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踏入社會以來累積了超過15年的工作經驗,當時每天都戰戰兢兢,週末只能用來補眠。直到今年,我選擇離開工作已一年多,開始嘗試走向財富自由之路。雖然過去一直保持著無負債、被動收入大於開支的狀態,但離開工作後,生活重心變得模糊,心情也不免迷茫。
在這個關鍵時刻,我重新翻開了當年影響我的那本書——《F.I.R.E致富實踐》。這本書由 Chris Mamula、Brad Barrett 與 Jonathan Mendonsa 共同撰寫,他們分別身為物理治療師與會計師,證明了即使不是經商或企業主,一般受薪階級也能實現財富自由。由於台灣這方面的書籍較少,對我而言,它成了規劃未來的重要參考。書中前半部提到,我初入職場時就立下的三大原則:
早期,我專注於節省上班相關的各項開支;但隨著時間推移,我逐漸轉向追求更高收入,希望靠儲蓄達到財務自由。儘管我存下了不少積蓄,但缺乏投資使得財富成長始終不夠迅速。近七年來,我才逐步建立起長期持股的觀念,開始打造穩定的被動收入。
書中提到,若投資總額達到年支出的25倍,就可實現財務自由;而33倍以上則更為保險。以我每年約36萬元(3萬元×12個月)的花費計算,目標投資總額大約為1188萬元。儘管這看似可行,但我仍擔心每年投資報酬率與物價上升帶來的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後半部介紹了幾位走上財富自由道路的人士,他們其實並未達到上述數字,而是採用了所謂的「微FIRE」策略:透過兼職、兼差等方式保持收入來源,讓生活充滿更多意義。這讓我意識到,財富自由不僅是金錢的累積,更關乎對生命目標與熱情的追尋。
目前,我尚未開始兼職或兼差,而是選擇進修並準備考取相關證照,未來可能會選擇創業或重返職場。多年來,我對正職軟體工程師的工作已感厭倦,希望藉由進修拓展視野,最終走向真正的財務自由。
總結來看,《F.I.R.E致富實踐》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財務規劃與生活目標,也讓我明白:實現財富自由既需要嚴格的自律與節約,更離不開智慧投資和持續學習。每個人的道路或許不同,但只要勇於嘗試、不斷進步,財富自由就不再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