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誠品遇見它時,它在一個非常顯眼的位置。封面的男子身著軍裝,面無表情地看向前方,斗大的can’t hurt me印在他身上,書腰上寫著『美國突破五百萬冊』。我對暢銷書一向無感,所以那時對它不感興趣。
之後在網路再度看到,作者特種部隊的背景引起我的注意。由於最近對「職人」書籍的痴迷,從《偽魚販指南》、《萬能店員》再到《血汗超商》,業內人士的告白是血淚交織的修羅場,其精彩程度完勝幾次所田調產出的報導文學。
海豹部隊由於工作的特殊性質,自帶神秘屬性。作者哥金斯又是美國史上唯一通過美國海軍特戰海豹突擊隊、陸軍遊騎兵、空軍戰術管制組等三項菁英訓練的人,書名《我,刀槍不入》十分貼切。
由於作者特殊的背景,本書與一般的心靈勵志書籍不太一樣。在他的奮戰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紀律與方法,閱讀過程便感到他的強大氣場,他提供的方法也極具硬漢精神,不僅要你打起精神,更要讓你上緊發條。
在榮耀加身後,哥金斯沒有止步不前,他在超級鐵人三項、惡水超級馬拉松等多項世界級耐力賽事取得佳績,更是《金氏世界紀錄》引體向上保持人,在17小時內完成4030個引體向上。
如果把人生比做一場牌局,哥金斯拿到一副爛牌,最終卻能逆風翻盤。他成長於失能家庭,和許多在貧民區長大的孩子一樣,貧窮、暴力、歧視在人生路上緊緊相隨,動盪的生活使他缺乏安全感。儘管中間一度走歪,為了不被歧視,他偽裝成黑幫份子,終日在社區遊蕩。
他形容他的早年生活
很少有人知道底層生活是什麼感覺,但我知道。那種感覺就像流沙,它會抓住你,把你吸進去,而且不會收手。當人生就是這樣的時候,會很容易隨波逐流,繼續做出同樣舒適選擇,到這些選擇只會一次又一次地要你的命。
他的人生堪比勵志電影,身處惡劣的環境,歧視伴隨而來的各種言語及肢體暴力,讓他一度被仇恨淹沒。好在每當他撐不下去時,總會有貴人出現拉他一把,最重要的是他不曾放棄。
某日在洗澡時,他照著鏡子,刮掉臉頰和下巴的鬍鬚,他看著鏡中人,那是他第一次如此仔細地檢視自己。他不喜歡他現在的樣子,更厭惡現在的生活。在一陣嚴厲的批判後,他望著前方,突然間靈光一閃,腦中浮現出一套激勵方法,他稱之為問責鏡。
他把目標寫在便利貼貼在鏡子上,並嚴格執行。對自己設下的目標負責,這讓他保持專注,這個儀式為他的人生樹立起紀律。他開始想像自己在軍中的生活,他完美地執行每一項任務,並受到肯定,從這時起他的人生開始朝不同的方向啟動。
明確地指出自己的問題所在
對自己嚴厲,扛起責任,
明白已經沒有時間可以浪費
你的爛牌是什麼?現在正面臨什麼樣的困難?限制你的因素是什麼?
將你的故事、一長串藉口、你覺得不會成功的那些理由寫下,盡可寫得詳細些。正視這些藉口和理由,你覺得它們是真的嗎?這些事情現在還會影響你嗎?這樣有助你正視自己。
此藥方專治拖延,哥金斯表示定期走出舒適區可以鍛鍊心智,他稱之為「幫助心智長出厚繭」。
現在去做一件,做完之後再做一次。
重點不是立即改變,而是一點一點地推進,並使這些改變持續下去。哪怕像是洗碗、折衣服之類的小事,或是每天跑一公里。一旦開始習慣之後,拉長到三公里、十公里。一點一滴,能夠把你的弱點變成強項。
哥金斯將克服困難的歷程比喻成餅乾,他將它們收集起來,等到下次遇到困難時取出品嚐,這些經歷成為他的能量補給,你也可以這樣做。
列出你曾克服過的障礙,如減肥成功、通過N1檢定等。再寫下那些你曾挑戰失敗,但在之後的嘗試後成功的小任務。
當你遇到「撞牆期」時,別忘了拿出來複習,感受一下克服掙扎、打敗對手並取得勝利是什麼感覺,然後再繼續上路。餅乾罐是你掌控自己思考過程的捷徑,這不是一個「我好棒棒」的自我激勵。這麼做的重點是想起你有多堅強,如此一來你就可以利用這種能量,在激戰中再次取得成功。
除了為你的成功喝彩,不要忽視你的失敗經歷。
寫下你的失敗經驗,感受那個過程,寫下你如何處理自己的失敗,它對你的人生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你在失敗行動的準備和執行階段是如何思考的?有助於你釐清每一步的心態,在下次面臨類似情況時,能夠輕易跨越。
如果你有長期的計劃或考試,不妨試試為期三週的計劃,可以讓你的時間分配更有效率。
第一週按照你平時的方式做事,同時記錄你的時間安排,工作與休閒的分配、平時吃飯、通勤的時間,將有助於你提升效率。
第二週制定一份最佳化的時間表,把每一件事放進15~30分鐘的時間區塊裡。有些任務需要耗費的時間較長,再按實際的需要調整,你可能會發現一些零碎的時間區塊。
到了第三週,不斷調整直至最佳版本,之後嚴格按照上面的內容執行。
哥金斯為我們展示人生的各種可能性,他想告訴你的是,當你認為自己無法繼續下去、已瀕臨極限時,可能只發揮了40%的潛能。這種自我設限的殺傷力,比外界的雜音影響更大。
我們是自己最大的酸民,對於任何走出舒適圈的大膽嘗試,大腦會第一時間站出來反駁。這時不妨問自己:「如果可以呢?」它能讓負面心態失去力量。提醒你,除非把所有能力都押在賭桌上,否則不會知道自己究竟能做到什麼程度。
他不歌頌苦難,而是將這些經驗當作養分,幫助他繼續前行。成功後他也不吝幫助他人,在他在全美校園巡迴演講的過程中,帶給無數人啟發,之後也積極投入慈善活動他重新定義極限,並將痛苦當成前進的燃料,以全新的視角看待人生,告訴我們—人生充滿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