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知識分子階級會產生接受到資訊的幻覺,可想而知,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被掌權者灌輸了不同的意識形態。因為沉默與容忍都是鞏固權力意識形態的重要元素。」 萊納.毛斯費德
民主是一場幻覺?
「我們的民主基石正在被掏空,為何我們卻毫無察覺?」
作者萊納·毛斯費德在開篇拋出這個問題,緊接著帶出主題,聚焦菁英階層如何透過心理操控與意識形態灌輸削弱民主參與,使民眾成為「沉默的羔羊」,揭穿思想灌輸系統與背後的歷史。
《羔羊為何沈默》為德國的暢銷書,毛斯費德為德國基爾大學心理學教授,他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各種影響認知的手段,詳述它們是如何影響公眾判斷,進而削弱民主參與。2009年起,毛斯費德開始關注心理學的社會應用,特別是「白色酷刑」等心理操控技術,研究權力如何利用心理學知識影響行為。
2015年於德國出版時正逢歐洲難民潮與民粹崛起(如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民眾對菁英治理的不信任感加劇。他在基爾大學的講座「為什麼羔羊沉默?」吸引數百萬線上觀眾。YouTube的演講影片,動輒有百萬點閱,擴大了書籍的潛在讀者群。

羔羊的隱喻
荷馬是最早以牧羊人隱喻描繪民眾與權力菁英關係的先驅之一,奠定菁英統治的意識形態基礎。民眾是如何成為思想上的羔羊,從而服務於牧羊人的私利?而牧羊人的角色又是如何形成的?
政治哲學史揭示,牧羊人的譬喻是在為權力精英的地位辯護,將民眾塑造成思想上的羊群。他們打造特定的意識形態結構,影響民眾的判斷,同時掩飾自己的私利。
民主為何流於形式?
書中大篇幅聚焦於削弱民主的手段,其中最常見的方式是讓人民整日為生計奔波,從而減少他們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其次製造人民的政治倦怠,又可細分為以下三種:
- 幼稚化:即藉由消費主義或將公共事務娛樂化,讓人民關注娛樂版、美食版的新聞。
- 安逸化:讓人民產生政治倦怠,強化對政治的無力感。
- 製造對立與仇恨:讓人民淹沒在數據洪流中,誤以為自己對一切瞭若指掌。
最後為零碎化,零碎化的資訊容易將事件視為單一個案,最危險的是,當事件因去脈絡化而被掏空時,意義就容易被抽換,進而組裝成他們要的「真相」。當人們過度崇尚精簡,習慣去脈絡化的敘事方式,就容易被牽著鼻子走。

菁英的控制
菁英從很久以前便開始發展權力技術,通過基金會、智庫、菁英網絡、遊說集團、行銷公司為主,介入媒體、學校、培訓系統甚至是文化產業,讓人民不易察覺。這是一套由菁英所建構的意識形態,進而穩固了菁英階層的權益。
由於制度和價值都是由菁英所決定,並以此區分「菁英」與「大眾」,其認定大眾是被動的、情緒化的、自私的、不成熟的,因此不具理性溝通的能力。相對的,菁英是智慧的、理性的,且受過高等教育,因此民主只能建立在菁英統治的基礎上。
再者,作為一位心理學家,毛斯費德指出即便公共辯論有利於民主,但菁英更易掌握資訊並生產各式研究成果,在篩選過後,將符合其利益的詮釋、偏好和需求餵食給人民,使人民更好操控。
只要超過五分之一的民眾對政治冷感、沒有參與任何組織、沒有任何聲量,並受到高度的約束與掌控,精英們的地位會越穩固。
情感操控為最有效率的方式之一,系統性地製造恐懼、憤怒或引人注目的爆炸性事件。如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明星的八卦緋聞。在巨大的情緒影響之下,人們的思考會出現癱瘓,注意力會從重要議題轉移至設定好的目標與題材上。

以思想管控與灌輸管理民主
思想管控的終極目標是要阻止獨立思考。
要有效地操縱民意,將特定的立場、思維與見解系統性地植入人心。方式有兩種,一種期間較短者為即時灌輸,而另一種則是深層灌輸。
1.即時灌輸
即時灌輸通常透過媒體進行,用意是為日常生活中的社會事件提供一個大框架,這個框架與菁英的觀點相符,一旦出現對其不利的事件,便能透過事實挑選的機制,以適當的方式去除或重建事實背景,瓦解真正的意義關係,以此降低事實的嚴重程度。
例如:德國難民危機的媒體處理
背景
2015年底,大量難民湧入德國。2016年元旦,科隆車站前發生多起犯罪事件。加害者多為中東和北非裔男子,主流媒體延遲數日才報導。
「即時灌輸」的框架運作
- 大框架建立:梅克爾政府與主流媒體(如《明鏡週刊》與ARD電視台)原先將「開放難民邊境」作為人道與進步的象徵,建構出「我們能做到(Wir schaffen das)」的正面敘事。
- 事實延遲與重建:為避免此事件破壞對難民的支持氛圍,媒體初期延遲報導、模糊涉案者背景,用「年輕男性」或「喝醉的群眾」等語言弱化種族因素。
- 意義瓦解:當報導出現時,搭配大量專家言論來提醒大眾不要因個案而影響整體難民政策。真正該被質疑的難民安置機制與文化衝突風險,被轉化為「社會整合尚需時間」。
此舉後來讓極右派利用「主流媒體隱瞞真相」的情緒,迅速壯大。
2.深層灌輸
深層灌輸層面較廣,針對政治、社會形象及價值體系的長期傳播,反覆強調某種價值觀、使某種陳述深入人心,如此一來它就不是一種意識形態,而是一種理所當然的現象。媒介更為多元,媒體、文化、娛樂產業,核心機構則是學校。反覆灌輸使得人們對某種意識形態深信不疑,也更難接受其他價值觀。
例如:日本「勤勞=美德」的深層灌輸
日本社會普遍推崇「過勞文化」與「為公司奉獻是榮譽」的價值觀,將個人價值與工作表現緊密綁定。
媒介與核心機構
學校教育:小學生從小學會打掃教室、統一服裝、早操等,灌輸紀律與團體為先。
- 動漫、日劇、新聞:經常出現「努力不懈就能成功」、「犧牲自己是理所當然」的敘事。
- 企業文化與社會氛圍:加班、早到、晚走是基本表現,質疑體制則被視為自私或不成熟。
即使有大量「過勞死」案例,人們對過勞仍多抱持敬佩與無奈,難以想像其他可能的工作文化。這不再是「一種價值觀」,而成了社會默認的「現實」。

新自由主義的形態
最後,毛斯費德特別強調,新自由主義是菁英政治最大的推手。他認為新自由主義創造了一種虛構的意識形態,菁英的決定被視為市場中的理性和自然秩序,同時,以全球化之名,新自由主義催生財團,通過經濟實力換取政治權力。
他認為這種強調「效率自由市場」的「市場導向民主」,以「改革」和「廢除官僚」為名,會將所有民主形式視為阻礙,民主被簡化為配合全球市場而制定的程序,並將國家及個人能力的判定標準依附於市場需求。
一旦個體不單將自己視為員工或學生,而是可銷售的商品、行走的廣告海報、人生際遇的經營者,新自由主義的碎片化已然成形。
作者強調,本書是工具書,而非政治理論專書,書中論及許多不同領域學者的觀點,提供讀者更多思考的素材。以作者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若決定堅持啟蒙的解放任務,亦即實現一個人道社會,我們便會獲得知識與勇氣,共同走上這條道路。對於這樣的一條道路,我們必須團結與攜手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