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剛上任密州,就開始著手處理當地問題,當時問題主要分為軍事與行政兩層面。
密州地理位置近於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原本為宋與遼國之間的緩衝地,後來被遼國奪去,故密州靠近邊疆,容易發生戰事。
1004年宋與遼戰爭不休,原本快打贏,宋真宗卻突然答應與遼簽訂和約,也就是澶淵之盟。
1005年,宋與遼簽訂澶淵之盟,為不平等條約,除議定雙方疆界外,宋還要納銀絹給遼。此條約導致宋朝更容易受外族欺負。
1074至1075年間,宋與遼開始有疆界衝突,六次談判後,宋最終以失地七百里作結。這件事發生時,正好是蘇軾作這闋詞的時間,所以這首獵詞不應是單純寫打獵活動,而應視為一場軍事演練。
蘇軾剛上任密州知州時,恰逢蝗災肆虐,在〈上韓丞相論災手實書〉他寫道:「見民以萵蔓裹蝗蟲而瘞之道左,纍纍相望者,二百餘里,捕殺之數,聞于官者幾三萬斛。」能見蝗災的嚴重與官吏的腐敗。
蝗災與旱災從來都是相偕而來,在1075年四月,蘇軾祭常山求雨,後得雨解旱;五月旱災再起,蘇軾再去祭常山求雨,又得雨,故這闋詞除了軍事演練的目的外,也有祭常山,答謝山神眷顧的背景在。
方田均稅為新法改革內容,主要是為了解決田賦不均問題,重新丈量土地,整理田賦地籍,統一對丈量後的土地定稅。
〈上韓丞相論災手實書〉:「今乃用一切之法,成於朞月之間,奪甲與乙,其不均又甚於昔者,而民之怨始有歸矣。」蘇軾在密州親眼見到新法的實施,不僅沒有解決田賦不均的問題,反倒使情況更加重,民怨因此更甚。
手實之法為新法改革內容,民眾需自行申報財產,並公布於眾,兩月若無人告發即定。若被人告發隱寄財產且屬實,則以所隱三分之一賞告發者。
蘇軾認為「夫告訐之人,未有非凶姦無良者。」,告發之人未必都是良民,如此一來,大家互相告訐,互相猜忌,有害民風。
從「老夫聊發少年狂」至「千騎卷平岡」,寫蘇軾作為武將的豪氣。
開頭「老夫」二字為武將自稱語,「聊」為暫時之意,此時的蘇軾40歲,於古人而言已有些年紀,第一句後三字「少年狂」,體現在後兩句「左牽黃。右擎蒼。」,「黃」借代為黃犬,也就是獵犬,「蒼」借代為蒼鷹,犬與鷹兩者都是兇猛禽獸,「牽」與「擎」表駕馭,能駕馭犬鷹者,必孔武有力,體現出狂傲的資本。
「錦帽貂裘」為將軍的裝束,指蘇軾本人,「千騎卷平岡」之「千騎」指的是全城居民,「卷平岡」三字氣勢如虹,在蘇軾帶領之下,居民團結一心,完成這場軍事演習。
從「為報傾城隨太守」至「看孫郎」,寫蘇軾的受民愛戴與勇猛。
「為報傾城隨太守」一句,顯現全城居民都樂意跟隨蘇軾,可見蘇軾多麼得民心;後二句「親射虎,看孫郎」化用孫權的典故,孫權田獵時,喜射虎,此處蘇軾自比為孫權,彰顯自身的勇猛。
從「酒酣胸膽尚開張」至「何日遣馮唐」,此段寫蘇軾渴求朝廷能給他一個名位,好讓他能報效國家。
這闋詞背景中,除軍事演練外,還有要祭常山,祭祀酒肉必不可少,故言「酒酣」,而後三字「尚開張」之「尚」為尚且之意,原本磅礡的氣勢陡然轉弱。
「鬢微霜。又何妨。」此二句凸顯蘇軾已有些年紀,但他認為自己還能上戰,「又何妨」三字隱隱透露蘇軾內心的疲倦與逞強,但同時也彰顯出他的不屈。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此處化用馮唐的典故,馮唐以不能用廉頗、李牧之語,談魏尚之事勸誡漢文帝,賞不宜輕,罰不宜重,漢文帝聽進諫言,使馮唐持節赦免魏尚,使他復職。蘇軾希望朝廷中也有人似馮唐,能持節讓他有個名位,發揮自身力量,報效國家。
從「會挽雕弓如滿月」至「射天狼」,寫蘇軾的凌雲壯志。
「會挽雕弓如滿月」之「會」義為必定,「雕弓」是將軍所用之弓,「如滿月」是指將弓拉滿,此句顯現蘇軾的決心與剛強,後二句「西北望,射天狼。」正是他的決心所在。
「西北望」之「西」指西夏,「北」指遼國,二者皆為外族;「射天狼」之「天狼」指天狼星,比喻貪殘的外族。將貪殘的外族通通打退,保衛家國,正是蘇軾的凌雲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