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流行歌叫《無言的結局》,歌詞唱著分手戀人的愛意與不捨。今天題目不是戀人的結局,而是指經文的結局。馬可福音的結局只到第8節,但經文卻延伸到20節。聖經學者研究發現,從9節之後的經文都是後人抄錄聖經時增加進去的。
如果對比其它福音書,馬可的結局只留下黑人問號,不像其它福音書有大使命的結局。因此,抄錄馬可福音的人無法接受,就增加馬可福音的結局,有短篇結局與長編結局。這兩種結局下禮拜會帶著大家一起讀,今天只是強調馬可福音到第8節就結束。
我們先屏除其它福音書的敘述,如果單看馬可福音記載的結局,我們可能會懷疑耶穌是否有復活?婦女是否依據青年的敘述,告知彼得及門徒復活的消息嗎?耶穌復活後有顯現給其他人看嗎?馬可福音的結局有太多想像。因此,面對這種無言的結局又開放的想像空間,對我們有何信仰意義呢?
「1安息日一過,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撒羅米買了香料,要去抹耶穌的身體。2星期天一清早,太陽剛出來,她們就往墳地去。」
安息日與主日的時間不同。安息日是猶太教根據摩西律法所定的日子,目的是紀念上帝。現代時間是每週五日落後到週六日落前,整整一天為安息日。主日則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復活的日子,也就是安息日的隔天一早,是現代時間的週日。因此,經文記載「安息日一過」隔天「星期天一清早」,婦女們前往墳地用香料抹耶穌的身體。基督教便以耶穌復活的日子作為「主日」,這就是主日禮拜的由來。
這段經文常用於復活節當天,有些教會特別在復活節清晨舉行「朝陽禮拜」,象徵婦女們迎接耶穌復活的日子。婦女買香料抹耶穌的身體,則是當時猶太人的習俗,為了除去死者身上的氣味,以及表達對耶穌的弔念。例如,台灣喪葬習俗,家人為死者淨身、穿壽衣、化妝等禮儀,也象徵對親人的尊重及弔念。
「3-4在路上,她們心裡盤算著:「有誰能幫我們把墓門口的石頭滾開呢?」(因為那是一塊大石頭。)可是她們抬頭一看,石頭已經給滾開了。」
猶太人的墓地是石壁鑿成的洞,堵住洞口的石頭至少三、四百斤,需要兩三個人合力才能推開。因此,石頭無法靠一個人推開。不過石頭已經滾開,代表至少有兩三個以上的人來過此墓地。
「5她們走進墓穴,看見一個青年坐在右邊,身上穿著白色的長袍;她們都很驚慌。」
婦女們很驚慌,可能訝異墓穴中出現的青年是如何一個人推開石頭?另外,這位穿著白色長袍的青年到底是誰?為什麼耶穌的身體不見了?因此,婦女們的驚慌,可能認為這位白袍青年是上帝的使者:「天使」。
「6那青年說:「不用驚慌!我知道你們在找那被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不在這裡,他已經復活了!看,這是他們安放他的地方。」
這位青年到底是誰?馬可福音14章曾出現這位「青年」,這位青年丟下身上的布,赤著身子逃跑(可14:51-52)。但赤身青年與白袍青年明顯不同,一位是背離耶穌逃跑的青年,一位是宣告耶穌復活的青年(可能是天使)。或許,馬可故意用對比的手法,從逃離耶穌的青年變成宣告復活的青年,在暗喻離棄耶穌的門徒將成為復活的見證者。
這個暗喻勉勵我們,雖然我們在信仰中都有挫敗經驗,但挫敗卻成為信仰過程中重要的養分。因此,面對信仰跌倒之人不要落井下石,而是要發揮雪中送炭的精神,或許上帝有其美好旨意。
青年接著對婦女們說:「7你們快去告訴他的門徒,尤其是彼得,說:『他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可以見到他,正像他告訴過你們的。』」
「耶穌要比門徒先到加利利」是應驗馬可福音14:28耶穌說的話:「我復活以後,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這段經文的上下文,是耶穌告訴彼得會三次不認祂,彼得還信誓旦旦說:「即使別人都離棄你,我也不離棄你!」(可14:29)、「即使我必須跟你同死,我也絕不會不認你!」(可14:31)因此,馬可似乎有意要婦女們「特別告訴彼得」。
彼得在福音書中是重要角色,也是教會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在馬可福音中,他是耶穌呼召的第一位門徒(1:16-18)、彼得的名字是耶穌取的(3:16)、第一位宣告耶穌是基督(8:29)、第一位勸阻耶穌的門徒(8:32)、唯一被耶穌斥責撒旦的門徒(8:33)、誇口與耶穌同死的門徒(14:31)、三次否認耶穌的門徒(14:68,70,71)。
從彼得與耶穌的互動中發現,他與耶穌的情感連結最深。因此,彼得經歷耶穌的呼召、跟隨、死亡,就差見證耶穌的復活。在跟隨耶穌的道路上,我們同樣會經歷彼得的過程,從被呼召成為基督徒,然後跟隨耶穌的形象,並且與耶穌同死、同復活。
同死同活是信仰中最困難的階段,因為同死就是捨己、背十字架,簡單來說要打破自己原本的信念、價值,然後重建自己的生命如同復活。但要打破自己的信念與價值談何容易,若不是經歷生命中重要議題,如重大意外、生病、親人過世等等,我們寧願活在自己建立的舒適圈。這是人性,因此要與耶穌同死不容易,更何況要與耶穌同活。
「8她們又驚訝又恐懼,立刻逃離墓穴,飛奔而去。她們沒有把這事告訴任何人,因為她們害怕。」
馬可在表達婦女聽見耶穌復活的事很有趣,是驚訝又恐懼、逃離、飛奔而去,因為害怕而沒有告訴任何人。從耶穌傳道開始,這群婦女緊跟耶穌,即使目睹耶穌死亡、放入墓穴都沒有離開耶穌。但卻因為耶穌的復活讓她們害怕,甚至用「飛奔」來形容。因此,我很納悶,為何婦女聽見復活的事會害怕?為何聽見復活的事會「走敢若飛」(台語)?
