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團來襲的第二天,氣溫依然低迷。我習慣在公出時騎車,這次也不例外。早上的冷風擦過臉頰,空氣中透著乾冷的凜冽,手指在握緊把手時微微發麻,但這種乾冷還不至於刺骨。街道上行人匆匆,似乎都在與寒冷爭分奪秒。即使天氣冰冷,我仍覺得有一種安靜的堅持,支撐著自己繼續前行。
回到辦公室,空氣中仍有些涼意,但比外頭溫暖許多。午後辦公室的空氣稍顯悶,卻在冷氣團的加持下,反倒多了幾分舒適。中午簡單吃了便當,洗淨餐具後,準備前往室內空橋散步,讓思緒隨著步伐緩緩舒展。
正準備踏出門時,手機亮了起來。是一則訊息,來自之前約好點評的寫作老師。「吃飽了嗎?方便通話嗎?」這樣剛好的時間安排,讓人不禁覺得驚喜。像是一場偶然的相遇,又像是一種巧妙的安排。接起電話,老師的聲音溫和而堅定。聽到熟悉的聲音,心中有種意外的安心,像是在這寒冷的日子裡,遇見了一絲溫暖的光。老師細細分析我的文章,提及我的文筆流暢自然,字句之間蘊含情感的力量。其中一篇文章,她認為可以進一步擴充,甚至適合發表於公眾平台。這番評價讓我有些驚喜,也有些遺憾。驚喜的是,自己的努力被認可,遺憾的是,當下的我還未能開設公眾號。
老師鼓勵我多嘗試不同平台,磨練文字的表達力,累積更多經驗。她說:「文字需要經歷過時間和經驗的打磨,才能更有力量。別擔心當下的平台,重要的是先寫,寫出自己內心的真實。」聽到這句話時,我內心像是被輕輕觸動,仿佛冰冷的河面裂開一條細縫,光透了進來。
她還提及我的文字中不時流露出對個人成長、身心靈探索的關注,並建議我可以將這些作為未來的寫作方向。「寫作,不只是寫下眼前的風景,更是書寫你內心的風景。」這番話讓我心中微動。原來那些我以為的細碎思考,竟也藏有未來的可能。那些細微的感受和反思,或許正是未來寫作的根基。
短短二十分鐘的對話,卻像是在寒冷中送來一杯熱茶,溫暖了我的內心,也讓我對未來的寫作有了更清晰的藍圖。這種溫暖,不只是來自對話本身,更來自一種理解——有人看見了我的努力,也相信我的未來。
走在空橋上,雖然室內溫度適中,心裡卻多了一份篤定。窗外的景色靜靜地展開,像是一幅流動的畫卷,輕輕提醒著我:每一次的對話、每一篇的書寫,都是在為未來鋪路。
寫作或許就像騎車出門,總會遇到不同的天氣與路況。有時寒冷、有時和煦,但只要不停止前行,終究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也許,當下的努力尚未開花結果,但正是這些積累,為未來的盛開打下了基礎。
也許,這正是人生的一種溫暖:在冷風中依然選擇前行,在迷茫中依然堅持書寫。在未來回首時,這些堅持或許會成為一種力量,照亮曾經迷茫的時光,提醒自己——走過的路,沒有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