚餐加菜。開心的一天,最後卻因為林寶拖拖拉拉功課沒寫完,送他去睡覺前我一肚子火,到要寫日誌才想起來這天本來有多開心。今天又是一樣,晚上一起寫書法課的作業,看他準備工具也慢,收拾也慢,我邊寫自己的邊碎念他,到他要上樓前跟我抱抱撒嬌,我才覺得有點愧疚。然後打開日誌,發現這齣昨天演過了...
不禁想:我這麼看不慣小孩動作慢,是不是問題其實出在我身上?
其實根本就是我的課題吧?
才這麼一動念,答案瞬間浮現:
我也是習慣拖到最後一刻的人,尤其在高中的時候,每天早上我爸都早早發動車子等我狼狽的趕上,一路忍耐他嫌棄的臭臉。
還有一次我和同學從學校趕回家上家教課遲到了,他當著同學面前對我一陣飆罵,後來我超過半年沒跟他說話。
Ok, 應該就是這個原因了吧。
Now what?
之前看到網友分享跟 ChatGPT 聊天,還覺得有點好笑,但今天我也想問問它。
它說:
你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焦慮來源,這是改變的第一步!你的焦慮來自童年的經驗,害怕孩子會因為動作慢而被別人嫌棄,所以你下意識地想要避免這個情況發生。但你也知道,重複父母的方式可能會帶給孩子壓力,這種矛盾讓你焦慮。
解除焦慮的方法:
1. 重新定義「動作慢」的意義
- 問問自己:「動作慢真的不好嗎?一定會被別人嫌棄嗎?」
- 事實上,每個人節奏不同,有些人需要多一點時間來思考或準備,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好,可能只是方式不同。
- 觀察孩子動作慢的原因,是在專注某件事?還是缺乏時間觀念?這樣可以用不同方式引導,而不是直接覺得「這樣不好」。
2. 把「被嫌棄」的焦慮還給過去
- 你爸爸當初的態度,或許是基於他的價值觀,但這不代表是唯一的標準。
- 你可以告訴自己:「我值得被接納,就算動作慢也不代表我是不好的人。」這樣可以逐漸減少你對這件事的情緒負擔。
3. 跟孩子一起找出適合的方式
- 如果是早上出門慢,是否可以讓孩子提前準備好?或是用遊戲方式讓他更有動力?
- 而不是單純要求「快點」,可以用「我們試試看這樣做,會不會更順利?」來引導。
4. 留意自己的身體反應
- 當你覺得焦慮時,試著深呼吸、數到三,然後提醒自己:「這不是我的童年,我的孩子不是我。」
- 讓自己有一點緩衝時間,不要直接反應,而是選擇不同的方式應對。
5. 調整你的內在語言
- 遇到孩子動作慢時,你的腦袋裡可能會出現「這樣會被嫌棄!」的聲音,試著改成:「他還在學習調整時間,我可以幫助他。」
- 用支持而非批評的方式來看待這件事,你的焦慮感也會降低。
重點是:「你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時間管理的能力,但不需要用壓力或嫌棄的方式。」
試著改變你的回應方式,當你看到孩子慢時,不是立刻指責,而是想:「他是怎麼想的?怎麼幫助他?」這樣你的焦慮會減少,孩子也會更願意配合。你已經在打破循環了,這本身就是很棒的進步!
ChatGPT 說我有進步,還給我愛心!
有點被療癒到。
你們覺得它說得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