復活似乎不是想象中的童話故事,擁有童話般的快樂結局,反而激起更多混亂、疑惑及害怕。或許,復活的事情超越人的理解,就像我們的信念及價值觀被動搖、拆毀,讓我們一時無法接受。
例如,2020年的韓劇《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一位母親生下女兒就死去,成為鬼之後陪在孩子及先生身邊五年。雖然不能對人間有物質上的影響,但只要默默陪伴就心滿意足,就這樣陪到孩子念幼稚園、先生再婚。突然有一天上帝讓她恢復肉身,並要求她在49天內找回自己的身份,就可以重新復活。
這位鬼媽媽面對一連串的問題:女兒只認繼母為媽媽,要如何讓女兒認她?先生已經再婚,要如何面對先生的婚姻關係?難道要為著自己的復活而拆散先生的家庭嗎?對活著的人來說,先生、親人及朋友們要如何接受死人復活的事?如果49天內沒有找回自己的身份,會不會讓親人經歷二度死亡的傷害?透過這一部韓劇,或許我們能體會婦女們的驚訝、恐懼及害怕。因此,復活不是想像中的美好,而是一連串的混亂、疑惑、擔心及害怕。
我們試著做一個思想實驗:如果人類可以復活,對世界會有何影響?如果人可以復活(意思不再有死亡),對世界是「福音」還是「禍因」?可能第一個想法是福音,因為不再有死亡,不再有親人過世的悲傷及痛苦,生命可以延續的幸福。
但慎重思考後會開始擔心,人口不斷膨脹,地球能容納這麼多人嗎?地球生態及資源是否會耗竭?富人的財產會不斷增加,貧富差距會愈來愈嚴重嗎?沒有死亡的懲罰,作奸犯科的人會肆無忌憚,犯罪率會升高嗎?如果我們在繼續探討下去,會發現復活對世界並不是福音,而是禍因。因此,當我們在談論復活議題時,不能缺少死亡的議題。
義大利學者保祿.薩奇(Paolo Sacchi)說:
「對我們而言,死亡與復活不只是耶穌宣講內容的基本要素,更是基督信仰的存在本質。」(《耶穌和他的子民》,保祿.薩奇(Paolo Sacchi),胡皇伃譯,台北:啟示,2022,p97)
簡單來說,基督教信仰的本質是建立在耶穌基督的死亡與復活上,當我們談論耶穌的復活一定包含著耶穌的死亡。因此,耶穌復活象徵著耶穌勝過死亡,祂不僅僅擁有人性的肉體,也是掌管生死、超越生死的上帝。
雖然基督教義教導我們耶穌已復活,教會也不斷提醒耶穌復活的事實與見證,但對當時的婦女們來說,死亡才是事實,才是世界運作的真理與方法。哲學家提出一個事實「人終有一死」,但基督教則提出相反的事實「人終會復活」。「人終有一死」是我們看待世界運作的方式,也是無庸置疑的事實。「人終會復活」不是世界運作的方式,而是我們一直有所懷疑的事情。
即使過去的神學家、牧師、屬靈前輩不斷述說基督復活的見證,也提出復活的證據,但「復活」在我們心中仍存留著問號。即使我正在述說基督復活的經文,我仍對復活保持著問號。就像馬可福音這段經文,當婦女們驚恐害怕,沒有將耶穌復活告訴任何人,我們還會相信耶穌復活嗎?因此,馬可福音故意將結尾停在這裡,沒有「告訴任何人」耶穌復活,似乎讓讀者自己創造故事,就像抄寫聖經的人加入自己對耶穌的認識與理解。
「無言的結局」並不是結局,而是開放的劇情,邀請我們繼續編寫信仰的見證。沒有結局的結局留下想像空間,意味著追尋復活這條信仰之路,並不如電影、小說、聖經有殺青的版本與結局。經文要求我們用心體會基督的邀請,在生活中編寫與基督一同復活的故事。盼望,無言的結局不會讓我們在信仰中無言,而是讓我們更有復活的盼望,勇敢追求信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