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時代,也有光明的時候!布拉格車站月台上的溫頓雕像,他抱著的小孩是個失去家人的猶太小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前幾天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講到「猶太人」這三個字,我就想到了我很以前的聽的一個故事.....

在二次世界大爆發的前期,納粹的軍隊早已佔領了捷克的蘇台德地區,但是因為軍隊還在準備所以還沒入侵捷克,而我們的主角溫對先生(30歲)剛好來到了捷克,當時的新聞美體都在說:「啊~納粹不會打來的啦!」但溫頓先生一道捷克就被這裡的猶太人處境給嚇到,所以他回去之後就在計畫要怎麼拯救這些孩子,溫頓首先叫他的同伴去布拉格登記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被接收的猶太家庭。而溫頓本人則去英國找可以接受猶太小孩的英國家庭,當時的情勢是真的很緊張,因為納粹可能隨時都會打過來.....

在第一班火車出發前在月台上的一個個猶太家長正在和自己的小孩道別,根據一個小孩的回顧:「我的爸媽為了讓我上火車,跟我說我是要去一趟奇幻的冒險,說完後就給我了一封信和一隻手錶,之後我們都沒有爸媽的消息了....」在納粹入侵之前溫頓後他的同伴總共救了600名小孩(猶太人)。在此之後溫頓都沒有再提過這件事,直到他的夫人看到了他的剪貼簿,裡面都是無數個被拯救小孩的名子和個人資料,他的夫人把這本剪貼交給了BBC電台,BBC就假裝邀請了溫頓先生到攝影棚裡(當觀眾),一開始他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突然台上的人就拿出了那本剪貼簿,開始講著:「這些都是溫對先生救過的小孩,其實在你旁邊的人就是你救過的小孩。」突然一隻手抱住溫頓先生,溫頓往旁邊看是一個女孩一邊說著:「謝謝!謝謝!」接著台上的人又說:「而在場的人還有誰是欠溫頓先生一個人情的,請起立。」突然後面就出輕微的椅子挪動的聲音,溫頓一回頭看,驚訝的發現他生後的人都全部站了起來....

今天就說到這邊,如果有任何想法的都可以在底下留言,最後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如果你是猶太人,你會感謝溫頓先生還是那些願意接受你的英國家庭呢?還是都會感謝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白田 綾音・ω・
9會員
30內容數
嗨,我是白田 綾音,可以叫我周周! 🎨 動畫迷,未來動畫師與遊戲創作者 📚 喜歡看歐洲歷史,喜歡挑戰舒適圈 🎵 喜歡畫畫、做音樂,也對歷史充滿熱情 🛠️ 創作了一些有趣的角色和故事,希望透過我的作品打動人心!
白田 綾音・ω・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探討臺灣冰品歷史,從日治時期的製冰技術引進、早期消費族群到冰菓室樣貌與文化影響,包含日本和西方的飲食文化衝擊。
Thumbnail
2025/04/23
探討臺灣冰品歷史,從日治時期的製冰技術引進、早期消費族群到冰菓室樣貌與文化影響,包含日本和西方的飲食文化衝擊。
Thumbnail
2025/04/23
前年的7月,我們去到了要座8小時的飛機才會到的地方—澳洲布里斯本。因為哥哥要上國中可能沒時間出國玩,所以下次出國可能要等很久。一開始我很害怕,因為我的英文不是很好,如果我在那裡迷路了要怎麼辦?如果飛機飛一飛一引擎發生故障怎麼辦?我帶著五味雜成的心走上飛機,還好飛機沒事,我還在飛機上體驗了4 D電影(
Thumbnail
2025/04/23
前年的7月,我們去到了要座8小時的飛機才會到的地方—澳洲布里斯本。因為哥哥要上國中可能沒時間出國玩,所以下次出國可能要等很久。一開始我很害怕,因為我的英文不是很好,如果我在那裡迷路了要怎麼辦?如果飛機飛一飛一引擎發生故障怎麼辦?我帶著五味雜成的心走上飛機,還好飛機沒事,我還在飛機上體驗了4 D電影(
Thumbnail
2025/04/01
1970年代的台灣,西洋歌曲充斥校園,年輕人熱衷於唱《Yesterday》、《Let It Be》,卻少有人創作自己的音樂。李雙澤敏銳地察覺到這股文化現象,決心改變現狀。 1977年,他在台大的音樂會上,舉起可樂潑向台下,並大聲質問:「為什麼我們不唱自己的歌?」這句話成為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轉捩點,影
Thumbnail
2025/04/01
1970年代的台灣,西洋歌曲充斥校園,年輕人熱衷於唱《Yesterday》、《Let It Be》,卻少有人創作自己的音樂。李雙澤敏銳地察覺到這股文化現象,決心改變現狀。 1977年,他在台大的音樂會上,舉起可樂潑向台下,並大聲質問:「為什麼我們不唱自己的歌?」這句話成為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轉捩點,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的主題曲 辛德勒的名單,大概是我少數看了覺得好看但真心不想再看第二次的電影,全片以黑白影像方式呈現,一直到小女孩跑上山丘,才出現那一抹紅衣的顏色,除了提醒人類的殘忍,但也象徵著那一股希望。 但卻是很多猶太人永遠等不到的釋放。 在翻看辛德勒的回憶錄時,戰爭結束後,即使在他救了那
Thumbnail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的主題曲 辛德勒的名單,大概是我少數看了覺得好看但真心不想再看第二次的電影,全片以黑白影像方式呈現,一直到小女孩跑上山丘,才出現那一抹紅衣的顏色,除了提醒人類的殘忍,但也象徵著那一股希望。 但卻是很多猶太人永遠等不到的釋放。 在翻看辛德勒的回憶錄時,戰爭結束後,即使在他救了那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
Thumbnail
納粹統治時期,因為猶太人身分,弗蘭克全家都被關進集中營。他在集中營裡飽受摧殘,父母、兄長、懷孕的妻子都相繼死於毒氣室中。
Thumbnail
納粹統治時期,因為猶太人身分,弗蘭克全家都被關進集中營。他在集中營裡飽受摧殘,父母、兄長、懷孕的妻子都相繼死於毒氣室中。
Thumbnail
二戰納粹的集中營主題,作為歐陸最令人髮指的事件,每幾年都有不同的國家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其中不乏驚人的傑作,當你以為所有的角度都探討完畢之時《夢想集中營》出現了。 近年最令人壓力最大的集中營作品肯定是匈牙利導演 Nemes László 拍的《索爾之子》全片一鏡到底拍出了挖埋集中營屍體的絕望。
Thumbnail
二戰納粹的集中營主題,作為歐陸最令人髮指的事件,每幾年都有不同的國家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其中不乏驚人的傑作,當你以為所有的角度都探討完畢之時《夢想集中營》出現了。 近年最令人壓力最大的集中營作品肯定是匈牙利導演 Nemes László 拍的《索爾之子》全片一鏡到底拍出了挖埋集中營屍體的絕望。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猶太大屠殺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公眾對此事件的認識可能存在誤解。《血色大地》的作者史奈德,透過跨國視角的,揭示出殺戮悲劇真正的根源和原委,引領讀者重新認識曾經被德蘇極權生殺予奪的東歐,與複雜的受難者群像。
Thumbnail
猶太大屠殺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公眾對此事件的認識可能存在誤解。《血色大地》的作者史奈德,透過跨國視角的,揭示出殺戮悲劇真正的根源和原委,引領讀者重新認識曾經被德蘇極權生殺予奪的東歐,與複雜的受難者群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