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的放棄與流通:在演算法時代釋放作品
在這個資訊爆炸、內容過剩的時代,創作者的最大敵人或許不是抄襲者,而是湮沒。
我曾經與 AI 討論過許多創作構想,從偵探小說《沉默的電子羊》,到關於復仇的七兄弟故事,乃至於未來世界機器人與人類間的倫理困境。這些故事帶著批判、反思,質疑人工智慧、社群演算法如何影響我們的世界。但當作品仍在孕育,尚未觸及更廣大的讀者群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浮現,電馭叛客2077中的歌手凱瑞提到,對著無人的沙漠唱吼的樂團真的能算是樂團嗎?沒有人看到,那麼創作的價值是否仍然成立?
身為一個社會人士,我經歷很多時刻,一次又一次認識到自己的平庸。我對創作的態度並不是真的想要讓人看到,而是把它當成一種休閒娛樂,寫作一篇創作根打一場遊戲沒兩樣。然而將創作好的文字放在網路上,不就形同廢碼徒生資料庫困擾而已嗎?
在傳統出版時代,著作權是作者保護自己作品的堡壘;但在當今的社群媒體與數據驅動環境中,演算法才是決定作品存亡的真正力量。它們不關心內容的深度、藝術性或思想價值,只關心能否帶來點擊率、停留時間,以及互動數據。創作變成一場戰爭不是與其他作家競爭,而是與平台設計的機制抗衡。
於是,我做了一個極端的決定:放棄所有權利,讓我的創作進入公領域,無限制地流通。
這不是出於謙遜,也不是單純的利他精神,而是一種概念的策略。當內容不再被「個人擁有」,它就能更自由地被傳播、改編,甚至被演算法吸收、重組,以各種形式在不同的媒介中隨意散播。或許,這是一場「污染」但在這個世界裡,唯有被污染的內容才有機會留下痕跡。
這是一種「釋放創作」的哲學實驗,一種讓故事在無數人手中重生的嘗試。當我選擇讓作品不再屬於自己,它或許才真正擁有了生命,或者這不過是只是一塊投入大海中的小石頭。